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太戰略面臨落地難“尷尬”

美國印太戰略的成敗,不僅僅取決於美國的理想,更取決於國際關係的現實。

6月1日,美國國防部公佈了近55頁的《印太戰略報告》,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的美國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當天在香會全體會議上發言時介紹了該報告裡的關鍵信息。

無論是《印太戰略報告》,還是沙納漢的發言,遏制中國的意味非常明顯。不過,從報告的措辭和香會現場的互動來看,中美之間的博弈遠未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而美國印太戰略的成敗,也不僅僅取決於美國的理想,更取決於國際關係的現實。

美國“印太戰略”的雛形發軔於小布什時期,其亞太政策視野開始涉及南亞;奧巴馬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正式將南亞囊括進來。2017年11月初,上任半年多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訪問東亞時,正式宣示“印太戰略”成為美國新政府的亞太戰略。

從此次《印太戰略報告》來看,整體用語比較平和,直接指責中國的內容不算多。但報告對中國的汙名化指責是很明顯的,拉攏印太區域國家,通過價值觀、外交、軍事等手段遏制中國的目標也是很清晰的。因此,特朗普雖然事事和奧巴馬對著幹,但其“印太戰略”無疑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延伸與拓展。

但就現實來看,儘管報告和香會現場屢有“硝煙味兒”,但中美兩國仍然有很大的迴旋餘地,雙方都有通過談判避免衝突的願望。

在香會舉行前,中美兩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進行了會晤,氣氛“積極、具有建設性”。沙納漢在香會的發言,雖然不點名批評中國通過將爭議水域軍事化,脅迫該區域其他國家,但也表示,中美競爭並不意味著衝突,關鍵是競爭要基於國際規則。這番表態與2016年香會上時任美國防長卡特批評中國的措辭相比,無疑是平和了許多。

中國國防部部長魏鳳和在發言中回擊了美方對中國的指責,但也明確表示中國沒有和美國爭霸的意願和能力,願意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

此外,無論是“亞太再平衡戰略”,還是“印太戰略”,都強調依靠地區盟友。但對亞太絕大多數國家而言,它們不希望任何一方加劇緊張,不希望自己在大國間選邊站,不願意看到這兩個大國之間發生衝突。

這點在東道主國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長篇發言裡,已經表述得很清楚了。李顯龍在發言中承認了中國崛起的事實。

顯然,只要中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犯戰略性錯誤,美國要拉攏周邊國家,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印太戰略”需要經濟上的支撐。在“印太戰略”首次提出時,印度、日本等國態度積極。然而,這一年以來,一方面這兩國和中國的關係持續在改善中,另一方面,它們對美國的支持並未換得任何好處,在經貿協定、軍費分攤等問題上,特朗普並未對它們手下留情。

在“美國吃虧了”思維的支配下,特朗普並不認為需要為拉攏這些國家付出多少好處,美國近期取消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就是明證,而特朗普要求製造業迴歸美國的願望與莫迪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願望也是背道而馳的。

沙納漢在新加坡表示,美國國會正在給印太戰略撥款,投入的資金將從290億美元上升到600億美元,這是個畫餅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還真的不好說。

□趙靈敏(媒體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