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有一對冤家,一個是“小採購”,另外一個是“大采購”。“小採購”沉溺於事務層面的訂單管理,詢價、下單、跟單、催貨、驗收、付款,圍繞訂單團團轉;

“大采購”側重於戰略層面的關係管理,通過確保供應商的總體績效而解決訂單層的問題。那麼“小採購”和“大采購”,他們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兩者面向的對象不同

“小採購”圍繞訂單轉,“大采購”圍繞供應商轉。

採購的任務分訂單層面和供應商層面。“小採購”圍著訂單和項目轉,下單、跟單、催單、交貨、驗貨、收貨,主要是些行政文祕類的任務;

“大采購”則是圍繞供應商轉,評價、篩選和管理供應商、提高它們的績效,並把它們及早納入產品開發,儘早發揮供應商的優勢。這兩層任務是關聯的:如果供應商層面的問題不解決,訂單層面的問題就會更多。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訂單層面任務的特點是不一定重要,但往往緊急,非作不可,否則就成了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比如生產線停機待料。

“小採購”就被緊急性驅動,大量精力被佔用在瑣碎雜務上,結果就沒有精力做供應商層面的事。

供應商層面的任務重要但不緊急,所以就給訂單層面的任務一推再推,甚至永遠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解決,結果造成訂單層面更多的問題:比如供應商選錯了,註定訂單層面的問題就一大堆;供應商層面的總體績效沒解決,訂單層面的事兒就忙不完。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可以說是“小採購”的一大特點。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兩者的層次不同

“小採購”是行政文祕,不是平等的業務夥伴;“大采購”管理戰略資源,也是平等的業務夥伴。

“小採購”下,不是說沒有“大采購”要做的事,而是那些事,比如供應商管理,做地比較粗放,或由別的部門來做。這樣,“小採購”做的就是行政文祕性質的打雜,其地位自然就不高,沒法成為設計、營銷的平等合作伙伴。

正是因為在公司裡地位不高,所以“小採購”沒法吸引一流的員工,就淪為一個人在公司的最後落腳點:幹不了設計、做不了銷售、也幹不成生產、計劃、人事、財務,那就去做採購;如果連採購都做不了,那就捲鋪蓋走人。

“大采購”已遠遠超越持幣購物的層面,而是為公司管理供應商這一戰略資源。製造企業大致有50%到70%的增值活動是發生在供應商那裡,供應商是企業價值鏈的重要組成,而採購是這一戰略資源的管理者,是企業運營鐵三角里的一角,做很多以前生產運營部做的事。

研發設計處好產品、營銷賣個好價錢、供應鏈運營把產品做出來——採購是供應鏈運營的主力,對控制產品成本至關重要,是設計與營銷的平等合作伙伴。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行政文祕性的“小採購”主要把精力花在交易過程中,特點是跟ERP的操作聯繫緊密;而管理戰略資源的“大采購”則把精力花在關係層面,代表公司開發和維護供應商關係,跟ERP的操作相關甚少。

“大采購”不怎麼用ERP,並不意味著不用數據;相反,他們依賴各種報表、指標和分析來支持供應商選擇、管理供應商的整體績效,是數據的使用者。

而“小採購”呢,他們圍繞訂單,確保數據的準確和準時,是數據的製造者。這其實有普遍意義:判斷一個職位對公司的戰略重要性,看它是數據製造者,還是數據使用者就可有個大致概念。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兩者的導向不同

“小採購”是供給導向,需求管理不足;“大采購”兼顧需求管理,通過理順需求而理順供給。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小採購”的活兒從需求落地開始,對於內部客戶來說,是執行者的角色。在製造業,採購有兩大內部客戶:設計和生產計劃。需求落地意味著圖紙設計完了、規範制定好了,或者訂單/請購單生成了。

這時候,“小採購”的任務就是找到合適的供應商,能夠按圖和規範加工,或者按照請購單/訂單上的時間交貨。

但問題是,一旦需求產生了,留給執行的時間往往不夠,採購就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催貨,浪費精力不算,也干擾了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成本高昂。

所謂“小採購”的供給導向,就是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是跟供應商打交道;內部需求是怎麼產生的,什麼時候產生的,跟自己無關。

採購講堂:看看你離優秀採購的差距有多遠

而“大采購”的需求導向呢,則是力圖在需求產生前介入,正面地影響需求,儘早獲知需求信息,給供應商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每天早晨到辦公室,第一件事情是到工程師那邊看一下,看他們有什麼新的設計在做,現有的供應商能否滿足需求;再跟計劃部門打個招呼,看生產計劃是否有大的變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