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書畫藝術節魅力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影子腔”和“通渭小曲戲”將唱響書畫盛會

戲曲 藝術 秦腔 文化 通渭發佈 通渭發佈 2017-08-26

第七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通渭書畫藝術節於2017年8月16日至22日在通渭縣城隆重舉行。期間,由通渭縣文化館為遊客和觀眾精心烹製的文化大餐通渭小曲、影子腔、秦腔等地方戲曲展演活動將在南園體育場大舞臺登臺亮相。

通渭書畫藝術節魅力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影子腔”和“通渭小曲戲”將唱響書畫盛會

據縣文化館負責人介紹,8月16日至19晚舉行秦腔專場演出,屆時由通渭縣秦劇團演出《拾玉鐲》《打鎮臺》《五臺山》《趕駕》《黑虎坐檯》等經典劇目。8月20日至21晚舉行通渭小曲戲專場演出,由縣秦藝社演藝有限司、馬營小曲文淵演藝有限公司、襄南鄉村十調今韻社、縣曲苑曲藝演藝公司演出《喜看通渭新變化》《八仙慶壽》《看乾妹》《南橋擔水》《計定連環》《刺目勸學》等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8月22日晚舉行通渭影子腔專場演出,永忠皮影戲演藝有限公司和劉國天皮影藝術演出有限公司共同演出影子腔傳統節目《四進士》和《縣長拜年到農家》。

通渭書畫藝術節魅力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影子腔”和“通渭小曲戲”將唱響書畫盛會

通渭影子腔板式豐富,富於變化。唱腔優美,有的高亢粗狂,有的悠揚婉轉,特別是和通渭方言結合,在保持民間音樂風格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戲曲音樂和語言特點。因其豐富的板式曲譜,有論者稱:通渭影子腔是甘肅影子腔的眾流之源。通渭影子腔保存劇目豐富,清代、民國遺留的劇本尚有一百餘本留存於世,是重要的民間戲曲文獻資料;影人雕鏤精細,色彩典雅鮮豔,用小黃牛皮子經過複雜程序精製而成;通渭影子腔班社眾多,影戲藝人傳承有序,常年堅持演出,傳統演出習俗比較完整。2014年11月,通渭影子腔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渭書畫藝術節魅力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影子腔”和“通渭小曲戲”將唱響書畫盛會

通渭小曲戲是廣泛流行在通渭的一種曲牌體民間戲曲,大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繁榮於當代,是研究古代戲曲文化的活化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由於“錯用鄉語”而“音隨地改”,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是通渭縣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標誌性文化之一。目前已蒐集整理劇本126本,曲牌唱調253個,器樂曲牌46首。 “通渭小曲戲”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詞淺顯易懂,故事情節完整,鄉土氣息濃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演唱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清曲清唱,自唱自奏,自娛自樂;一種是戲曲表演,依劇角色,化妝表演,說事唱情。曲調有喜、怒、哀、樂、憂、思之分,角色有生、醜、淨、旦之分。“莊莊興小曲,社社有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樂小曲”是通渭人對小曲戲情有獨鍾的真實寫照。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戲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會報道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