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慮困擾?只需“把自己當外人”然後安慰TA

現代病的種類不勝枚舉,有的人因為蓮蓬的造型而緊張,有的人因為悠長漆黑的樓道而恐慌,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焦慮。

人一旦情緒失控,連親媽都不認,親媽也不認識你。新聞裡經常有人在機場失控,不是打工作人員就是暴走。心理疾病品種太多,醫生都不夠用了。

被焦慮困擾?只需“把自己當外人”然後安慰TA

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做法也很簡單,就是……把那個心理有病的你當成別人,給他一個第三人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生活當中突然間就出戲了,總覺得自己在一旁看著自己,就像看別人一樣。

那麼,當你焦慮或者苦悶的時候,醫生和你對話,或者朋友來安慰你,會讓你更加聚焦那個“生病的自己”,而如果你把自己當成第三人稱呢?

“冷靜一下,青蛙”,“今天怎麼不開心,我的青蛙”。這種操作看起來神經兮兮,但卻很管用,頗有點佛學裡“破我執”的意思。

有人會說,這不就是自我愚弄嗎?如果心理疾病讓你的生活舉步維艱,你要不要試試這種放棄第一人稱自我治癒的辦法呢?

被焦慮困擾?只需“把自己當外人”然後安慰TA

EEG設備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小組先後進行了兩次實驗,對參與實驗者的腦電圖(EEG)進行監測和繪製,來判斷兩個人稱下的大腦活動。

首先,給參加首輪實驗的 37 名學生展示令人不安的圖像,然後讓他們通過“我”和“包青蛙”兩個人稱來做出反應,腦電圖讀數顯示,使用第三人稱觀看令人不安的圖像時,大腦中的情緒活動會快速地減少。

第二個實驗涉及 52 名志願者,他們被要求回憶過去的痛苦經歷,並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與自己交談,然後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監測腦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換用第三人稱後跟自己談話時,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個人情緒相關的活動非常少。

研究人員稱,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在第三人稱情緒調節之間建立一個更清晰的交談環境,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看來,讓人們以某種方式和自己交談,不需要昂貴的設備,不需要藥物介入,也不需要培訓,只需要你真的能“把自己當外人”。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證明了個人情緒和“身份”之間的關係。它揭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苦難和焦慮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你確實要輕鬆很多。

那麼,生活中那些糟糕的鍋就可以甩給你的名字或者其他人來背了,讓李小花,張志偉,孫洋們承擔你的痛苦吧,至於這樣會不會導致人格分裂就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