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豂子與張肖傖

戲曲 京劇 藝術 林紓 梨園雜志 2017-05-14

張古愚

張古愚,生於1905年,京劇史論、評論家。1928年在上海對京劇專門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許多有關京劇的評論文章。後與樑子華等合編《戲世界報》,由他擔任報社主任;不久又與馮小隱、張肖傖、鄭過宜、徐慕雲等組成上海國劇保存社,由他擔任社長並主編了《戲劇旬刊》,後改名《十日戲劇》,發行118期,曾應邀擔任上海中華國劇學校校長,並經理上海天蟾舞臺。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從事京劇研究工作,直到耄耋之年,仍有文章不時在報刊上發表。

《藝壇》編輯數次約我為“評論家留影”欄目寫稿,我是知難而推,因為沒有把握寫的文章,像我年已九旬的老人,是不該敷衍了事的。近日又獲來信,稱說原約定的有關曾在武漢工作多年的老評劇家徐慕雲先生的文章,因其哲嗣徐幼雲同志近日工作太忙而一時不能交稿,遂請我“救場”,還提出了好多老一輩評論家的名字,逼得我不能不“填一出”。看名單中有兩位與我同姓的,即張豂子和張肖傖,我就寫這兩位吧。

張豂子與張肖傖

張豂子青年照

張豂子是江蘇青浦人,名厚載,字採人,豂子是寫稿用的署名。他是北大學生,“五·四”運動前後,在北大學生會中經常發表言論,也常常在北京各報寫戲劇評論文章,主要是捧梅蘭芳。當時北大教授中有新舊文學之爭,豂子力袒曾任北大講席的林琴南,而林琴南曾以大龜暗指北大當權派蔡元培,因此蔡與林有隙。又蔡元培得知學生中張厚載是林琴南之得力左右,遂以在北京報上長期捧梅蘭芳為由而除張厚載名,彼時張距畢業期不足一月。林琴南明知是蔡元培利用職權斷他一臂,但勢不及蔡,無力挽回。詎知張豂子因禍得福,原來張被北大除名的消息傳到梅蘭芳那裡,且是以捧他為由,梅便請馮六爺(耿光)設法照顧張豂子。馮耿光是中國銀行總裁,憑馮的一句話,張豂子就進了中國銀行。後來,國民黨財政部長宋子文接管中國銀行,並在中國銀行投了一筆資金,免了馮耿光的總裁之職,由張嘉璈出任。張總裁是捧程硯秋的。張豂子因梅蘭芳的關係,也隨馮六爺離開了中國銀行,並很快去了天津的《大公報》,且以聊公、聊止署名,在《大公報》上經常撰寫評論文章,還成為了梅蘭芳的綴玉軒中的上賓,可以說,張豂子稱得上是以寫評論而起家的第一位。

張豂子與張肖傖

張肖傖之照片

張肖傖是江蘇武進人,名張照,字黎生,肖傖是他寫作的筆名,青年時他考進浙江四明會計學校,1912年卒業,又考入北京中國銀行,開始對京劇發生興趣,看了不少盛大的堂會和義演,對北京的名角是百看不厭,因此而有豐富的閱歷,也因此經常以“倩倩室劇話”為欄目,在北京各報投稿。中年後調到上海交通銀行工作,他看不慣海派角兒的戲,因此就很少進劇場。他在工作之餘寫了一部《菊部叢談》,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全書分為“燕塵菊影錄”、“歌臺摭舊錄”和“倩倩室劇話”幾部分,其中“燕塵菊影錄”收集清末民初的京劇、崑曲、秦腔著名藝人凡三百零三人,撰述他們的經歷,評論各家的成就,是很有價值的文字。上海出版的《戲劇月刊》、《申報》副刊、《時報》戲劇版、《時事新報》、《力報》、《戲報》、《戲劇報》、《戲劇半月刊》、《戲迷傳》都向他求稿,他是有求必應,而且向不取酬,他助我編《戲劇旬刊》、《十日戲劇》、《戲劇春秋》、《中國戲劇半月刊》,並提供他收藏的大批珍貴劇照。他還長期為故鄉常州《商報》供稿。由於調回上海後,不常看戲,他的評論文字便離不開道古,只寫當年在北京的見聞。其實本該擱筆,而他還是有求必應,結果反被人家稱為是“炒冷飯”的作者。晚年回到老家常州,信佛唸經,常與當地耆老品茗於公園茶室,以暢談梨園趣事為樂。1978年5月14日上午他經過公園路,不幸因車禍而辭世,終年八十八歲。《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和常州市戲曲研究所出版、由華瑛楠收集整理的《劇壇群芳錄》上,還分別選用了張肖傖在常州《商報》刊出的遺作數百篇,其中有甚多珍貴資料。

(《藝壇》第五卷)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