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許海峰 攝影 自行車 吳淞江 周到上海 周到上海 2017-09-03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許海峰的《華亭路》

“我當時就住在華亭路旁邊,那時穿得哈時髦,裙子都短短的。年紀大點的鄰居看到,會講:哦喲,你們穿的啥物事呀。”

一位阿姨站在許海峰拍攝的《華亭路》前,和他討論照片裡的故事。

阿姨50多歲的樣子,現在是普通中年人的打扮,一件寬大的黑色上衣,配一條七分褲。但是那張華亭路的照片一下子把她拉到了20多年前,年輕又愛時髦的時光。

在劉海粟美術館三樓展出的“上海之像1990s”把很多人都拉到了20多年前,那個蘊藏著巨大變化的1990年代。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廣東路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南京路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浙江南路

“那時,感覺總有大把的時間。”

許海峰是參展的攝影師之一,1969年出生的他1990年代在科研所工作,氣溫只要到35℃以上,單位下午就不上班。他和同事們相約打麻將,下午開打,可以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

工作不忙,也並不明確將來要做什麼,不過他有一個明確的興趣愛好——拍照。

許海峰買了一臺照相機,拜攝影師陸元敏為師,每個週末兩人騎著自行車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尋找有興趣的拍攝場景。

那時,陸元敏也有大把時間。

1990年,他剛到普陀區文化宮工作。“1990年代的文化宮是特別清閒的單位,我就是想要這樣的環境。”

陸元敏非常喜歡攝影,為了能用上海鷗DF相機,他情願從離家只有十分鐘路程的單位,調動到普陀區文化館工作的。

每天,他都騎自行車上班,從市中心到普陀,一邊騎一邊看路上的風景。騎一個小時左右,會路過武寧路橋或曹楊路橋,橋下的蘇州河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陸元敏看來,蘇州河就像是一條“不動”的河流,上海幾乎把它忘掉了。他喜歡這種凝固感,看到有意思的,就停下車來拍一張,馬上騎上車又走了。河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騎著自行車沒有人會注意他,這讓他感覺很安全。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西藏路天橋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南京西路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陸元敏拍攝的1990年代上海“街頭”——復興中路

1990年代初有那麼兩三年,陸元敏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騎著自行車出去拍一段,然後回到單位裡沖洗照片,洗好以後挑一兩張貼在一個本子裡。本子越貼越厚,貼了四五本,感覺就像集郵一樣。

有一天,這本相冊變成了攝影集——《蘇州河》,那是陸元敏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當時並不是覺得社會有變化,要記錄下來才去拍的。”

陸元敏甚至覺得日子會一直那麼過下去。他當時在拍一個有關上海人的系列,會去上海人家裡拍照。

“有時候覺得不急,總有機會去拍的。可是這機會再也不會有了。”那些他本來想去拍的上海人家很快有了變化,有的開始裝修,有的是整個被拆遷掉了。

身在那個時代,變化直接刺激著每個人。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許海峰《廢墟的美學》1996年8月,福州路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許海峰《廢墟的美學》1996年8月,四川路橫浜橋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許海峰《廢墟的美學》1996年8月,武進路

許海峰記得,1990年代有段時間,上海路上每天都是灰,城市到處是工地。公交車常常等半天都不來,因為路上施工,交通堵塞,導致誤點了。

好不容易等來一部車,車裡都是人。大家在車站上車廂內“罵山門”,但是生活還是繼續,事情照做,城市還是維持著慣有的秩序。

有的房子拆遷了,但傢俱都還留在裡面,就像主人走得很急,東西都來不及帶走一樣。延安路高架附近的花園洋房外,大理石、壁爐亂七八糟地堆著,收破爛人的黃魚車上裝著一隻做工精良的皮箱,緩緩經過。

“這些日常每天都在刺激你,讓你忍不住想去拍下來。”所以許海峰那十年中,常常爬上一些樓頂,就為了看到這座城市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王耀東《收藏上海》作品系列之一

對於1990年代上海的鉅變,參展的另一位攝影師王耀東好像有先見之明。

他在 1990 年代就開始使用“收藏上海”這個標題作為自己所拍照片的主題,那個時候,這個城市及其所滋養的生活方式剛剛開始它的變化,而王耀東似乎已經預見到這一過程在之後二十年的不斷加劇,以至於最終幾乎覆蓋了原來的那個上海。

那個時候,王耀東剛從深圳回來。之前,朋友邀他去深圳工作,錢不少,但卻孤獨而無聊,每天下班後,他都變著法兒請朋友出去吃飯,但日子過得還是沒有意思。

回到上海後,他在一家攝影沙龍工作,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的過程中,他覺得上海有意思的地方越來越少了,所以路上看到有意思的,他都去拍下來,以此來收藏上海。

確實,消失了不少東西,攝影師們的拍攝把它們收藏了下來。參展的畫家兼攝影師樑衛洲當時就生活在蘇州河邊,他在中山路橋下拍下了一艘船,而這種船,現在在蘇州河上再也看不到了。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王驊作品 1996年凱旋路鐵路橋附近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王驊作品 1996年東方商廈肯德基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王驊作品 1996年凱旋路鐵路橋

王驊是參展攝影師中最年輕的一位,1990年代,他還是在校學生,但也敏感地看到了城市的變化。他家住在新華路,他親眼看著對面的上海影城是怎麼樣一點一點造起來的。

那時的娛樂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王驊的同學喜歡去唱卡拉OK,不過他更喜歡一個人帶著相機出去逛,坐車到虹口、楊浦,感覺已是很遠的地方了。那個時候,電視劇裡只要有上海的街頭場景,他就能一眼看出這是在哪一塊區域。只不過現在新拍的電視劇裡的上海場景,他認不出來了。

那天,王驊去一朋友家,那個小區所在的位置,他曾經拍過,當時是一片棚戶區,而現在,每平方米,均價過10萬元。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周明的《上海蝸居》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周明的《上海蝸居》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周明的《上海蝸居》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周明的《上海蝸居》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周明的《上海蝸居》

相對於之前的數十年,上海在1990年代的發展變化,不管是對於這個城市還是其中的每一個個人,感覺都是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的。

城市的變化深深刺激著在其中生活著的每個人,但個人相對於城市變化的腳步,卻是更慢一點的。

陸元敏發現身邊有朋友在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出國,經商,但還是有很多人延續著和他相似的生活。

樑衛洲當時已留校做老師,生活過得優哉遊哉。王耀東回上海後,最高興的就是,晚上想和朋友喝酒,一約,大家騎上自行車都來了,不像現在,大家都搬離了市中心,買了更大的公寓,但聚到一起卻不方便了。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朱鍾華拍攝的上海街頭人物

攝影師朱鍾華每天騎著自行車從五角場到華山路上班,他喜歡拍人,拍有情趣,開心的老百姓。“那時還沒現在這麼開放,上海人比較放鬆,隨意,過得都老開心的。”

許海峰也有這種感覺,“1997香港迴歸,我發現上海這座城市很歡樂,每個人都很開心。到處都是關於香港迴歸的宣傳,商家也大力做著促銷。淮海路上特別鬧猛,百盛門口有時裝表演,巴黎春天門口建造了埃菲爾鐵塔,整個城市越來越繁華。”

1997年,許海峰賺1000多元工資,過得也很開心。卡拉OK流行的時候,還很貴,但他常常和朋友去唱,快樂得沒心沒肺。許海峰說,現在上海人過得開心不開心,他不知道。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雍和的《事件與片段》——1992年JJ迪斯科舞廳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雍和的《事件與片段》——1993年,股票認購券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雍和的《事件與片段》——1996年,再就業女工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雍和的《事件與片段》——1998年競購車牌

這些照片,沒生活在上海的人看不懂,也拍不出 |市民相冊

■雍和的《事件與片段》——1990年,防盜崗哨

許海峰只知道,上海人越來越忙了。以前在路上,碰到老朋友,兩個人在上街沿上講話,可以一講講一個小時,現在,說了“好久不見”,馬上就要說“再見”了,因為後面的自行車來了,後面的人推著你往前走,而你自己和朋友,也想著要去忙的事,匆匆就走了。

所以或許,這份開心和蠢蠢欲動的變化,就是1990年代常常被人所憶起的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