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

—記吳家店鎮太陽坡村小學退休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同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題記

"

—記吳家店鎮太陽坡村小學退休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同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題記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1941年6月,中華大地正遭受強敵入侵,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她非常幸運地出生在豫南偏荒山區的一戶農家。她的降臨,給這戶本來就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家庭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更多憂愁。也許正是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家庭,成就了這個平凡老人不平凡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她就是已經79歲高齡,身患重病,退休已快20年,現如今依然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不計報酬的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老媽媽。


"

—記吳家店鎮太陽坡村小學退休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同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題記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1941年6月,中華大地正遭受強敵入侵,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她非常幸運地出生在豫南偏荒山區的一戶農家。她的降臨,給這戶本來就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家庭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更多憂愁。也許正是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家庭,成就了這個平凡老人不平凡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她就是已經79歲高齡,身患重病,退休已快20年,現如今依然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不計報酬的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老媽媽。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愛校如家,愛生如子,辛勤耕耘三尺講臺,播撒情愛一代又一代,四十年如一日

朱天珍老媽媽1960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代課教師,到公辦教師,直到退休,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對生活的熱愛,把對生活的熱愛化為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熱愛,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化為對學生的無限憐愛。

參加工作之初,正值妙齡是朱老師怕誤人子弟,白天工作和參加勞動閒暇之餘,她不休息,捧讀教本。到了晚上,勞累捱餓了一天的人們酣然入睡,而她卻藉著月光寫教案。因那個年代的原因,她的拼音學的不好,為了教孩子,已經結婚生子的她為了把拼音讀準,週末揹著孩子去幾裡地遠的同學家請教。沒有筆和紙,她揹著孩子到河道的沙灘上練習讀寫。現在好多老人和同齡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艱苦的年代,動盪的歲月,卻沒有剝去朱老師的愛心。她家離學校近,而大多數孩子的家離學校比較遠,夏天,雨水多,孩子們經常被山洪阻隔回不了家,朱老師就回家做好一大鍋飯菜端到學校給孩子們吃,人多飯少,不僅她自己吃不到,有時連家人的口糧也沒有。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40到60歲的當地人沒有沒吃過朱老師的飯菜的;上課前因洪水漫橋導致河對岸的孩子無法到校,朱老師必在橋邊等候,來一個接一個,放學後再一個個抱過河去。冬天,窮家寒舍多沒有防寒保暖的衣服鞋帽。朱老師看到孩子們凍得發紅發裂流血的腳、手、臉、耳,非常心疼,經常把家裡的衣服和鞋襪拿給孩子們,教室四面透風,她回家取來柴草給孩子們取暖;孩子病了,她總是第一個送孩子去就醫,碰上沒錢的家庭,她都是墊付醫藥費,即使後來家長送還,她也不要一分。現在在信陽市九中任教的嚴祥梅和在春華中學當老師的餘紹紅每次提起她們的啟蒙老師朱老師,她們每次一定是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

—記吳家店鎮太陽坡村小學退休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同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 —題記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1941年6月,中華大地正遭受強敵入侵,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她非常幸運地出生在豫南偏荒山區的一戶農家。她的降臨,給這戶本來就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家庭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更多憂愁。也許正是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家庭,成就了這個平凡老人不平凡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她就是已經79歲高齡,身患重病,退休已快20年,現如今依然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不計報酬的老教師、老黨員朱天珍老媽媽。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愛校如家,愛生如子,辛勤耕耘三尺講臺,播撒情愛一代又一代,四十年如一日

朱天珍老媽媽1960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代課教師,到公辦教師,直到退休,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對生活的熱愛,把對生活的熱愛化為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熱愛,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化為對學生的無限憐愛。

參加工作之初,正值妙齡是朱老師怕誤人子弟,白天工作和參加勞動閒暇之餘,她不休息,捧讀教本。到了晚上,勞累捱餓了一天的人們酣然入睡,而她卻藉著月光寫教案。因那個年代的原因,她的拼音學的不好,為了教孩子,已經結婚生子的她為了把拼音讀準,週末揹著孩子去幾裡地遠的同學家請教。沒有筆和紙,她揹著孩子到河道的沙灘上練習讀寫。現在好多老人和同齡人都還記得清清楚楚。艱苦的年代,動盪的歲月,卻沒有剝去朱老師的愛心。她家離學校近,而大多數孩子的家離學校比較遠,夏天,雨水多,孩子們經常被山洪阻隔回不了家,朱老師就回家做好一大鍋飯菜端到學校給孩子們吃,人多飯少,不僅她自己吃不到,有時連家人的口糧也沒有。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40到60歲的當地人沒有沒吃過朱老師的飯菜的;上課前因洪水漫橋導致河對岸的孩子無法到校,朱老師必在橋邊等候,來一個接一個,放學後再一個個抱過河去。冬天,窮家寒舍多沒有防寒保暖的衣服鞋帽。朱老師看到孩子們凍得發紅發裂流血的腳、手、臉、耳,非常心疼,經常把家裡的衣服和鞋襪拿給孩子們,教室四面透風,她回家取來柴草給孩子們取暖;孩子病了,她總是第一個送孩子去就醫,碰上沒錢的家庭,她都是墊付醫藥費,即使後來家長送還,她也不要一分。現在在信陽市九中任教的嚴祥梅和在春華中學當老師的餘紹紅每次提起她們的啟蒙老師朱老師,她們每次一定是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信陽溮河區一老教師79歲高齡依舊執鞭三尺講臺、愛校如家愛生如子


生活的不幸,命運的不公,沒有擊垮她的堅強意志

1998年6月,58歲的朱天珍老師從她為之奮鬥並奉獻了38個春秋的講臺上退了下來,她感到失落和傷心,有點不捨。剛開始的時候,她每天都到學校走走看看,和一起戰鬥的同事啦啦話,表達了能夠再回教室給孩子們上課的願望。上天眷顧仁者。1998年秋季開學,因該小學地處偏遠,民風不樸,沒有人願意到該校工作,加上師資缺乏,學校向退休在家的朱老師發出返聘意願。朱老師就像孩子得到禮物一樣開心,欣然接受,每天第一個到校,逢週末還負責看護學校,儘管每月只有650元的勞酬。這一干就又快20年了,信陽市的社會最低工資現在接近1500元,而朱老師的返聘工資依然是650元每月。加上退休工資2800元,朱老師每月收入不足3500元。如果沒有天災人禍,大病大難,3500元的月收入也算得上吃喝不愁。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0年,朱老師的老伴因車禍離她而去,因為車主是自家侄侄,天生善良的朱老師一家人沒讓侄侄家賠償一分錢,哪怕是道義上的。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4年,朱老師的大兒子因高血壓發病,雖極力治療,也未能留住人,卻留給她2萬多元的債。已經74歲高齡的朱老師彷彿一下子蒼老了10歲。任誰都不會想到她還能堅持站到講臺上,盡心盡力的給孩子們上課。但朱老師做到了。想必也只有她能做到。在送走大兒子後,她忍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再次回到她實現夢想的講臺,依然像年輕時代的她一樣,親切的與孩子交流,把知識播種在孩子的腦裡,把愛撒向孩子的心田。學生在校不小心磕破了頭,她依然墊付醫藥費,學生髮燒了,她依然輕點的抱往醫務站,重點的,揹著去。學生家長知道後,帶著禮物表示感謝,她從來不收。如果家長勉強留下,第二天她會原封不動送還,還要添補一些禮物看望孩子。

原本想,朱老師這樣有大愛大仁的老人就應該老天眷顧,可命運之神再次襲擊了已經77歲的她。2018年10月,朱老師感到身體的極度不適,在家人的強烈要求下,她向學校告假兩天,到信陽市中心醫院做了病情檢查,後又到武漢同濟醫院複查,確診患上了罕見的“肺隱球菌病”,附帶“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低鉀血癥”和“低蛋白血癥”。經過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病情好轉。但從此每個月要靠4000元(報銷前)的藥物維持。為了不給家人增添負擔,朱老師出院後,再次回到她熱愛的學校,再次微笑著站上三尺講臺,唯唯教誨著孫子輩或重孫輩的娃娃們。

祖德宗功流芳遠,唯有詩書傳家久

“朱老師病了,為了治病,為了孩子,快80歲的她還要站在教室裡上課。消息不脛而走。”魯少軍,朱老師的學生,博士,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董華品,朱老師的學生,上海某快遞公司經理聯袂回到家鄉,專程看望朱老師。然而,朱老師卻拒收他們的捐款,轉而建議他們把2000元捐獻給學校。二人感動不已,潸然淚下。學校負責人李廣祥同志真誠地說:“我從心裡把朱老師當作我自己的母親一樣看待。”入職不到三年的閆玉老師不願離開到鎮上幼兒園工作,她說:“有朱老師朱奶奶在,我感覺像在家裡一樣幸福。”

無慾無求,大愛寫人生。不忘初心,退休不褪色

如今的朱天珍老媽媽已經79歲,為她鍾愛的教育事業“痴情”了大半生,除了教育部和社會資源保障部聯合頒發給她的“鄉村教育三十年”榮譽證書和當地黨委政府授予的“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外,她沒有向組織要過任何榮譽。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喜歡孩子,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我是一名老黨員,能不給組織添麻煩就不添。”

新中國今年將迎來70華誕,朱老師這位共和國由弱到強的見證者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心中有愛,眼睛自會看到美好。讓我們共同祈禱朱老師老媽媽長命百歲!

編輯 易續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