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新能源頻道 原創]

5月15日,多家媒體報道,大眾汽車正在中國建設兩座工廠,分別位於上海安亭和廣東佛山,總產能60萬輛,或將從明年開始投產。

而就在此前的一週,廣汽集團發佈公告稱,旗下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將投資113.29億元,對新能源汽車產能進行擴建,未來將新增40萬輛產能,計劃2022年全部建成投產。

兩起增產項目並不足為奇,但是,在中國汽車銷量增速放緩,產業由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過度的階段,似乎車企本該考慮降成本、控制產能,但反倒卻在此時擴產能,又是為何?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銷量增速放緩 車企卻紛紛擴產能

去年,中國車市銷量在連續增長28年後,迎來首次同比下降。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乘用車累計銷售2808.1萬輛,同比下降2.8%。進入2019年,低迷走勢仍在持續。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4月,乘用車累計零售同比下降12.1%,為835.3萬輛。

不過,車市降溫背後,不少汽車廠商仍在大力擴產能,看似是與這種趨勢唱反調。除了前面提到的大眾汽車、廣汽豐田外,一汽豐田、一汽-大眾、吉利等汽車廠商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

在中國品牌中,去年初,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鄭州工廠啟動二期項目建設,產能規模提升一倍。上海臨港、南京浦口、鄭州三地工廠整體總年產量超過120萬輛。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去年7月,吉利控股附屬公司浙江吉潤以32億元,對大江東項目、貴州新能源項目、DMA項目分別收購100%的股權,三大收購項目的落地,使吉利汽車的總產能進一步擴大。

合資品牌中,去年8月,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一汽-大眾第四個生產基地建成投產,該基地年產能30萬輛,投產後,一汽-大眾年產能突破300萬輛。

今年3月,《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產品升級項目(大東工廠)環境影響報告書(徵求意見稿)》顯示,華晨寶馬決定在大東工廠新廠區再次實施改擴建項目。據悉,此項目完成後,華晨寶馬大東工廠將增加年產能24萬輛。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去年7月,有消息稱,豐田汽車正在考慮擴建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產能,以使其年產量到2020年時達到200萬輛。

除了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外資品牌也力求自建廠,或通過增加合資品牌的產能,來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佈局。比如,為了保證首款電動汽車EQC的大規模量產交付,奔馳計劃新建8座電池工廠,其中不乏中國市場。

而寶馬、豐田、大眾等外資品牌均通過對其合資品牌投資擴產,來進一步提高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銷量增速放緩 車企卻紛紛擴產能

產能擴大背後有何誘因?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由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市場空間進一步收窄的背後,為何仍然擋不住一些品牌不斷在中國擴大產能呢?

需明確的是,並非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擴產能,也有不少品牌由於銷量不高,或消化過剩產能,而選擇投產其他車型。比如,2018年5月份,北京奔馳戰略重組項目總投資119億元,打造國內高端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而該106萬平方米的基地就原為北汽紳寶生產基地。此外,不少受整體車市低迷影響較大的企業,不再繼續擴大產能,而是採取自保的方式來靜觀市場變化。

去年和今年擴大產能的,也大多是銷量未受到過多影響的企業,甚至有些品牌銷量還逆勢上揚。比如,吉利汽車2018年銷量較2017年漲幅22.5%,上汽漲幅29%,廣汽豐田漲幅31.8%,一汽-大眾漲幅2.1%等等。而這些企業在去年和今年,更是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戰略部署。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無論自主品牌也好,合資、外資品牌也罷,無外乎早已意識到當下的全球汽車市場變化,與汽車產業的變革。

從全球汽車市場來看,不僅是中國汽車市場銷量走勢下滑,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2018年乘用車年銷量均有所下滑,而法國、美國、日本等雖有所增長,但也僅是小幅增長。此外,進出口貿易政策的多變、各國環保排放法規的日趨嚴苛,一定程度上給各國汽車銷量帶來了更多壓力。

在全球市場愈發低迷的背景下,儘管中國汽車銷量也在走低,但仍然是全球銷量最大的國家。不僅如此,在汽車向電動化轉型的過渡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正處於快速增長的紅利時期。

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200萬輛,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就達到了125.6萬輛,同比增長61.7%。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的背後,是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引導,市場快速培育的結果。這也使得更多的中外汽車品牌,力求抓住發展的大好時期,加速在中國市場佈局。這也是很多品牌不斷擴大產能,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原因。

淘汰賽進入倒計時?擴產能有何長遠意義?

整體上看,越是銷量好的汽車廠商,越是在擴大自己的地盤;反之,越是銷量不好的廠商,越容易採取保守不擴張的做法。而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強者的地盤逐漸擴大,強與弱之間的差距也將越來越大,可以說,從眼下的擴產能便能夠看到一些強勢品牌正在積聚能量。

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當前一些汽車廠商在加速擴產能,也是存量市場狀態下,對未來利潤的一種保守投資。該人士分析道,在政策紅利的支持下,一些廠商通過擴大產能,來以相對未來而言較低的價格獲取一部分生產基地。如果擴大的產能能夠保證基本的生產供求,則是充分利用了產能;但如果未來產能過剩,擴大的產能變成了閒置,則可以將原有更低價格購買或租用來的產能進行出售或轉讓,一定程度上,通過土地轉讓來從中彌補因為銷量低而造成的損失。這也可能是進入存量市場下,汽車廠商的另一種生存之道。

不過,這種說法是否能夠代表未來的一種選擇,還有待觀望。但我們看到,海馬汽車在5月15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公開出售位於海口市的284套閒置房產。財報顯示,2018年,海馬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6.3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64.65%。

逆市擴產能,這是藝高人膽大,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在虧損狀態下,海馬汽車也開始考慮房產的出售這一下下策。也就是說,當前的擴產能、建工廠、甚至車企投資房產等諸多領域,都是對不確定未來的一種“廣積糧”的做法。

但話說回來,如果一個造車的實體企業,將心思用在佔地擴產上,那就脫離了一個傳統汽車實體企業的本質。當然,我們還是希望看到,企業擴大產能後,能給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車。

產能擴大背後有何誘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