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斤大瘤霸佔子宮患病阿姨如孕婦 巨瘤壓迫致下肢深靜脈血栓

心血管病 腫瘤 子宮肌瘤 婦科 大洋網 2017-05-21

大洋網訊 左腿腫脹發紫,被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竟然和子宮巨大腫瘤有關!59歲的湖南人羅阿姨(化名)萬萬沒有想到,折磨自己兩年多的下肢深靜脈血栓,“來源”竟如此匪夷所思。

記者昨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黃埔院區)獲悉,由於腫瘤過大,加上病人同時患有腫瘤壓迫下腔靜脈及左髂血管導致頑固的血栓,病情十分凶險。近日,該院成功為羅阿姨切除了重達6公斤的子宮肌瘤。經文獻檢索,該病例是世界上首個不使用下腔靜脈濾網而拯救子宮巨大腫瘤合併髂總靜脈血栓的成功案例。

腹部隆起如臨盆孕婦

59歲的羅阿姨2015年發現左腿腫脹發紫,就醫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經過抗凝治療2年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身高只有1.5米的羅阿姨,近年來腹部漸漸隆起,猶如即將臨盆的孕婦一般大。今年3月,檢查發現她的腹腔內長了一個巨大的子宮肌瘤。由於腫瘤過大,壓迫下腔靜脈及左髂血管形成了頑固的血栓。因腫瘤生長隱匿,竟然在體內生長到幾乎佔滿盆腹腔。

切除腫瘤時血栓或可奪命

經多方諮詢,羅阿姨最終轉診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婦科。中山一院東院婦科何善陽主任介紹說,由於巨大腫瘤持續壓迫患者下腔靜脈,在羅阿姨的盆腔大血管中,也有血栓形成。一旦取出腫瘤,在減壓的過程中,血栓脫落進入心臟引發肺栓塞的風險極高,而肺栓塞可奪命,非常凶險。

5月10日,何善陽主任帶領的團隊,在手術中高度警惕血栓脫落風險,順利切除罕見的巨大子宮肌瘤,同時通過腹腔填塞避免了腹部突然減壓,同時進行術後腹部加壓,嚴密地監護並抗凝治療,最終幫助患者順利渡過難關,目前患者已能下床活動。

提醒靜坐一小時血栓形成風險增10%

靜脈血栓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發生於大靜脈,常見的如膕靜脈、股靜脈、髖靜脈,可表現為下肢水腫、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在“世界血栓日”的健康宣傳活動上,記者曾採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甲狀腺乳腺外科學科帶頭人王深明教授。他指出,血栓是誘發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機制。研究顯示,每靜坐一個鐘頭,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可增加10%。坐90多分鐘,就可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令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飆升一倍。

深靜脈血栓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王深明教授指出,研究顯示,長時間住院會導致2/3以上的患者出現腿部血栓。手術尤其是髖關節、膝關節手術以及癌症手術,由於術後需要臥床休息,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風險。約有50%的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最終會發生肺栓塞,而肺栓塞患者約有八成會首先出現深靜脈血栓。

高危胖人患血栓風險是瘦人的三倍

長途旅行時沒有站起來或者長時間沒有來回走動,也是血栓發生的高危因素。和男性相比,女性是血栓經常“光顧”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如口服避孕藥和激素替代療法的女患者、孕產婦,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高於普通人。血栓高危人群還包括以下三類人:一是高齡老人,80歲人所承受的風險是40歲人的5~6倍。二是有血栓家族史的人。三是體重指數(BMI)大於30的人,這類肥胖者患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2~3倍。

專家建議,多增加運動,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血液循環。“外科手術後,患者應儘早下床活動。每天保障正常的營養攝入,飲食要均衡。同時應多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一般建議每坐一個小時,就要站起來伸展腿部,在附近走動一下。一旦發生了靜脈血栓栓塞,首選的治療方法就是抗凝治療。有些患者需要長期採用抗凝治療,防止病情復發。

(廣報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彭福祥、李紹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