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

提到歷史書,很多人本能地會想到某場革命、某位帝王將相的功業等等。這些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是枯燥乏味的,即便通俗歷史敘述者能用風趣的筆調在其中添加不少佐料,但無奈歷史畢竟不是相聲,其有趣程度終歸是有限度的。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能不能將歷史寫得有趣,甚至“可口”一些呢?比如說,經常上餐桌的某種食材,如果給你講一段它的歷史,是否會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快朵頤一番?

《一條改變世界的魚:鱈魚往事》就是這樣一本“可口”的歷史書。嚴格說來,很難區分這本書到底是在講歷史還是在推銷鱈魚這種食物——在書的後半段,作者詳細介紹了鱈魚的數種常見烹飪方法,甚至對每種做法的口味得失都做了評價,書讀至此,往往會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拋下書上街去買鱈魚。

"

提到歷史書,很多人本能地會想到某場革命、某位帝王將相的功業等等。這些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是枯燥乏味的,即便通俗歷史敘述者能用風趣的筆調在其中添加不少佐料,但無奈歷史畢竟不是相聲,其有趣程度終歸是有限度的。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能不能將歷史寫得有趣,甚至“可口”一些呢?比如說,經常上餐桌的某種食材,如果給你講一段它的歷史,是否會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快朵頤一番?

《一條改變世界的魚:鱈魚往事》就是這樣一本“可口”的歷史書。嚴格說來,很難區分這本書到底是在講歷史還是在推銷鱈魚這種食物——在書的後半段,作者詳細介紹了鱈魚的數種常見烹飪方法,甚至對每種做法的口味得失都做了評價,書讀至此,往往會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拋下書上街去買鱈魚。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如果你就此認為這是本不正經的三流歷史讀物,那就錯了。該書的作者馬克·科爾蘭斯基雖然是美國著名的美食評論家——他曾經得過詹姆·彼爾德食品寫作獎——但主業還是研究歷史,尤其擅長將看似不起眼的一些食品的歷史寫得引人深思。他的這本《鱈魚往事》恰如一條烹飪得恰到好處的鱈魚,在鮮美誘人的同時,還保住了營養。

一條鱈魚背後有什麼故事呢?作者形容它“改變世界”是否太誇張呢?正如作者開篇所指出的,本書的主角鱈魚可不一般。作為一種特別優秀的食物,作者一口氣列舉了它的七大優點:第一,鱈魚的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魚類高,而且油脂含量也更低,是一種健康理想的食材。第二,鱈魚體型較大,長度一般在一米左右,渾身都是圓滾滾的肉,吃起來特別方便。第三,與那些機靈的魚比起來,鱈魚性格憨傻,非常容易咬鉤。第四,鱈魚在大西洋的儲量曾經非常多,過去應該能達到幾十億條。第五,鱈魚會洄游產卵,易於捕獲。第六,鱈魚刺非常少,吃起來很過癮。第七,在機緣巧合之下,鱈魚還成了基督教守齋日期間唯一可以吃的蛋白質。

"

提到歷史書,很多人本能地會想到某場革命、某位帝王將相的功業等等。這些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是枯燥乏味的,即便通俗歷史敘述者能用風趣的筆調在其中添加不少佐料,但無奈歷史畢竟不是相聲,其有趣程度終歸是有限度的。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能不能將歷史寫得有趣,甚至“可口”一些呢?比如說,經常上餐桌的某種食材,如果給你講一段它的歷史,是否會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快朵頤一番?

《一條改變世界的魚:鱈魚往事》就是這樣一本“可口”的歷史書。嚴格說來,很難區分這本書到底是在講歷史還是在推銷鱈魚這種食物——在書的後半段,作者詳細介紹了鱈魚的數種常見烹飪方法,甚至對每種做法的口味得失都做了評價,書讀至此,往往會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拋下書上街去買鱈魚。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如果你就此認為這是本不正經的三流歷史讀物,那就錯了。該書的作者馬克·科爾蘭斯基雖然是美國著名的美食評論家——他曾經得過詹姆·彼爾德食品寫作獎——但主業還是研究歷史,尤其擅長將看似不起眼的一些食品的歷史寫得引人深思。他的這本《鱈魚往事》恰如一條烹飪得恰到好處的鱈魚,在鮮美誘人的同時,還保住了營養。

一條鱈魚背後有什麼故事呢?作者形容它“改變世界”是否太誇張呢?正如作者開篇所指出的,本書的主角鱈魚可不一般。作為一種特別優秀的食物,作者一口氣列舉了它的七大優點:第一,鱈魚的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魚類高,而且油脂含量也更低,是一種健康理想的食材。第二,鱈魚體型較大,長度一般在一米左右,渾身都是圓滾滾的肉,吃起來特別方便。第三,與那些機靈的魚比起來,鱈魚性格憨傻,非常容易咬鉤。第四,鱈魚在大西洋的儲量曾經非常多,過去應該能達到幾十億條。第五,鱈魚會洄游產卵,易於捕獲。第六,鱈魚刺非常少,吃起來很過癮。第七,在機緣巧合之下,鱈魚還成了基督教守齋日期間唯一可以吃的蛋白質。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由此可見,鱈魚這種食材幾乎是老天爺給其主要產地大西洋沿岸居民最為理想的禮物。然而,再好的禮物也需要技術去獲得才算數。在15世紀以前,由於技術所限,歐洲的鱈魚捕撈量很少。隨著15世紀捕魚業技術革命的出現,英法荷西等國家相繼發現這種魚簡直就是“海上黃金”,於是一場“海上淘金熱”在歐洲展開,捕撈鱈魚很快形成了一個發達的產業鏈,後來人們管這一時期叫做“蛋白質紅利期”——蛋白質似乎是以鱈魚這種形式儲藏在大西洋裡,只要派漁民來取,便要多少有多少,歐洲人再也不用為吃喝發愁了。

歐洲人與鱈魚的這種關係,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航海產生了很多決定性影響——在世界的其他地區,航海業與農業是存在競爭關係的,很多政府(比如古代中國)擔心逐利的航海者太多而遏制農業,糧食問題成了遏制這些國家實現以農為本向以商為本轉型的瓶頸。由於鱈魚的存在,歐洲人在一段時間內幾乎完全不必為食品問題發愁,得以平安跨過這道門檻。

更妙的是,當歐洲人到達新大陸後,發現這裡剛好有世界上最大的鱈魚漁場——紐芬蘭漁場,本來作為處女地的新大陸沒有什麼值得與歐洲進行交換的商品,即便開礦挖掘最值錢的金銀,也需要相當長時間來變現。但鱈魚漁場不僅完美解決了新大陸“第一桶金”問題,還讓最初殖民新大陸的開拓者有了靠譜的蛋白質來源。鱈魚甚至一度成為硬通貨,美洲殖民者用它從非洲換奴隸、從歐洲換工具,後世著名的貿易大三角就這樣運轉起來。

"

提到歷史書,很多人本能地會想到某場革命、某位帝王將相的功業等等。這些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然是枯燥乏味的,即便通俗歷史敘述者能用風趣的筆調在其中添加不少佐料,但無奈歷史畢竟不是相聲,其有趣程度終歸是有限度的。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能不能將歷史寫得有趣,甚至“可口”一些呢?比如說,經常上餐桌的某種食材,如果給你講一段它的歷史,是否會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快朵頤一番?

《一條改變世界的魚:鱈魚往事》就是這樣一本“可口”的歷史書。嚴格說來,很難區分這本書到底是在講歷史還是在推銷鱈魚這種食物——在書的後半段,作者詳細介紹了鱈魚的數種常見烹飪方法,甚至對每種做法的口味得失都做了評價,書讀至此,往往會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拋下書上街去買鱈魚。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如果你就此認為這是本不正經的三流歷史讀物,那就錯了。該書的作者馬克·科爾蘭斯基雖然是美國著名的美食評論家——他曾經得過詹姆·彼爾德食品寫作獎——但主業還是研究歷史,尤其擅長將看似不起眼的一些食品的歷史寫得引人深思。他的這本《鱈魚往事》恰如一條烹飪得恰到好處的鱈魚,在鮮美誘人的同時,還保住了營養。

一條鱈魚背後有什麼故事呢?作者形容它“改變世界”是否太誇張呢?正如作者開篇所指出的,本書的主角鱈魚可不一般。作為一種特別優秀的食物,作者一口氣列舉了它的七大優點:第一,鱈魚的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魚類高,而且油脂含量也更低,是一種健康理想的食材。第二,鱈魚體型較大,長度一般在一米左右,渾身都是圓滾滾的肉,吃起來特別方便。第三,與那些機靈的魚比起來,鱈魚性格憨傻,非常容易咬鉤。第四,鱈魚在大西洋的儲量曾經非常多,過去應該能達到幾十億條。第五,鱈魚會洄游產卵,易於捕獲。第六,鱈魚刺非常少,吃起來很過癮。第七,在機緣巧合之下,鱈魚還成了基督教守齋日期間唯一可以吃的蛋白質。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由此可見,鱈魚這種食材幾乎是老天爺給其主要產地大西洋沿岸居民最為理想的禮物。然而,再好的禮物也需要技術去獲得才算數。在15世紀以前,由於技術所限,歐洲的鱈魚捕撈量很少。隨著15世紀捕魚業技術革命的出現,英法荷西等國家相繼發現這種魚簡直就是“海上黃金”,於是一場“海上淘金熱”在歐洲展開,捕撈鱈魚很快形成了一個發達的產業鏈,後來人們管這一時期叫做“蛋白質紅利期”——蛋白質似乎是以鱈魚這種形式儲藏在大西洋裡,只要派漁民來取,便要多少有多少,歐洲人再也不用為吃喝發愁了。

歐洲人與鱈魚的這種關係,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航海產生了很多決定性影響——在世界的其他地區,航海業與農業是存在競爭關係的,很多政府(比如古代中國)擔心逐利的航海者太多而遏制農業,糧食問題成了遏制這些國家實現以農為本向以商為本轉型的瓶頸。由於鱈魚的存在,歐洲人在一段時間內幾乎完全不必為食品問題發愁,得以平安跨過這道門檻。

更妙的是,當歐洲人到達新大陸後,發現這裡剛好有世界上最大的鱈魚漁場——紐芬蘭漁場,本來作為處女地的新大陸沒有什麼值得與歐洲進行交換的商品,即便開礦挖掘最值錢的金銀,也需要相當長時間來變現。但鱈魚漁場不僅完美解決了新大陸“第一桶金”問題,還讓最初殖民新大陸的開拓者有了靠譜的蛋白質來源。鱈魚甚至一度成為硬通貨,美洲殖民者用它從非洲換奴隸、從歐洲換工具,後世著名的貿易大三角就這樣運轉起來。

這種魚餵飽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你卻很少吃

更有甚者,鱈魚還促進了近代海權主義的誕生,由於歐洲各國都將漁場作為不可或缺的食品來源,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就不再僅僅是商人的訴求,而成了維繫國家穩定的必需品。英法美等國圍繞鱈魚漁場展開的明爭暗鬥,也成為軍事和政治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20世紀,這樣的故事還在上演:二戰以後,英國在北歐小國冰島先後為爭奪鱈魚漁場打了三次“鱈魚戰爭”,而戰爭的結果是催生了一條在國際上影響至深的共識:如今國際公認的兩百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概念,最初就是冰島為了維護其漁民捕撈鱈魚的權利向英國提出並逼迫其承認的。正是這個規矩,開啟了世界範圍內更加激烈的海洋爭奪。

如作者所說,鱈魚是一種“改變世界的魚”,不僅僅是餐桌上的美味,還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如果沒有它,也許歐洲壓根兒不會迎來近代歷史上的那輪發跡,世界將完全不同。所以,下次你再吃鱈魚時,一定會比讀該書前更感美味,那種讓鱈魚更可口的佐料,名叫知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壹點號 昱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