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尋發展——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進行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摸底

戲曲 木偶戲 秦腔 藝術 中國甘肅網 2017-04-29

原標題:摸清家底尋發展

特約撰稿人 苟曉飛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自產生以來引無數戲迷酣醉於其中。而今,還有多少地方戲曲活躍在城鄉舞臺?我省的戲曲劇種現狀又如何?根據文化部的統一部署,由省文化藝術研究所聯合市(州)縣(區)相關人員深入全省各地進行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順利完成了普查任務,基本摸清了我省地方戲曲劇種的“家底”。

劇種與演出團體

本次普查以戲曲劇種(含皮影戲、木偶戲)、各類演出團體、教育機構、創研機構、製作機構為對象,以各類演出團體的演出情況、經費情況、劇目情況、人才情況為普查重點,主要分為工作準備、信息採集和驗收匯總三個階段來實施和完成。

據普查結果初步統計,我省現存活態地方戲曲劇種共13個,其中本土劇種10個,有秦腔、隴劇、曲子戲、民勤曲子戲、隴南影子腔、玉壘花燈戲、靈臺燈盞頭戲、高山戲、半臺戲、“南木特”藏戲;外來劇種3個,為眉戶、京劇、豫劇。現存劇種與《中國戲曲志·甘肅卷》所列入劇種相比,消亡3個(蒲劇、越劇、評劇)。

我省境內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木腦殼”等,唱腔主要以梆子腔(秦腔)的聲腔為主,個別木偶戲劇團演出也唱眉戶、當地小曲和影子腔,目前在蘭州、酒泉、隴南、平涼、慶陽、武威、張掖等地有一定數量的流佈。皮影戲在我省的流佈比較廣泛,蘭州、白銀、定西、酒泉、隴南、平涼、慶陽、天水、武威、張掖等地均有,尤其是慶陽市環縣道情皮影戲最為突出。此次普查到環縣道情皮影戲演出團體多達39個,是目前我省皮影戲演出團體最集中,最為活躍的地區。對本次地方戲曲普查中出現的未列入《中國戲曲志·甘肅卷》的劇種,省普查辦經過綜合論證,最後確定我省暫沒有新劇種形成。

此次共普查到地方戲曲演出團體(含皮影戲、木偶戲)704個,有國辦團體、轉企改制團體、民營團體、民間班社等。普查到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團體569個,皮影戲、木偶戲演出團體135個。其中秦腔演出團體最多,為414個,曲子戲演出團體87個,眉戶戲演出團體70個,民勤曲子戲演出團體24個,隴劇演出團體19個,京劇演出團體10個,豫劇演出團體6個,“南木特”藏戲演出團體5個,玉壘花燈戲演出團體6個,武都高山戲演出團體2個,半臺戲、靈臺燈盞頭劇、隴南影子腔這3個地方劇種現各只有1個主要演出團體在勉強演出。以上各劇種演出團體有雙肩挑或多肩挑的情況存在,有的團體兼演1-3個甚至4個劇種,如有的團體兼演秦腔和眉戶,有的團體兼演隴劇或秦腔,有的兼演隴劇、眉戶、秦腔等,各劇種團體分別統計。

通過普查,不僅對全省和各地區的戲曲劇種(含皮影戲、木偶戲)、各類演出團體、教育機構、創研機構、製作機構,各類演出團體的演出、經費、劇目、人才情況以及劇種、劇團生存發展現狀基本摸清了底數,而且以此為契機,為本地區戲曲藝術建立起各類數據檔案,為制定地方戲曲保護扶持措施提供了較翔實的數據、較客觀全面的理論支撐。

背後的故事

普查期間,普查小組得到各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也湧現出很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如酒泉市文廣新局在普查期間,以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將戲曲普查工作與非遺保護成果展演展示結合起來,並進行了戲曲普查資料的攝錄和登記,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提高了普查效率;景泰縣70多歲高齡的普查工作人員蒙先共普查並幫助鞏固了22個戲曲表演團體,恢復、新排了《張連賣布》《親家母吵架》等7個眉戶戲、隴劇的摺子戲或片段,對景泰縣戲曲劇種進行了搶救性的普查。

目前,我省活躍於民間的演出團體主要以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演出為主,沒有固定的培訓場地和演出劇場,大多以各鄉鎮、村社的社火班為基礎組建,一般在節慶期間或農閒時演出,自娛自樂,人員時聚時散,流動性大。由於其貼近老百姓生活以及演出的簡便性和隨意性,在民眾中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正是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的代表性組織,曾經為豐富農村文藝舞臺、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民間團體的民間藝人更是地方戲曲的堅守者和傳播者。通渭縣馬營鎮劉國天皮影演出有限公司所在的演出班社在上世紀80年代只有5個人,在近十年的時間裡都是擔著戲箱、揹著皮鼓、拿著樂器步行到各縣各鄉鎮唱皮影戲,踏遍了通渭、會寧、定西、隴西等地幾十個鄉鎮。後來,劉國天還賣掉了家裡的一頭驢,更換了絕大部分道具。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班社的交通工具換成了摩托車,擴大了演出團隊,還吸收了兩名女演員,改變了以前生、醜、淨、旦一個人唱的局面,每年演出7個多月,200多場。近幾年,劉國天編寫了影子腔劇本《大戰楊番》《保相國》等,還編寫了小曲戲劇本《逆子勸孝》《雙聯情》《風雨路上影子腔》等劇目。在影件製作方面主要對傳統皮影戲影件進行了大量創新和改造,創造出了影人能張口、眨眼睛的新造型,表演達到了栩栩如生的效果,使近千年來的皮影戲表演影件真正活了起來。

傳承與發展

此次普查只是一次“摸底”,是基礎性工作。今後怎麼做?我認為:

一是要做好政策的解讀和落實。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的決策部署。我省也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甘肅戲劇大省建設的若干意見》《甘肅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設的若干政策規定》,《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加快戲劇大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為我省戲曲傳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此次普查工作正是落實政策的具體舉措之一。

二是要做好對“家底”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普查瞭解到,目前,多數活躍於民間的演出團體是一些業餘文藝團體,演出團體處於散、弱、小狀態,即使是一些專業院團,也多數是在為生存奔命,無暇顧及人才的培養、新劇目的創作。今後各地要對本地區的普查成果做全面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做好本地區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發展。

三是要做好對戲曲的傳承和弘揚。我省的戲曲劇種尤其是一些只存活於民間的劇種因受到現代娛樂的衝擊和自身落後、保守現象的侷限,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衰退的現象,許多優秀的地方劇種面臨傳承後繼無人、受眾萎縮、演員年齡斷層等情況。所以,目前最為急迫的就是對這些瀕臨消亡劇種的搶救性保護,同時通過創排新劇目、組織展演、戲曲進校園、專業培訓、劇本創作交流等活動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做好地方戲曲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