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人生的建議合集'

"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人生的建議合集,非常有道理!

"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人生的建議合集,非常有道理!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人生的建議合集

1、心理學研究早就告訴我們:人從出生起,將有多年的無助與依賴(0~12歲),正是在最初歲月裡,他身邊的撫養者日日夜夜地照看與哺育,才使他出現對養育者幾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聯繫。

這種情感聯繫並不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撫養過程中……所以,我要說,自己去掙錢,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與哺育,是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為!

因為,即使是親生的父母,如果沒有守在孩子的身邊日復一日地付出撫養艱辛,沒有讓孩子形成對你的聲音、相貌和氣味的記憶,沒有形成那種無法言說的對你的依戀,你也就失去了對他的那種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響力與控制力。

所以,凡是覺得孩子不可理喻,與孩子的關係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這樣的生活背景。

這種孩子進入青春期(即獨立、逆反、自我意識增強的成長期),父母就會難以對他進行管教和控制。這時,父母再彌補親情的話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這成倍付出意味著:彌補的是你欠下的多年“親情”,而不是錢!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邊,用你真心的愛去陪伴他、感化他,幫他找回家的感覺、親情的感覺,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選擇。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見成效的無用功。

由此我想告訴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0~12歲),這是你們付出辛苦、並由此獲得教育孩子的資本或證書的時期,這份資本和證書不是用金錢換取的,只能親力親為!

2、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生物體”,即剛出生的嬰兒,被撫育成能夠獨立地進入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儘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還會經歷幼兒 園、小學、中學、大學……

然而,無論我們走出的社會圓圈有多大,家庭永遠是這個圓圈的軸心!是我們的歸宿!直到我們成熟、獨立,然後組成一個自己要負責任 的家庭。

每個有良好人格特徵的人都會有一個值得依戀的家庭或成長環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諧,或家庭出現裂痕時,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賴父母與家庭的兒童!

3、生命的早期不僅僅是智力的開發與培養,更重要的是體力的培 養!體力培養不同於智力的培養,因為體力的培養必然伴隨著意志力的培養。在這一點上許多家長忽視了!所以現在許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與智力不般配。

建議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讓其參加某些體力訓練,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培養意志力應從體力訓練開始。

4、人的生命不是獨立的,人在早年的無能與無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何讓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

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讓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要讓年幼的孩子分擔家中部分責任,分擔家庭中的部分任務。

凡包辦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個自私並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生也要付出,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義務地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使其懂得這個社會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會!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撐的道理。

5、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對於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滿著壓力並使其備嘗失敗感。

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在社會某位置上的價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辨別每一個學生的才智。

幫助孩子發掘其特有的才能,讓其才能顯露出來並 不斷超越自己,讓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與驕傲!由此,活著才有意義,生命才會創造!

6、為什麼不能輕易地讓生命夭折?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你一天一個變化: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後來的學業有成。

小時候,你對媽媽充滿了依戀、期待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媽媽對你也充滿了過去你所擁有的依戀、期待之情。生命在於源源不斷,生命更在於一種報恩與情意的美……

7、愛情就像泡茶一樣,開始一兩次很濃,接著會越來越淡,越來越淡到最後都忘了對那個人有過那種感覺了。

8、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強化”與“負強化”。

所謂“負強化”,就是在孩子成長中對他說“不”,就是讓他有痛哭一番的經歷……這種說“不”的時間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

9、如今的金錢社會,一些年輕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錢請人帶孩子;孩子長大了,出現叛逆、早戀、厭學、網癮、打群架、夜不歸宿、在外結交社會不良青年 等問題,還是想花錢請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這些不願花時間、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人的成長不僅僅是錢堆出來的;人的心理成長更不是錢能換來的。在人的成長中,親情比金錢、比權力要基礎得多、重要得多。

10、人生幸福很簡單,物質富足不如情意濃濃,溫度不如溫馨,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父母之愛!

情比錢重要,成長中的青少年其心理陽光比分數、成績更重要!孩子的物質生活要人關懷,孩子的精神生活更要人關懷。

11、人從3歲起就開始出現一種認同傾向,即不自覺地向身邊的大人模仿,將他看到的各種大人的行為複製出來,並逐漸變為自己的行為方式,

比如:照顧小娃 娃、模擬大人說話口氣等。這時,他的行為模仿就猶如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的最初印跡,深刻而難以磨滅。

父母或其他撫養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樂於助人、是否堅持原則、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親人)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都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方向與道德水準。

這種最初的印跡往往會伴隨人的終生。

所以,從一個成人的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從一個人的修養就可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12、若見奇景,必歷經辛苦攀登頂峰;若不願辛苦,觀賞門前之景色,有何不可?量力而行,各有收穫!境由心造,事在人為。生命比非生命就是絢麗多彩!人生、大自然,皆如此!

13、一個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時候從未被人善待過,我們如何指望他長大之後善待這個社會?善待他人?

因為這種“自生自滅”長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規行事的, 他們沒有生活的“資本”,沒有自尊,從而也就沒有心的約束。他們不會接受並尊重現有社會的規則,他們只會自行其是,不擇手段!最終可能傷害的人卻是社會中 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

這就是父母、家庭失職對孩子、對社會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無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負起自己的職責。

14、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著與被愛著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15、生活也像莫測的天氣,急風暴雨後才會有絢麗多彩的彩虹。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磨難之後才會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與奇蹟……

16、戀愛愛的是一類人,結婚是嫁給一個人。比如進商店買衣服,你看見了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但是你逛逛其他的,也許更喜歡第二件。

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不要著急,你就慢慢的去品味。其實社會中有很多很優秀的人,或者說符合你條件的人。所以很多人結婚了想離婚離不成,你幹嘛要一棵樹上吊死呢?

17、性別文化,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什麼樣的男性是一個好的男性?什麼樣的女性是一個好的女性?初中階段,爸爸媽媽要和自己的孩子去聊(如果是女孩兒,媽媽聊;如果是男孩,爸爸聊),媽媽和女兒聊我當初是怎麼看上你爸爸的,男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爸爸缺點是什麼,但是他優點是什麼?青春期開始階段,讓孩子瞭解男人女人是什麼,哪些品質是最重要的。

18、出現早戀,不要僵持,不要目光對峙,不要把關係鬧僵了。最傳統的一種方式文字交流。因為這個時候寫下一封情意綿綿的信會非常有效。

第一,祝賀孩子你長大了,我很高興我的孩子有人愛;

第二,在生活當中,人要經歷幾個階段,你現在到了這個階段了,這個階段雖然很快樂很幸福,但是也充滿著危險,危險是......

第三,什麼是戀愛,戀愛和結婚是什麼關係。在日常中教育,比如一次開車走在街上,看見結婚的車隊一溜奔馳,我女兒說,哎呀,俗不俗啊。

我說你錯了,結婚啊就得這樣,要讓男人知道,結個婚啊半個家產不能再輕易的結婚。如果你輕易的就把自己給了他,什麼要求都沒有,就相當於商店的東西降價處理你愛拿哪個就拿走,你能把自己當降價處理嗎?不能,所以你要有標準,要有要求,不能輕易的把自己給別人。

19、我們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他以後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生會面臨著很多痛苦,需要讓他有所體會。

當你自己經歷了某種痛苦後,別人再有類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鳴,其實孩子也一樣。要極早通過這種小小的痛苦讓他學會去理解別人。

20、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我常講: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得氣噎、哭 得在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再對他說“不”,他不會再簡單地哭、不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會離家出走,會服毒自殺,會跳樓威脅……因為他已經有了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家長哭著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

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其實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之愛要有藝術性、原則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22、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人也是愛意濃濃,在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

這種嘮叨,儘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這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後,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並且身邊總有愛他的親人嘮叨。

相反,孩子到了四五歲,見到熟人還不愛張嘴,不愛叫人,這往往是因為他在三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推斷, 他在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的。

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自己,那麼,此人早年 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於生計、工作而將孩子置於獨處的背景。

不愛說話的人,有注意力穩定、內向等特點,這在某些科研領域 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愛說話,不善表達的人總是伴有缺陷,不是那麼容易讓人親近的。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孤獨、寂寞的,這對他們的社會性 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有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父母在照顧孩子,表達愛的時候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

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父母照顧他,讓他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繫。那是他 今後不需要理由愛父母、戀父母的緣由,也是他幸福、滿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愛的嘮叨不僅使孩子聽懂了語言,學會了語言,還會勾起他說話的慾望,使他喜歡說話,善於交往。

這是那些受僱於人的人無心、也無力達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親的親人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達到這樣的效果。

23、動物一出生就能夠自我生存,而最高級的人,她在生命初期,和各種動物相比,恰恰是最笨的,笨到什麼程度?

一個新生兒,把奶瓶放在他嘴邊,他只會張嘴,但是他吃不到。

為什麼?因為他的脖子沒有力量,他不能向前去夠;吃完後不把他立起來拍嗝,他還會吐出來。吃喝拉撒睡、溫暖、打嗝,他沒有一件事情自己能夠完成。

我認為這是老天的一個設計,他讓這個萬能的什麼都能幹,太聰明的人,在生命的初期,以祈求的方式來祈求別人過來幫助,而這個過來的人就是你的恩人,她每次過來給你帶來快樂,他的氣味、聲音、相貌,當你開始記住他的時候,你就開始出現依戀。

半歲左右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她知道抱他的這個人是不是他要的,發現不是他要的,就要鬧。這就是情感的開始,人與人控制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如今社會上的一些人為什麼毫無人性,一句話:生命初期的撫養上出了問題。如果在初期撫養上沒有情感,這個人就會缺乏人性。

一個人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真正能拿住人的,就是情感,這個情感是養出來的。這就是大自然的設計。

(圖文整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