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許昌這座破敗的古樓,藏著迴腸蕩氣的紅色傳奇!‖老家許昌

文·圖‖辛士秀 古西嶺

許昌市襄城縣紫雲鎮黃柳村有一所古樓,起初在村子中央,後隨村落變遷被甩岀群外,現已孤立荒野,正被人們淡忘。然而,這所古樓卻是一部鮮為人知的紅色檔案。

黃柳古樓 紅色基因

黃柳古樓由清代鐵匠黃元正籌資興建。紅石牆體,鐵葉填縫;藍瓦房頂,山木構架。三層主樓,直插雲端,四合院落,左右廂房。三百多年來,該樓屢駐部隊,飽經滄桑。

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地下黨組織在中原大力發展抗日根據地,襄城縣地下黨組織的電臺設在縣城西大街,總聯絡人是紫雲鄉河沿村的宋克昌。滕靖東等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縣長李峰經常到各鄉鎮組織活動,進行祕密聯絡,發動群眾。

黃柳村是紫雲鄉的一個重要聯絡點。早期聯絡開始是在位於黃家樓西側十餘米的辛家樓上,辛令山是黃柳片區聯絡負責人。由於辛家和黃家世代友好,後來就將活動場所移至寬敞的黃家樓院。

滕靖東等中共襄城縣委早期領導人多次在樓上商議襄城黨組織創建工作,使該樓院成為襄城黨組織的搖籃,為後來中共襄城縣黨支部和中共襄城縣委在龜山寨成立奠定了基礎。

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抗日備戰 訓練場地

黃柳村自古以來就有文治武功的優良傳統。清代辛氏家族出了辛伯蓮、辛尚忠、辛夢蘭三個文科舉人和辛正、辛甲炎、辛逢寅、辛佔元四個武科舉人。武術訓練普及和俠膽浩氣的養成給組建抗日武裝組織提供了條件。

1938年,在黃柳村地下黨組織的不懈努力下,以村內硬肚社民團青壯年為骨幹,組建了襄城縣抗日聯隊黃柳小隊。小隊部設在黃柳古樓,集中開會或骨幹訓練時都在古樓大院。平時訓練主要是武功和體能,組建初期是以硬肚社的名義,以大刀、長矛和棍棒為主要武器,日寇侵犯中原前,配備了步槍,加強了軍事訓練。

黃柳村抗日小隊部分骨幹成員有黃重興、黃文善、黃海發、黃順德、黃順章、王書正、崔來玉、辛木林、辛勺、辛長保、柳蓋世等。抗日小隊的成員平時種地,閒時訓練,戰時配合正規軍抗敵。

據當年襄城地下黨員餘冰鴻先生回憶,在日本鬼子進入令武山之前,八路軍抗聯佈防的戰前動員會議就是在這座黃柳古樓上召開的。

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抗擊日寇 樓作令臺

黃柳村解放前是黃柳寨,位於令武山和紫雲山之間狹窄地帶的最北端及九宮山東首,北臨汝河,稱為襄西山區北大門,依山傍水,戰略地位十分突出。黃柳寨原屬襄城縣紫雲鄉,現在屬襄城縣紫雲鎮。

1944年5月2日,駐襄城的國民黨湯恩伯部,雖在縣城北前冀一帶痛擊了日軍,卻未取勝,導致縣城一片恐慌。湯恩伯部遂命令駐襄國民黨部隊一部分撤離縣城,前往襄西山區的紫雲山、令武山、九宮山一帶構築工事,借有利地形抗擊日軍的進攻。縣城裡面的縣政府各部門也往外遷。

湯恩伯急令團長王克強所轄的一部,在黃柳和黃柳西南的安寨及西北的九宮山佈防,以配合在首山、紫雲山及令武山的國民黨部隊,使日軍不能順利控制許南公路,然後組織各部尋求戰機對日軍反擊。

國民黨軍第20師團長王克強受命率部急奔西南山區佈防,團部駐紮在黃柳村黃氏古樓,以堅固的寨牆、四門和壕溝為守備重點,派營長謝文遠在孟溝西邊辛寨和黃柳西南的安寨及西北的九宮山設伏,以阻擊敵人,令武山寨設一個班據險固守。黃柳抗日小隊部署在黃柳寨、辛寨,協助國軍阻擊敵人,龜山小隊固守龜山,縣抗日聯隊主要在令武山上協助固守山寨,並策應辛寨和龜山兩小隊。

黃柳石寨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三面環水,寨牆高而厚,壕溝深而寬,很多地方設有垛口,便於互相呼應支援,還有許多小的射擊孔,加上黨的宣傳發動,村民心齊,積極支援部隊抗敵,使寨子易守難攻,固若金湯。

當日,日軍到達黃柳,攻擊黃柳寨,遭受重挫。但日軍不甘心失敗,又重新組織進攻,連攻連敗,丟下大量屍體而退。後來又和郟縣來的日軍配合,強攻到西寨門跟前,甚至手榴彈都扔到了寨牆上、寨牆裡,震得藏兵洞掉下土來,始終沒能突破黃柳的一個缺口。

在這次與日軍的戰鬥中,八路軍抗日聯隊黃柳小隊陣亡的義士有:黃順章、黃留興、辛木林、辛勺等,國民黨軍犧牲級別最高的軍官是營長謝文遠。

日軍擔心令武、紫雲山的國軍部隊前來圍攻,就調整攻擊目標,放棄了黃柳和安寨,開始撤向馬趙村,集中兵力攻擊令武山上面的制高點馬趙寨,還命令郟縣的日軍發動對紫雲山北部的國軍部隊的猛攻。

在令武山北坡發生了一場異常慘烈的阻擊戰。國軍的一個班和八路軍抗聯戰士攜手阻擊,打死打傷了很多鬼子,日軍的大隊長也被擊斃。將近中午,馬趙寨失守,最後固守在山寨內阻擊日寇的幾名八路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5月3日,我方據點全被攻破,為保存實力,黃柳守寨武裝在3日深夜悄悄撤離。

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襄城解放 樓為村部

1945年8月,日軍投降,1948年1月18日,襄城二次解放後成立了縣委、縣政府,並分八區開展工作,建立了鄉村基層政權。

黃柳村組織成立了農會,農會會址就設在這所黃柳古樓上。農會推薦辛令山為好人頭,以他為首的黨組織及其積極分子們,帶領發動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和反匪反霸鬥爭運動,並且在黃柳村成立了令武山以北唯一的一座小學校。

窮人們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孩子們也能上學了,他們都從內心裡擁護共產黨,感謝解放軍,一切聽從共產黨的召喚,為建設新襄城做好了各種準備工作。黃柳村成了紫雲鄉的先進村,黃柳古樓也成了新中國第一任黃柳村部所在地。

黃柳鉅變 古樓現狀

襄城解放70多年來,受經濟和自然因素影響,黃柳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1981年汝河暴漲,大水倒灌進入村寨,大量房屋倒塌,後來村民整體搬遷,唯有此紅石樓院保留了下來。現在黃柳古樓院東配樓(三間兩層),已有少部分漏水;西配房三間,後房頂已有部分坍塌。東跨院房頂已塌,只剩牆體,主樓左右有耳房。前邊過屋、客廳、廂房及大門均已無存。

走在黃柳古寨村落遺址上,看著隱藏在莊稼地裡孤獨破敗的紅石古樓,回想起古樓輝煌的過去,使人感慨良多。

許昌這座孤獨破敗的古樓裡,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

【作者簡介】辛士秀,號九宮山人,河南襄城紫雲鎮人。1968 年服役青島海軍,1986 年轉業地方,居平頂山懷古齋。現為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祕書長兼網站站長,民間史地學者,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襄城名人辛自修傳奇故事”傳承人。編輯過《襄城餘氏、趙氏、辛氏及七尚書族譜》、《襄半朝史料集》、《明代襄城七尚書》、《紫雲山水》畫冊、《謀聖張良與張良故里》專輯、《張良故里論證文集》、《張良故里張氏族譜》、《張良研究》等書。

古西嶺,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縣人,高級經濟師,襄城縣農村信用聯社退休幹部,襄城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祕書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襄城老年書畫院祕書長,襄城縣作家協會顧問。擅長寫作,經濟論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發表,20多篇獲獎。著有《論銀行信用社經營與發展》、《榮古齋文集》兩書。退休後繼續筆耕。《盤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暢想襄城——我為襄城建設文化名城獻一策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背叛》在襄城縣“勤廉揚正氣,清風潤襄城”廉政文學作品徵集中榮獲一等獎。《打破一個瓶頸,營造多項發展——雷洞村實行土地流轉助民致富》、《孟溝村強釋內能拔窮根》等多篇老區調研報告在省以上老區雜誌上發表。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