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電風暴一例——討論

心血管病 心肌梗死 健康 心內空間 2017-04-26
  • 右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電風暴一例

作者:樑靜 周玉傑 韓紅亞

文章來源: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17,45(1)


電風暴是指24 h內自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2次,血液動力學不穩定,需要電除顫或電擊緊急治療的臨床症候群。其發生於10%~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見於左前降支或右冠狀動脈近端閉塞後,病死率高(60%~97%)。發病機制包括交感神經過度激活、β受體的反應性增高、希浦系統傳導異常和心室顫動閾值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多發生於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基礎的患者,但是隨著冠狀動脈造影技術的廣泛開展,發現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未見狹窄病變。研究認為其可能與冠狀動脈痙攣有關。

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與遺傳因素、吸菸、飲酒、勞累、心理應激、運動、自主神經張力過高、冠狀動脈內斑塊破裂、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和硝酸甘油突然撤藥等有關。

Lanza等認為,冠狀動脈痙攣與血栓形成互為因果關係,持續冠狀動脈痙攣可引起缺氧、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激活和黏附,從而誘發血栓形成,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本例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示右冠狀動脈未見狹窄病變,無血栓形成,血流TIMI 3級;心電圖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下壁導聯ST-T動態演變;服用地爾硫右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電風暴一例——討論治療後未再發作胸痛。

因此,考慮右冠狀動脈痙攣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及電風暴的主要原因。然而,本例患者雖然未見右冠狀動脈狹窄病變、斑塊和血栓,仍不能除外血栓自溶和無法識別的輕度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的心電圖出現Lambda波,這是一個心室除極與復極均有異常的心電圖波,是獨立的識別猝死高危的心電圖標誌。Lambda波在2004年由Gussak等命名,表現為下壁導聯出現ST段下斜型抬高,近似於非缺血性"動作電位樣"或不典型的"墓碑樣"的QRS-ST複合波,其上升支的終末部及降支均有切跡,因其形態類似於希臘字母λ(Lambda)而得名。

左胸前導聯表現為ST段水平壓低的鏡像性改變,常合併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短陣心室顫動及心臟驟停。Potet等的研究發現,SCN5A基因上的G752R位點突變時,可以引起Ⅱ、Ⅲ、aVF導聯ST段抬高和明顯的J波,因此考慮Lambda波的產生主要與G752R位點突變有關。

人體心肌細胞動作電位2相平臺期由緩慢持續的內向鈣電流、內向鈉電流及短暫銳減的瞬間外向鉀電流共同組成。SCN5A基因突變引起鈉通道改變和復極加速,導致2相平臺期復極不均衡,構成了2相折返的基礎,進而導致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的發生。

Lambda波的出現提示患者為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建議植入ICD預防心臟性猝死。目前對Lambda波的研究及報道罕見,其臨床特點及干預措施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密切注意心電圖變化,儘早判斷和識別可能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和電風暴的高危人群,針對危險因素積極採取早期干預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