"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羅素

羅素,在徐志摩心裡可與神靈比肩的偶像,與他的交談中,徐志摩開始明白,人生並不失望,人類是可以通過和平這一唯一方法來救度的。只要擦掉了灰塵,人生便可恢復光明。

這次他不僅見到了羅素,還見到了羅素的第二任妻子杜拉。

羅素還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愛情觀:"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個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的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最後,置身與愛的結合,我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幻景。"

面對偶像說出的這番話,徐志摩更加堅定了自己追尋愛情的決心。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羅素

羅素,在徐志摩心裡可與神靈比肩的偶像,與他的交談中,徐志摩開始明白,人生並不失望,人類是可以通過和平這一唯一方法來救度的。只要擦掉了灰塵,人生便可恢復光明。

這次他不僅見到了羅素,還見到了羅素的第二任妻子杜拉。

羅素還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愛情觀:"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個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的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最後,置身與愛的結合,我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幻景。"

面對偶像說出的這番話,徐志摩更加堅定了自己追尋愛情的決心。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徐志摩

徐志摩在這一時期不僅收穫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結識了與自己靈魂契合,並深刻影響自己思想的英國名流。

這一切的機遇不但開拓了他的眼界,思想也隨之深化,產生了共鳴。

03

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林長民的女兒,聰穎慧心,眉目如畫,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水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她不僅讓徐志摩著迷,並且讓徐志摩第一次體驗到了,愛情的感覺原來是如此美妙。

04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羅素

羅素,在徐志摩心裡可與神靈比肩的偶像,與他的交談中,徐志摩開始明白,人生並不失望,人類是可以通過和平這一唯一方法來救度的。只要擦掉了灰塵,人生便可恢復光明。

這次他不僅見到了羅素,還見到了羅素的第二任妻子杜拉。

羅素還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愛情觀:"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個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的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最後,置身與愛的結合,我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幻景。"

面對偶像說出的這番話,徐志摩更加堅定了自己追尋愛情的決心。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徐志摩

徐志摩在這一時期不僅收穫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結識了與自己靈魂契合,並深刻影響自己思想的英國名流。

這一切的機遇不但開拓了他的眼界,思想也隨之深化,產生了共鳴。

03

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林長民的女兒,聰穎慧心,眉目如畫,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水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她不僅讓徐志摩著迷,並且讓徐志摩第一次體驗到了,愛情的感覺原來是如此美妙。

04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張幼儀與徐志摩

"友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與林徽因的相戀,讓徐志摩也時常想起自己的尷尬身份—有婦之夫。

為了給林徽因一個名分,徐志摩給家中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請張幼儀前來陪伴。

張幼儀的照料是周全的,但對於沒有愛情的婚姻,徐志摩認為,與其在這座牢籠中束縛彼此,自欺欺人,不如儘早結束這舊式婚姻的禁錮,做中國新式離婚第一人。

徐志摩寫了一首詩《笑解煩惱結》,並把它當做一件離婚禮物送給了張幼儀,這首詩和《離婚通告》一併刊登於國內報紙上。

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由是可以去爭取的。

他把離婚當做是並肩作戰的革命,是對夫妻雙方的解救。

這一時期他終於獲得了自由,這是心靈與肉體上共有的自由。

05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羅素

羅素,在徐志摩心裡可與神靈比肩的偶像,與他的交談中,徐志摩開始明白,人生並不失望,人類是可以通過和平這一唯一方法來救度的。只要擦掉了灰塵,人生便可恢復光明。

這次他不僅見到了羅素,還見到了羅素的第二任妻子杜拉。

羅素還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愛情觀:"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個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的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最後,置身與愛的結合,我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幻景。"

面對偶像說出的這番話,徐志摩更加堅定了自己追尋愛情的決心。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徐志摩

徐志摩在這一時期不僅收穫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結識了與自己靈魂契合,並深刻影響自己思想的英國名流。

這一切的機遇不但開拓了他的眼界,思想也隨之深化,產生了共鳴。

03

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林長民的女兒,聰穎慧心,眉目如畫,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水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她不僅讓徐志摩著迷,並且讓徐志摩第一次體驗到了,愛情的感覺原來是如此美妙。

04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張幼儀與徐志摩

"友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與林徽因的相戀,讓徐志摩也時常想起自己的尷尬身份—有婦之夫。

為了給林徽因一個名分,徐志摩給家中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請張幼儀前來陪伴。

張幼儀的照料是周全的,但對於沒有愛情的婚姻,徐志摩認為,與其在這座牢籠中束縛彼此,自欺欺人,不如儘早結束這舊式婚姻的禁錮,做中國新式離婚第一人。

徐志摩寫了一首詩《笑解煩惱結》,並把它當做一件離婚禮物送給了張幼儀,這首詩和《離婚通告》一併刊登於國內報紙上。

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由是可以去爭取的。

他把離婚當做是並肩作戰的革命,是對夫妻雙方的解救。

這一時期他終於獲得了自由,這是心靈與肉體上共有的自由。

05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此時的他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每一棵花草樹木都有了鮮活的生命,他們都是自由的。

於是詩人的創作靈感猶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這段時間他瘋狂寫作,詩情爆發。

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佳作。

06

"

原創文章/著陸的兔子

讀了徐志摩你會發現,在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那段"康橋歲月",與陸小曼熱戀的日子固然甜蜜,但那時卻要頂著世俗謾罵的壓力。

康橋求學的那段歲月卻是單純而美好,無憂且無慮的。

如果要問起原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在那裡認識了康橋別戀的女主角林徽因啊!"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有,但不全是。

01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國內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戰事不斷,當時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人心的覺醒。

此時又正值留學歐美的熱潮,在老師梁啟超的提議下,徐志摩決定出國進行深造。

在輪船航行至太平洋上時,他寫下了《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積之深,而後發之大,眾志成城,而後可有為於天下,況今日之世,內憂外患,志士憤興,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22歲的徐志摩滿懷一腔報國熱血,踏上了未知的求學之路。

在到達美國學習兩年後,徐志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時間裡,他不但看到了美國工業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與壓榨。

沒曾想到,本想通過實業救國來改變中國“人與獸”的現狀,但卻在美國看到了資本主義“人吃人”的事實。

他的心情莫名沉重。並且也意識到與其用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從思想上改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從而達到救國目的。

於是他辭別處處功利的美國,棄商從文,轉身前往英國,追尋羅素的思想,探索"和平真理"之路。

02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圖為陳西瀅

英國的留學生活雖然有些清苦,但他卻樂的個心安理得。

在那裡他很快收穫了友情,結識了陳西瀅、章士釗、劉半農、金嶽霖、林長民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經過好友們的介紹,認識了英國名流威爾斯、狄更生、魏雷、卞因、嘉本特等響噹噹的人物。

威爾斯,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的作者,他喜歡寫科幻小說和社會小說,並經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不遺餘力的攻擊著社會的一切陳規陋俗。

他的這些思想讓徐志摩堅信唯有強大的文學力量,才最有力的能警醒人們的心靈。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

林長民,兩度留學日本,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是政壇好友,自己沒理由不去拜訪一下。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成忘年之交。

林長民向徐志摩講述了自己與一日本有夫之婦的戀愛史,這段故事喚醒著徐志摩追求愛情的渴望。

因為林長民的介紹,徐志摩又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也是劍橋皇家學院的教授,狄更生。他關心愛與真,希望人心向善,崇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徐志摩對他的感情是亦師亦友。狄更生在學院時,徐志摩會經常去他那裡暢談,他不在學院時,徐志摩便會在他宿舍門口坐等幾個小時。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曼殊斐兒

徐志摩還有幸去拜訪了曼殊斐兒,徐志摩心目中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滿了對苦難的同情,對黑暗的批判,對光明的嚮往,她在女性解放的重大社會問題上,提供了獨特的解救之道。她希望徐志摩不要沾染上政治,不管哪一國的政治,都充斥著殘暴與罪惡。

通過狄更生的介紹,徐志摩又與英國著名畫家、藝術評論家傅來義相識,與他一起追尋著藝術的樂趣。

在狄更生與傅來義的推薦下,徐志摩又認識了著名作家嘉本特,嘉本特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他對人類、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與徐志摩相契合。

並且他反對傳統,提倡自由婚姻,倡導離婚。這一自由的婚戀觀對徐志摩的觸動極大。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羅素

羅素,在徐志摩心裡可與神靈比肩的偶像,與他的交談中,徐志摩開始明白,人生並不失望,人類是可以通過和平這一唯一方法來救度的。只要擦掉了灰塵,人生便可恢復光明。

這次他不僅見到了羅素,還見到了羅素的第二任妻子杜拉。

羅素還向他描述了自己的愛情觀:"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個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的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最後,置身與愛的結合,我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幻景。"

面對偶像說出的這番話,徐志摩更加堅定了自己追尋愛情的決心。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徐志摩

徐志摩在這一時期不僅收穫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結識了與自己靈魂契合,並深刻影響自己思想的英國名流。

這一切的機遇不但開拓了他的眼界,思想也隨之深化,產生了共鳴。

03

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林長民的女兒,聰穎慧心,眉目如畫,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水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她不僅讓徐志摩著迷,並且讓徐志摩第一次體驗到了,愛情的感覺原來是如此美妙。

04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張幼儀與徐志摩

"友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與林徽因的相戀,讓徐志摩也時常想起自己的尷尬身份—有婦之夫。

為了給林徽因一個名分,徐志摩給家中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請張幼儀前來陪伴。

張幼儀的照料是周全的,但對於沒有愛情的婚姻,徐志摩認為,與其在這座牢籠中束縛彼此,自欺欺人,不如儘早結束這舊式婚姻的禁錮,做中國新式離婚第一人。

徐志摩寫了一首詩《笑解煩惱結》,並把它當做一件離婚禮物送給了張幼儀,這首詩和《離婚通告》一併刊登於國內報紙上。

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由是可以去爭取的。

他把離婚當做是並肩作戰的革命,是對夫妻雙方的解救。

這一時期他終於獲得了自由,這是心靈與肉體上共有的自由。

05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此時的他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每一棵花草樹木都有了鮮活的生命,他們都是自由的。

於是詩人的創作靈感猶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這段時間他瘋狂寫作,詩情爆發。

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佳作。

06

徐志摩:對康橋的眷戀不只因為林徽因

"康橋歲月"讓他認清了人生的方向。

讓他收穫了靈魂相契的摯友與師長。

讓他嚐到了初戀的甜蜜與苦澀。

讓他取得了追求自由勝利的成果。

讓他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佳作。

康橋成為了他精神依戀的故鄉!

因此徐志摩對康橋眷戀的原因,遠遠超過了那一段"康橋別戀"。

--THE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