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在小社印象中對於臺劇還停留在《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等臺灣偶像劇時代。不曾想,近日引進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視頻平臺熱播,獲得有史以來電視劇最高評分(豆瓣9.5分)。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

臺灣劇在爆發式突變,在豆瓣上的評分是近幾年唯一一部超過9.5分的電視劇,從前電視長篇劇能獲得9.0高分已經很不容易,為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會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

宋喬安(賈靜雯飾)是品味新聞臺總監,每天在新聞臺爭分奪秒的搶鮮、搶收視率,底下員工臨近生產還要來幕後工作,直到在工作崗位出現羊水破裂。宋喬安立馬讓別的同事也頂替這位即將生產的孕媽媽,這時正在做助理編輯的李大芝出現,走進了宋喬安的視野。

李大芝突出的工作能力被宋喬安破格提升到編輯的職位,只對總監一個負責。

這位總監十米的氣場讓整個公司新聞部瀰漫著一種緊張、小心翼翼的氣氛。

然而兩年前的宋喬安絕對不是這樣一個女人。她有一兒一女、有愛她的丈夫,家庭和睦、幸福。但就在一個普通的週末宋喬安帶著兒子去一個戲院看電影,自己在外面接電話期間,李曉明(犯罪分子)衝進戲院,用自制槍槍殺了9名觀眾。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宋喬安的兒子李安彥也不幸被流彈擊中去世。這讓宋喬安不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兩年來不斷用工作麻痺自己,丈夫不能理解妻子這種舉動,婚姻因各自不信任、不理解中快要土崩瓦解。

對於兩年前戲院的惡性事件,作為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即使在李曉明定案之後也想了解其犯案的動機真相,一邊抵抗政府、民眾的輿論帶來的壓力,從這個事件將世界的人糾葛在一起。只想儘快處決犯罪分子的國民政府,在王律師和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處決了李曉明。

而施暴者李曉明家人,為了避免民眾的怨憤,賣掉房子回老家躲避,上大學的女兒因為哥哥的惡劣事件,休學2年最後大學沒畢業。

李媽說:“誰也不願意20多年培養一個*人犯“,與其家裡三個人死,不如讓女兒重新開始生活”李媽媽為了孩子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讓女兒改名為李大芝。

因為事件中的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所以在機緣巧合下,被哥哥傷害的家屬宋喬安成為了自己的上司,而自己卻不能告訴她,我就是傷害你兒子凶手的妹妹。

當李大芝知道哥哥就要被處決時,無意中被宋喬安聽到李大芝與父母的通話內容。

人們希望受害者走出傷痛重新生活,宋喬安面對所有人的勸解,怒吼質問:我天彥怎麼辦?天彥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力?這不公平!

因為王赦律師職責就是替犯罪嫌疑人做辯護律師,這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將矛頭指向懷孕6個月的妻子,她的妻子在朋友圈遭受了言語恐嚇,因為害怕在買菜途中出了車禍,過度緊張害怕導致6個月的孩子早產,最後孩子夭折的悲劇。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李大芝的身份被宋喬安識破,李大芝在鏡頭背後親眼目睹哥哥被處決過程,也和宋喬安對峙:新聞媒體人,不求證事實真相,就可以隨意報道。難道比我哥又好到哪裡去了。

你觀看完這部劇時會發現隨著劇情的發展,彈幕一會攻擊宋喬安、一會攻擊律師、一會又抨擊像李曉明這樣的罪人,所有人只在自己看到的問題下肆意發表自己的言論。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就像劇情一樣,所有人都只看到了事件的一面。最最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站在自我的角度,批判道德觀點,施暴者家人、受害者家屬……人人都想要一個公平的待遇。

02

輿論的對錯,該不該讓媒體背鍋


全集看完這部電視劇,我們會發現、新聞媒體的報道是這次事件的最大幕後推手,將人們的情緒無限放大。

後續無意中碰見李大芝的學長,因獨家報道了一篇李大芝一家因為哥哥事件,寫了一篇“走出陰霾,重新生活”的稿子,遭到受害者家屬的極其不滿,媒體直接找到李大芝店鋪圍攻,受害者家屬扔雞蛋……

媒體的話筒、鏡頭報道時刻引導民眾輿論,宋喬安用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了自己的觀眾“我們的觀眾只有7歲”潛臺詞(新聞讓他們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這句話令人“不寒而慄”,網絡霸凌、網絡暴力不知不覺,讓媒體人不知不覺從被報者逐漸變成施暴者。

因為新聞報道了一個孩子傷人事件,新聞矛頭直接指向母親如何對待孩子,卻沒有了解真相孩子有“思覺失調症”母親有“抑鬱症”最後不堪網絡輿論的壓力,一起和孩子結束了生命。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此事件出了以後還去採訪逝世者家屬,另家屬在現場失控砸媒體機器……

這部劇最令人深思的不是犯罪者,不是受害者,而是網絡暴力這個曾經以為傷害我們的,不知不覺我們也變成了施暴者。

所有在網絡上活躍的人,因為鍵盤手指的不斷輸出,言語惡劣、放肆的話語,這些無形中遞過去的剪刀,請問又有誰會來買單。

網絡暴力這個太過空乏的“詞彙”卻在網絡上變成一根根刺,刺向與你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03

被網絡語言暴力的我們

也逐漸變成施暴者


2012年陳凱歌導演的一部《搜索》女主葉藍秋只因沒有在公交車上讓座,被同車的記者拍下並上傳在網絡媒體快速傳播,如今高效的傳播模式,手機、電腦、ipad等媒介,讓葉藍秋遭受到網絡的攻擊,她的個人資料、公司全都被網絡扒了個遍。

因為媒體記者沒有了解事實真相,卻用自己的主觀意見,將葉藍秋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事實上那天葉藍秋查出癌症晚期,自己傷痛的無人理解,卻在網絡上被無情攻擊,被曝小三……

除了這些線上電影劇情,在現實生活中被網曝的也不在少數。

還記得當年臺灣的“甜心教主”王心凌,近年來出現在鏡頭下被網友霸凌:"怎麼臉部變僵硬?"“僵臉王后”……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王心凌diss網絡暴力,專門寫了一首歌,以迴應網絡這些營銷號、不明真相觀眾的言論。

天外飛來一筆新聞

今天誰被黑

因為他說了這句話

全世界崩潰

別人的眼淚怎麼只是

你配飯的點綴

跟著劇情亂噴口水

請問你是誰

誰是誰

搞不清楚誰是誰

怎麼能說得天花亂墜

同樣作為歌手藝人的張藝興也被網絡語言暴力很久,最近因為某度詞條用嘲諷態度解讀該藝人,被藝人工作室直接發表維權申明。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張藝興的老闆楊天真也在微博回懟這次事件: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受到的網絡暴力除了這些藝人,被網絡語言暴力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反觀這些被網絡暴力的人,替自己說話時也用相同的言語網曝別人。

之前在網上被通報批評的“曾軼可微博掛人事件”就是當年網絡暴力的受害人,10年後同樣在網絡上暴力他人,也絕不手軟。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所有網絡語言暴力你來我往,變成了一個隔著網線對罵世界,我們的社交平臺變成人們宣洩網絡暴力、網絡霸凌、從而滿足個人快感的平臺。

04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


這部電視劇事件背後原因提醒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或許只在每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自我反思在網絡便捷的今天,我們得到的利弊。所有言論背後、事實的引導因素是什麼?想要杜絕和阻止似乎變得非常艱難。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網絡就像一張大網,這些網線背後的ID、真實面孔我們沒辦法一一揪出。

我們只知道公民有言論自由,但這個言論未免太過肆意了。如果有完善的憲法,維權程序能夠簡化,造謠、誹謗這些事實一旦確定,受害者是否能維護自己的權益?

發達的網絡把我們的世界變小,卻無形中也將矛盾擴大化。

記得《我就是演員》重現《搜索》電影情節時,有位知名導演說:鏡頭下的真相最會騙人,因為這個事實你不知道被多少人用剪輯技術加工了多少次,亦或者你只看見事實的最表面。

在網絡媒體發達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要反思,因為我們的一篇文章帶動一波人的節奏、一個評論回覆,有可能給當事人、家庭帶來的無法預估的傷害。

話說:“三思而後行”發表的言論都能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而不是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作為媒體人,讓觀眾看見事實的真相是我們的職責使命。

不曾想卻變成掩蓋事實真相,引導輿論的劊子手。

不是所有看見的真相,就是真相……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是否要認真反思,如今飛娛樂、輿論、新聞,是不是變成一個輿論跟風的時代。

我們要知道“觀眾只有7歲”7歲的孩子,不能思考、不能明辨是非?

我們媒體人不是上帝,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試圖引導民眾的思想。

退居網絡背後,我們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們不是神。

05

《網絡語言暴力問題研究》

(歐盟治理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自從出現“網絡語言暴力”就成了互聯網不能承受之重,對於網絡語言施暴者高舉人肉搜索的旗號,網絡欺凌問題日漸肆虐……

這些現實問題逼近的時候,變成一個個悲劇時。我們所有人不僅是媒體還有活躍在網絡世界背後的吃瓜群眾,是否要反思自己曾用不經意的語言,傷害過他人。

“網絡治理”“網絡管控”等詞彙也進入各國政府討論的議程。如何治理網絡語言暴力彷彿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各國的關注熱點。

我們不想被霸凌更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施暴者,《網絡語言暴力問題研究》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刻探索和研究。

希望有一天網絡世界能變成一個理智、友好、充滿愛的世界。

小社今日互動話題:

針對“網絡語言暴力”你有更好解決方案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