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心臟病 睡眠 體檢 手術兩百年 藥品 頸椎病 神經內科宋璞醫生 2019-08-28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曾專門介紹過BPPV這個疾病。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系統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眩暈發生原因,在全人群中的終生累積發病率高達2.4%-10%。也就是說,每10-50個人就有1位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會體驗上一次。作者本人在一次值夜班的夜裡,躺在值班室床上翻身的時候就曾體會過一次。作者的上級醫生,也是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神經科及頭暈方面的專家,其本人就是耳石症患者,也曾反覆進行過治療。

對於這個疾病,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鏈接的科普內容:

關於耳石症的科普內容,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反覆頭暈眩暈?腦科醫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曾專門介紹過BPPV這個疾病。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系統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眩暈發生原因,在全人群中的終生累積發病率高達2.4%-10%。也就是說,每10-50個人就有1位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會體驗上一次。作者本人在一次值夜班的夜裡,躺在值班室床上翻身的時候就曾體會過一次。作者的上級醫生,也是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神經科及頭暈方面的專家,其本人就是耳石症患者,也曾反覆進行過治療。

對於這個疾病,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鏈接的科普內容:

關於耳石症的科普內容,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反覆頭暈眩暈?腦科醫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解疑

很多人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很可能會吐槽說:“你們那的醫生都是什麼水平!?連個耳石症都看不出來,讓一個病人就這麼痛苦了那麼多年!

其實不然!看病有那麼簡單嗎?典型的疾病,即便是位實習醫生都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但是病不會照著教科書去生。很多時候,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症狀是不典型的,就像是這位病人,最後診斷出來是耳石症,但是他的症狀卻非常不典型。看了上文關於耳石症科普的朋友就會知道,典型的耳石症是一種與頭的位置(實際上是與耳朵的位置)明顯相關的短暫(一般幾秒鐘到1分鐘)出現的眩暈(至於頭暈和眩暈的區別聯繫,上文科普中也有相關介紹)。可以伴有心慌出汗,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

而這位病人的症狀則是以心慌胸悶等自主神經症狀為主,雖然有“”,但是病人感覺最難受的症狀是心慌胸悶伴大量出汗(這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並且:

  1. 病人並沒有天旋地轉的眩暈感覺,且直到最後在眩暈門診醫生的反覆詢問下,病人仍然堅持沒有”天旋地轉”和”看東西晃動”的症狀,但是他說:”頭暈的時候,閉上眼感覺會舒服點”。
  2. 病人並不認為他的頭暈是短暫出現的,他的感覺是“暈起來一直都有”,再反覆詢問病人,病人會說“翻身的時候是有頭暈的加重,但持續的時間好像更長”(任何頭暈在變幻頭的位置的時候都會加重症狀,但BPPV的特點是頭位變化時誘發眩暈,而這個病人恰恰又對眩暈的感覺不敏感)。
  3. 耳石症是”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在16-39天內可以自行緩解。也就是說,即使不做任何治療,很多病人也會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自愈。雖然該病的複發率很高(1年、3年、5年內的複發率約為18%、30%、35%)。但是像這個病人那麼頻發的耳石症臨床上卻很少見(就是這個病人在第一次治療後的半月後再次出現頭暈,又曾就診過,這次還是耳石症,但是發病的部位(不是同一半規管問題)和上次不一樣了)。
  4. 儘管病人最終被查出耳石症,但是他也確實存在冠心病的問題,並且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運動少等諸多的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並且心電圖上不僅存在心肌缺血的情況,也反覆查到了心律失常(先後2次動態心電圖提示I度房室傳導阻滯(AVB)與II度II型AVB交替,有多次大於2秒長間歇)的問題,心內科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為其放置心臟起搏器治療。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曾專門介紹過BPPV這個疾病。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系統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眩暈發生原因,在全人群中的終生累積發病率高達2.4%-10%。也就是說,每10-50個人就有1位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會體驗上一次。作者本人在一次值夜班的夜裡,躺在值班室床上翻身的時候就曾體會過一次。作者的上級醫生,也是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神經科及頭暈方面的專家,其本人就是耳石症患者,也曾反覆進行過治療。

對於這個疾病,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鏈接的科普內容:

關於耳石症的科普內容,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反覆頭暈眩暈?腦科醫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解疑

很多人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很可能會吐槽說:“你們那的醫生都是什麼水平!?連個耳石症都看不出來,讓一個病人就這麼痛苦了那麼多年!

其實不然!看病有那麼簡單嗎?典型的疾病,即便是位實習醫生都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但是病不會照著教科書去生。很多時候,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症狀是不典型的,就像是這位病人,最後診斷出來是耳石症,但是他的症狀卻非常不典型。看了上文關於耳石症科普的朋友就會知道,典型的耳石症是一種與頭的位置(實際上是與耳朵的位置)明顯相關的短暫(一般幾秒鐘到1分鐘)出現的眩暈(至於頭暈和眩暈的區別聯繫,上文科普中也有相關介紹)。可以伴有心慌出汗,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

而這位病人的症狀則是以心慌胸悶等自主神經症狀為主,雖然有“”,但是病人感覺最難受的症狀是心慌胸悶伴大量出汗(這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並且:

  1. 病人並沒有天旋地轉的眩暈感覺,且直到最後在眩暈門診醫生的反覆詢問下,病人仍然堅持沒有”天旋地轉”和”看東西晃動”的症狀,但是他說:”頭暈的時候,閉上眼感覺會舒服點”。
  2. 病人並不認為他的頭暈是短暫出現的,他的感覺是“暈起來一直都有”,再反覆詢問病人,病人會說“翻身的時候是有頭暈的加重,但持續的時間好像更長”(任何頭暈在變幻頭的位置的時候都會加重症狀,但BPPV的特點是頭位變化時誘發眩暈,而這個病人恰恰又對眩暈的感覺不敏感)。
  3. 耳石症是”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在16-39天內可以自行緩解。也就是說,即使不做任何治療,很多病人也會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自愈。雖然該病的複發率很高(1年、3年、5年內的複發率約為18%、30%、35%)。但是像這個病人那麼頻發的耳石症臨床上卻很少見(就是這個病人在第一次治療後的半月後再次出現頭暈,又曾就診過,這次還是耳石症,但是發病的部位(不是同一半規管問題)和上次不一樣了)。
  4. 儘管病人最終被查出耳石症,但是他也確實存在冠心病的問題,並且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運動少等諸多的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並且心電圖上不僅存在心肌缺血的情況,也反覆查到了心律失常(先後2次動態心電圖提示I度房室傳導阻滯(AVB)與II度II型AVB交替,有多次大於2秒長間歇)的問題,心內科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為其放置心臟起搏器治療。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啟示

為什麼作者要分享這個病例?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病例罕見或“不典型”。而是在這個病人的診治過程中,對於作者,一個神經科年輕醫生是有很多啟示的。

1.看病要仔細。

我的上級醫生(一位德藝雙馨的老主任)總是對我們說,看病人一定要仔細,“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像是“相親”,要全面、仔細的瞭解對方的全面信息。這是看病基礎中的基礎。要全面的瞭解病人的病史,要認真的進行體格檢查。就拿這個病人來講,雖然病人的症狀不典型,但是如果此前有醫生進行細緻的神經系統查體,未必發現不了問題。

記得此前在有個網絡公開課上,就曾聽北京醫院王利一教授說過一個例子,一位女病人來他的門診看頭暈,他經過詢問病史,考慮這個人耳石症可能性較大,但是病人描述的症狀不是“與頭位相關的短暫性眩暈”而是“一直暈”。作為一名負責任的醫生,王教授反覆詢問她到底是“一直暈”還是“起身/躺下、翻身的時候眩暈?”如此幾次“盤問”,病人的愛人不高興了,說:“你這個大夫到底會不會看病,怎麼一個問題翻來覆去的問!”殊不知,他們不知道,王醫生可是業界“大牛”,幾句看似簡單的問題,既能為其明確診斷,也會為其省上幾百上千的檢查費用。病人看到的是醫生的“絮叨”,沒想到的是醫生的負責任。換一種做法,您說頭暈。醫生把考慮的問題在腦子裡過一遍。然後把相關檢查一開,逐項去排除,豈不省事?!

當然,事情都有兩面性。聽了我上述的話,很多人回想自己的就醫經歷,可能又說:“某某醫生給我看病,開了一大堆檢查,就是不負責任或想掙我的錢!”這一想法可以說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誤會。首先,還是那句話,疾病是複雜的。很多時候疾病的表現是不典型的,甚至是某種疾病的不同時期的症狀都有很大的差異,醫生很難僅僅通過“看”、“問”、“查體”的方法就能完全的確定疾病。以往古代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缺少檢查手段,沒有更好的選擇。而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有著那麼多的設備去進一步證實,為什麼不用呢?就像是老百姓希望出現的“看病機器”,進去一照就能查出病因,這種機器現在沒有,但不代表若干年後不會有。所以,藉助必要的檢查手段進一步明確診斷是現代醫學的優勢。正如我們不可能在今天去練習大刀長矛衛國一樣。當然,檢查手段是幫助醫生驗證診斷的輔助方法,也不能過度的依賴它們。這裡面本身就有著辯證的邏輯關係。不可走極端。

2.不能因為自己是神經科醫生就看所有的病都是神經科疾病。

以自己擅長的方向去解釋自己看到的問題,是很多人的通病。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更是如此,因為對其他領域的瞭解不深入,所以看到病人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用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去解釋症狀。就像這個病人,反覆出現的胸悶出汗的症狀,確實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但是,當冠脈血管問題不是那麼嚴重的情況下,當“冠心病”、“心律失常”難以解釋其症狀的時候,是否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當然,這個病人歸根結底還是症狀“不典型”,以至於到了最後專科醫生在接診的時候都是建議檢查以排除耳石症。但是,對於我個人的啟示在於,要更多的涉獵其他專科的知識,也許就是這“靈光一現”,就能讓自己少走彎路,讓病人少受疾病折磨。但“靈光”必將來自於自己的“苦苦修行”。就像我的上級醫生,快60歲了,每天還在堅持不斷的學習,很多新的知識和理念,比我們年輕人更新的還要快。這就是專家和一般醫生的重要區別點。

3.從一個“好病例”裡汲取知識,加深對這一大類疾病的認識。

這個的病人對醫生來講算是個“好病例”。得病不是好事,但是一個複雜的非典型性的病人對於醫生的業務提高是很有幫助的。什麼是水平?水平就是別人看不出來的疑難雜症被你看出來了。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這些“大咖”的稱號都是經過了認真數年、數十年積累的結果。就像這個病例,在發現並確診後,上級醫生就帶著我們查閱相關資料,把為什麼這個病人表現不典型?這個病人為什麼那麼容易復發?耳部的前庭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這個病人是不是除了耳石症和冠心病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問題?等等相關問題一個個的去試著解決。通過這個過程,讓我對於頭暈類疾病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收穫,作者相信是將會受益終身的。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曾專門介紹過BPPV這個疾病。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系統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眩暈發生原因,在全人群中的終生累積發病率高達2.4%-10%。也就是說,每10-50個人就有1位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會體驗上一次。作者本人在一次值夜班的夜裡,躺在值班室床上翻身的時候就曾體會過一次。作者的上級醫生,也是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神經科及頭暈方面的專家,其本人就是耳石症患者,也曾反覆進行過治療。

對於這個疾病,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鏈接的科普內容:

關於耳石症的科普內容,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反覆頭暈眩暈?腦科醫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解疑

很多人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很可能會吐槽說:“你們那的醫生都是什麼水平!?連個耳石症都看不出來,讓一個病人就這麼痛苦了那麼多年!

其實不然!看病有那麼簡單嗎?典型的疾病,即便是位實習醫生都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但是病不會照著教科書去生。很多時候,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症狀是不典型的,就像是這位病人,最後診斷出來是耳石症,但是他的症狀卻非常不典型。看了上文關於耳石症科普的朋友就會知道,典型的耳石症是一種與頭的位置(實際上是與耳朵的位置)明顯相關的短暫(一般幾秒鐘到1分鐘)出現的眩暈(至於頭暈和眩暈的區別聯繫,上文科普中也有相關介紹)。可以伴有心慌出汗,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

而這位病人的症狀則是以心慌胸悶等自主神經症狀為主,雖然有“”,但是病人感覺最難受的症狀是心慌胸悶伴大量出汗(這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並且:

  1. 病人並沒有天旋地轉的眩暈感覺,且直到最後在眩暈門診醫生的反覆詢問下,病人仍然堅持沒有”天旋地轉”和”看東西晃動”的症狀,但是他說:”頭暈的時候,閉上眼感覺會舒服點”。
  2. 病人並不認為他的頭暈是短暫出現的,他的感覺是“暈起來一直都有”,再反覆詢問病人,病人會說“翻身的時候是有頭暈的加重,但持續的時間好像更長”(任何頭暈在變幻頭的位置的時候都會加重症狀,但BPPV的特點是頭位變化時誘發眩暈,而這個病人恰恰又對眩暈的感覺不敏感)。
  3. 耳石症是”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在16-39天內可以自行緩解。也就是說,即使不做任何治療,很多病人也會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自愈。雖然該病的複發率很高(1年、3年、5年內的複發率約為18%、30%、35%)。但是像這個病人那麼頻發的耳石症臨床上卻很少見(就是這個病人在第一次治療後的半月後再次出現頭暈,又曾就診過,這次還是耳石症,但是發病的部位(不是同一半規管問題)和上次不一樣了)。
  4. 儘管病人最終被查出耳石症,但是他也確實存在冠心病的問題,並且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運動少等諸多的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並且心電圖上不僅存在心肌缺血的情況,也反覆查到了心律失常(先後2次動態心電圖提示I度房室傳導阻滯(AVB)與II度II型AVB交替,有多次大於2秒長間歇)的問題,心內科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為其放置心臟起搏器治療。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啟示

為什麼作者要分享這個病例?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病例罕見或“不典型”。而是在這個病人的診治過程中,對於作者,一個神經科年輕醫生是有很多啟示的。

1.看病要仔細。

我的上級醫生(一位德藝雙馨的老主任)總是對我們說,看病人一定要仔細,“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像是“相親”,要全面、仔細的瞭解對方的全面信息。這是看病基礎中的基礎。要全面的瞭解病人的病史,要認真的進行體格檢查。就拿這個病人來講,雖然病人的症狀不典型,但是如果此前有醫生進行細緻的神經系統查體,未必發現不了問題。

記得此前在有個網絡公開課上,就曾聽北京醫院王利一教授說過一個例子,一位女病人來他的門診看頭暈,他經過詢問病史,考慮這個人耳石症可能性較大,但是病人描述的症狀不是“與頭位相關的短暫性眩暈”而是“一直暈”。作為一名負責任的醫生,王教授反覆詢問她到底是“一直暈”還是“起身/躺下、翻身的時候眩暈?”如此幾次“盤問”,病人的愛人不高興了,說:“你這個大夫到底會不會看病,怎麼一個問題翻來覆去的問!”殊不知,他們不知道,王醫生可是業界“大牛”,幾句看似簡單的問題,既能為其明確診斷,也會為其省上幾百上千的檢查費用。病人看到的是醫生的“絮叨”,沒想到的是醫生的負責任。換一種做法,您說頭暈。醫生把考慮的問題在腦子裡過一遍。然後把相關檢查一開,逐項去排除,豈不省事?!

當然,事情都有兩面性。聽了我上述的話,很多人回想自己的就醫經歷,可能又說:“某某醫生給我看病,開了一大堆檢查,就是不負責任或想掙我的錢!”這一想法可以說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誤會。首先,還是那句話,疾病是複雜的。很多時候疾病的表現是不典型的,甚至是某種疾病的不同時期的症狀都有很大的差異,醫生很難僅僅通過“看”、“問”、“查體”的方法就能完全的確定疾病。以往古代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缺少檢查手段,沒有更好的選擇。而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有著那麼多的設備去進一步證實,為什麼不用呢?就像是老百姓希望出現的“看病機器”,進去一照就能查出病因,這種機器現在沒有,但不代表若干年後不會有。所以,藉助必要的檢查手段進一步明確診斷是現代醫學的優勢。正如我們不可能在今天去練習大刀長矛衛國一樣。當然,檢查手段是幫助醫生驗證診斷的輔助方法,也不能過度的依賴它們。這裡面本身就有著辯證的邏輯關係。不可走極端。

2.不能因為自己是神經科醫生就看所有的病都是神經科疾病。

以自己擅長的方向去解釋自己看到的問題,是很多人的通病。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更是如此,因為對其他領域的瞭解不深入,所以看到病人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用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去解釋症狀。就像這個病人,反覆出現的胸悶出汗的症狀,確實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但是,當冠脈血管問題不是那麼嚴重的情況下,當“冠心病”、“心律失常”難以解釋其症狀的時候,是否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當然,這個病人歸根結底還是症狀“不典型”,以至於到了最後專科醫生在接診的時候都是建議檢查以排除耳石症。但是,對於我個人的啟示在於,要更多的涉獵其他專科的知識,也許就是這“靈光一現”,就能讓自己少走彎路,讓病人少受疾病折磨。但“靈光”必將來自於自己的“苦苦修行”。就像我的上級醫生,快60歲了,每天還在堅持不斷的學習,很多新的知識和理念,比我們年輕人更新的還要快。這就是專家和一般醫生的重要區別點。

3.從一個“好病例”裡汲取知識,加深對這一大類疾病的認識。

這個的病人對醫生來講算是個“好病例”。得病不是好事,但是一個複雜的非典型性的病人對於醫生的業務提高是很有幫助的。什麼是水平?水平就是別人看不出來的疑難雜症被你看出來了。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這些“大咖”的稱號都是經過了認真數年、數十年積累的結果。就像這個病例,在發現並確診後,上級醫生就帶著我們查閱相關資料,把為什麼這個病人表現不典型?這個病人為什麼那麼容易復發?耳部的前庭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這個病人是不是除了耳石症和冠心病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問題?等等相關問題一個個的去試著解決。通過這個過程,讓我對於頭暈類疾病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收穫,作者相信是將會受益終身的。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這篇科普,準確的說並不是一篇科普文章,說是作者臨床上的切身體會的分享更為合適。

“醫道艱難,不進則退”

通過近來對於頭暈/眩暈等疾病的強化學習,作者也曾寫了幾篇和本病相關的科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文藍字部分查看:

1.經常頭暈,多項檢查都正常?腦科醫生提醒您,有可能是這個病

2.為什麼頭痛和頭暈總是形影不離?腦科醫生為您介紹其緊密關係

3.躺著沒事,坐/站起來就頭暈眼花,多項檢查都正常?醫生解釋原因

"

#清風計劃##我的養生日記#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近二十年的漫漫就醫路

李大叔是一位62歲的體型較胖的老年男性。自40歲左右時就開始反覆出現心慌胸悶伴頭暈的感覺。多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起初以為是休息不好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因為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加上以為“自己年輕。能有啥大事?!”再者,年年的健康體檢除了血壓、血脂稍微高點,體重過重一些外,其他的都很好。

就這樣到了2008年。病人回憶說,有天夜裡起床如廁後再次出現心慌胸悶的症狀,伴有明顯的頭暈,還出現了噁心嘔吐,比起以往要明顯嚴重了,當夜便到了我市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液檢查提示“血糖偏高”。經過輸液治療後症狀好轉後回家休養。自此後的幾個月內,病人反覆因為類似的症狀就診,症狀多出現在夜間,反覆看急診,因為反覆以胸悶心慌症狀為主要表現,最後心內科住院診治。期間也曾做了心臟冠狀動脈CT造影(CTA)和其他的一些心臟檢查,發現心臟冠脈血管存在“狹窄”,但是還沒嚴重到需要放置架的地步。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回家休養。此後的日子裡仍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症狀時好時壞,隔幾個月就犯一次,犯十天半月就好一陣。並在2010、2011年先後2次進行了心臟冠脈支架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曾一度稍有改善,但仍然反反覆覆。

病人開始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對反覆出現的胸悶頭暈而焦躁不安並充滿了恐懼,且因反覆夜間症狀出現而“不敢睡覺”。家屬也表示其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易怒,謹小慎微。病人不再願意活動,因害怕頭暈,以為自己的頭暈可能與“頸椎病”有關係,行走時不敢扭動頸部,別人轉頭的動作,他需要轉身完成。也因為這個病最終在2011年提前病退。可以說,反覆出現的症狀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所謂“病急亂投醫”,病人在數年內輾轉了我市所有的三級醫院,“祕方”、“老中醫”嘗試了無數。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愈演愈烈的情況。也曾在作者所在的醫院心內科住院診治,反覆查了冠脈CTA和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都未發現能解釋其症狀的異常,也曾檢查了頭部的磁共振與血管,也反覆請過神經科會診,也因檢查沒有明確的“異常”而無法進行鍼對性的診治。

就這樣到了今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病人再次住院期間外出檢查時,路過了我院神經內科的眩暈專病門診,因病人在心慌胸悶的症狀發生的同時也反覆出現頭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病人去該門診諮詢。坐診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症狀並調取了他的相關病歷資料分析後,感覺其症狀“不太典型”,確實說不好是個什麼問題。出於“排除診斷”的目的,醫生為其做了一個眩暈誘發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病人是個體徵典型的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並按照此問題進行了機器輔助的耳石復位治療,治療後症狀即明顯改善。當晚睡覺時症狀就沒有再次出現!病人和其愛人第二天專門再次找到那位醫生,表達感謝,真的是痛哭流涕,誰也沒想到,反覆醫治了近二十年的“心臟病”竟然是耳朵在作祟!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耳石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曾專門介紹過BPPV這個疾病。BPPV是一種常見的內耳前庭系統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眩暈發生原因,在全人群中的終生累積發病率高達2.4%-10%。也就是說,每10-50個人就有1位這一生當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會體驗上一次。作者本人在一次值夜班的夜裡,躺在值班室床上翻身的時候就曾體會過一次。作者的上級醫生,也是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神經科及頭暈方面的專家,其本人就是耳石症患者,也曾反覆進行過治療。

對於這個疾病,在此就不在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鏈接的科普內容:

關於耳石症的科普內容,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反覆頭暈眩暈?腦科醫生:不一定是腦子有問題,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解疑

很多人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很可能會吐槽說:“你們那的醫生都是什麼水平!?連個耳石症都看不出來,讓一個病人就這麼痛苦了那麼多年!

其實不然!看病有那麼簡單嗎?典型的疾病,即便是位實習醫生都能做出準確的診斷,但是病不會照著教科書去生。很多時候,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症狀是不典型的,就像是這位病人,最後診斷出來是耳石症,但是他的症狀卻非常不典型。看了上文關於耳石症科普的朋友就會知道,典型的耳石症是一種與頭的位置(實際上是與耳朵的位置)明顯相關的短暫(一般幾秒鐘到1分鐘)出現的眩暈(至於頭暈和眩暈的區別聯繫,上文科普中也有相關介紹)。可以伴有心慌出汗,可以伴有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

而這位病人的症狀則是以心慌胸悶等自主神經症狀為主,雖然有“”,但是病人感覺最難受的症狀是心慌胸悶伴大量出汗(這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並且:

  1. 病人並沒有天旋地轉的眩暈感覺,且直到最後在眩暈門診醫生的反覆詢問下,病人仍然堅持沒有”天旋地轉”和”看東西晃動”的症狀,但是他說:”頭暈的時候,閉上眼感覺會舒服點”。
  2. 病人並不認為他的頭暈是短暫出現的,他的感覺是“暈起來一直都有”,再反覆詢問病人,病人會說“翻身的時候是有頭暈的加重,但持續的時間好像更長”(任何頭暈在變幻頭的位置的時候都會加重症狀,但BPPV的特點是頭位變化時誘發眩暈,而這個病人恰恰又對眩暈的感覺不敏感)。
  3. 耳石症是”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在16-39天內可以自行緩解。也就是說,即使不做任何治療,很多病人也會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自愈。雖然該病的複發率很高(1年、3年、5年內的複發率約為18%、30%、35%)。但是像這個病人那麼頻發的耳石症臨床上卻很少見(就是這個病人在第一次治療後的半月後再次出現頭暈,又曾就診過,這次還是耳石症,但是發病的部位(不是同一半規管問題)和上次不一樣了)。
  4. 儘管病人最終被查出耳石症,但是他也確實存在冠心病的問題,並且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運動少等諸多的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並且心電圖上不僅存在心肌缺血的情況,也反覆查到了心律失常(先後2次動態心電圖提示I度房室傳導阻滯(AVB)與II度II型AVB交替,有多次大於2秒長間歇)的問題,心內科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為其放置心臟起搏器治療。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啟示

為什麼作者要分享這個病例?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病例罕見或“不典型”。而是在這個病人的診治過程中,對於作者,一個神經科年輕醫生是有很多啟示的。

1.看病要仔細。

我的上級醫生(一位德藝雙馨的老主任)總是對我們說,看病人一定要仔細,“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像是“相親”,要全面、仔細的瞭解對方的全面信息。這是看病基礎中的基礎。要全面的瞭解病人的病史,要認真的進行體格檢查。就拿這個病人來講,雖然病人的症狀不典型,但是如果此前有醫生進行細緻的神經系統查體,未必發現不了問題。

記得此前在有個網絡公開課上,就曾聽北京醫院王利一教授說過一個例子,一位女病人來他的門診看頭暈,他經過詢問病史,考慮這個人耳石症可能性較大,但是病人描述的症狀不是“與頭位相關的短暫性眩暈”而是“一直暈”。作為一名負責任的醫生,王教授反覆詢問她到底是“一直暈”還是“起身/躺下、翻身的時候眩暈?”如此幾次“盤問”,病人的愛人不高興了,說:“你這個大夫到底會不會看病,怎麼一個問題翻來覆去的問!”殊不知,他們不知道,王醫生可是業界“大牛”,幾句看似簡單的問題,既能為其明確診斷,也會為其省上幾百上千的檢查費用。病人看到的是醫生的“絮叨”,沒想到的是醫生的負責任。換一種做法,您說頭暈。醫生把考慮的問題在腦子裡過一遍。然後把相關檢查一開,逐項去排除,豈不省事?!

當然,事情都有兩面性。聽了我上述的話,很多人回想自己的就醫經歷,可能又說:“某某醫生給我看病,開了一大堆檢查,就是不負責任或想掙我的錢!”這一想法可以說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誤會。首先,還是那句話,疾病是複雜的。很多時候疾病的表現是不典型的,甚至是某種疾病的不同時期的症狀都有很大的差異,醫生很難僅僅通過“看”、“問”、“查體”的方法就能完全的確定疾病。以往古代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缺少檢查手段,沒有更好的選擇。而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有著那麼多的設備去進一步證實,為什麼不用呢?就像是老百姓希望出現的“看病機器”,進去一照就能查出病因,這種機器現在沒有,但不代表若干年後不會有。所以,藉助必要的檢查手段進一步明確診斷是現代醫學的優勢。正如我們不可能在今天去練習大刀長矛衛國一樣。當然,檢查手段是幫助醫生驗證診斷的輔助方法,也不能過度的依賴它們。這裡面本身就有著辯證的邏輯關係。不可走極端。

2.不能因為自己是神經科醫生就看所有的病都是神經科疾病。

以自己擅長的方向去解釋自己看到的問題,是很多人的通病。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更是如此,因為對其他領域的瞭解不深入,所以看到病人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用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去解釋症狀。就像這個病人,反覆出現的胸悶出汗的症狀,確實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但是,當冠脈血管問題不是那麼嚴重的情況下,當“冠心病”、“心律失常”難以解釋其症狀的時候,是否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當然,這個病人歸根結底還是症狀“不典型”,以至於到了最後專科醫生在接診的時候都是建議檢查以排除耳石症。但是,對於我個人的啟示在於,要更多的涉獵其他專科的知識,也許就是這“靈光一現”,就能讓自己少走彎路,讓病人少受疾病折磨。但“靈光”必將來自於自己的“苦苦修行”。就像我的上級醫生,快60歲了,每天還在堅持不斷的學習,很多新的知識和理念,比我們年輕人更新的還要快。這就是專家和一般醫生的重要區別點。

3.從一個“好病例”裡汲取知識,加深對這一大類疾病的認識。

這個的病人對醫生來講算是個“好病例”。得病不是好事,但是一個複雜的非典型性的病人對於醫生的業務提高是很有幫助的。什麼是水平?水平就是別人看不出來的疑難雜症被你看出來了。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這些“大咖”的稱號都是經過了認真數年、數十年積累的結果。就像這個病例,在發現並確診後,上級醫生就帶著我們查閱相關資料,把為什麼這個病人表現不典型?這個病人為什麼那麼容易復發?耳部的前庭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這個病人是不是除了耳石症和冠心病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問題?等等相關問題一個個的去試著解決。通過這個過程,讓我對於頭暈類疾病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收穫,作者相信是將會受益終身的。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這篇科普,準確的說並不是一篇科普文章,說是作者臨床上的切身體會的分享更為合適。

“醫道艱難,不進則退”

通過近來對於頭暈/眩暈等疾病的強化學習,作者也曾寫了幾篇和本病相關的科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文藍字部分查看:

1.經常頭暈,多項檢查都正常?腦科醫生提醒您,有可能是這個病

2.為什麼頭痛和頭暈總是形影不離?腦科醫生為您介紹其緊密關係

3.躺著沒事,坐/站起來就頭暈眼花,多項檢查都正常?醫生解釋原因

十數年漫漫就醫路:一位反覆就診心內科的非心臟病人的真實經歷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參考文獻:

1.姜樹軍,王恩彤,單希徵.巴拉尼協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標準解讀[J].北京醫學,2016,38(08):847-849.

2.Kim JS, Zee DS. Clinical practic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 Engl J Med 2014; 370:1138.

3.Von Brevern M, Bertholonb P, Brandt T, et al.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 Diagnostic criteria[J]. J Vestib Res, 2015, 25:

105-117.

4.Zucca G, Valli S, Valli P, et al. Why do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episodes recover spontaneously? J Vestib Res 1998; 8:325.

5.Sakaida M, Takeuchi K, Ishinaga H,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eurology 2003; 60:1532.

6.Rashad UM. Long-term follow up after Epley's manoeuvre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 Laryngol Otol 2009; 123:69.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