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異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走進石井鎮龍山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棟五層居民樓整齊排列,潔白的牆體甚是耀眼,中間開闊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在進入小區的顯眼位置有一面“笑臉牆”,收集了搬遷群眾全家福、笑臉照共155張,畫面上那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的笑臉,更是村民現在日常生活的寫照。

安置房隔壁是龍山小區扶貧車間,是專門針對搬遷群眾建起的扶貧廠房,以確保群眾搬得出並且能致富。

崔小霞就是石井鎮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之一,回憶起搬遷前後的生活,直言變化太大簡直難以想象。搬遷之前,她家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元古洞村,房子是擁有十幾年歷史的石頭房,每逢下雨天房子還漏水,平時靠種地和閒暇時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難。

2017年春節前,崔小霞一家三口人從元古洞村搬了出來,住進了一套7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裝修簡單,但電視、冰箱等各種生活家電一應俱全。

“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讓我們從貧窮的山村搬了出來,還住上了樓房,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崔小霞說,現在的生活放在以前簡直就不敢去想。

如今她還被安排在龍山小區負責社區服務工作,每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即便不給我發工資,完全盡義務我也願意去幹。”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況,崔小霞格外滿意。

崔小霞所在的龍山小區是石井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目前共安置貧困群眾339戶1089人,也是新安縣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搬遷安置點。

為了提升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全力打造幸福家園,龍山小區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安置點黨支部,把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6名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由黨員對已實現入住搬遷群眾進行結對幫扶,實現黨員幫扶全覆蓋。

結合實際,龍山小區還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公司,從易地搬遷戶中招募服務人員,具體從事社區日常管理、保潔、巡邏、水電維護等服務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格局。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異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走進石井鎮龍山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棟五層居民樓整齊排列,潔白的牆體甚是耀眼,中間開闊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在進入小區的顯眼位置有一面“笑臉牆”,收集了搬遷群眾全家福、笑臉照共155張,畫面上那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的笑臉,更是村民現在日常生活的寫照。

安置房隔壁是龍山小區扶貧車間,是專門針對搬遷群眾建起的扶貧廠房,以確保群眾搬得出並且能致富。

崔小霞就是石井鎮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之一,回憶起搬遷前後的生活,直言變化太大簡直難以想象。搬遷之前,她家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元古洞村,房子是擁有十幾年歷史的石頭房,每逢下雨天房子還漏水,平時靠種地和閒暇時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難。

2017年春節前,崔小霞一家三口人從元古洞村搬了出來,住進了一套7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裝修簡單,但電視、冰箱等各種生活家電一應俱全。

“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讓我們從貧窮的山村搬了出來,還住上了樓房,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崔小霞說,現在的生活放在以前簡直就不敢去想。

如今她還被安排在龍山小區負責社區服務工作,每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即便不給我發工資,完全盡義務我也願意去幹。”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況,崔小霞格外滿意。

崔小霞所在的龍山小區是石井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目前共安置貧困群眾339戶1089人,也是新安縣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搬遷安置點。

為了提升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全力打造幸福家園,龍山小區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安置點黨支部,把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6名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由黨員對已實現入住搬遷群眾進行結對幫扶,實現黨員幫扶全覆蓋。

結合實際,龍山小區還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公司,從易地搬遷戶中招募服務人員,具體從事社區日常管理、保潔、巡邏、水電維護等服務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格局。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昔日“光棍村”借勢旅遊搖身變為“小康村”

作為一個偏遠深石山區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石井鎮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景點密佈,有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更有國家5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近年來,伴隨著旅遊開發,帶動了周邊一大批村莊脫貧致富。

龍潭溝村原本是新安縣北部深山區的一個貧困村子,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曾經還流傳著“青山綠水實在好,只見大哥不見嫂”這樣一句順口溜,因為貧窮外地姑娘沒人願意嫁過來,村裡年輕小夥子找對象也成了“老大難”問題。

然而伴隨著龍潭峽景區的開發,村民們紛紛辦起了家庭賓館、飯店,經營起了土特產。憑藉旅遊業的帶動,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石井鎮有名的富裕村。

李玲梅是龍潭峽村最早一批被旅遊帶富的村民,如今她在龍潭峽景區經營著一家賓館,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2005年龍潭峽景區剛開發時,我就開起了小賓館。”李玲梅說,剛起步時規模小,兩層樓一共五六個房間。後來隨著景區發展遊客越來越多,原有的五六間客房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就把前院也蓋起來了,如今客房有20多間,旅遊旺季時能同時滿足200多人吃飯和50餘人住宿。

像李玲梅這樣靠開賓館發家致富的人,在龍潭溝村比比皆是。如今全村90%以上人,都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其中個體戶150多家,賓館33家,飯店11家,商店90餘家。昔日全縣有名的“光棍村”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異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走進石井鎮龍山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棟五層居民樓整齊排列,潔白的牆體甚是耀眼,中間開闊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在進入小區的顯眼位置有一面“笑臉牆”,收集了搬遷群眾全家福、笑臉照共155張,畫面上那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的笑臉,更是村民現在日常生活的寫照。

安置房隔壁是龍山小區扶貧車間,是專門針對搬遷群眾建起的扶貧廠房,以確保群眾搬得出並且能致富。

崔小霞就是石井鎮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之一,回憶起搬遷前後的生活,直言變化太大簡直難以想象。搬遷之前,她家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元古洞村,房子是擁有十幾年歷史的石頭房,每逢下雨天房子還漏水,平時靠種地和閒暇時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難。

2017年春節前,崔小霞一家三口人從元古洞村搬了出來,住進了一套7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裝修簡單,但電視、冰箱等各種生活家電一應俱全。

“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讓我們從貧窮的山村搬了出來,還住上了樓房,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崔小霞說,現在的生活放在以前簡直就不敢去想。

如今她還被安排在龍山小區負責社區服務工作,每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即便不給我發工資,完全盡義務我也願意去幹。”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況,崔小霞格外滿意。

崔小霞所在的龍山小區是石井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目前共安置貧困群眾339戶1089人,也是新安縣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搬遷安置點。

為了提升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全力打造幸福家園,龍山小區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安置點黨支部,把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6名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由黨員對已實現入住搬遷群眾進行結對幫扶,實現黨員幫扶全覆蓋。

結合實際,龍山小區還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公司,從易地搬遷戶中招募服務人員,具體從事社區日常管理、保潔、巡邏、水電維護等服務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格局。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昔日“光棍村”借勢旅遊搖身變為“小康村”

作為一個偏遠深石山區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石井鎮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景點密佈,有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更有國家5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近年來,伴隨著旅遊開發,帶動了周邊一大批村莊脫貧致富。

龍潭溝村原本是新安縣北部深山區的一個貧困村子,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曾經還流傳著“青山綠水實在好,只見大哥不見嫂”這樣一句順口溜,因為貧窮外地姑娘沒人願意嫁過來,村裡年輕小夥子找對象也成了“老大難”問題。

然而伴隨著龍潭峽景區的開發,村民們紛紛辦起了家庭賓館、飯店,經營起了土特產。憑藉旅遊業的帶動,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石井鎮有名的富裕村。

李玲梅是龍潭峽村最早一批被旅遊帶富的村民,如今她在龍潭峽景區經營著一家賓館,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2005年龍潭峽景區剛開發時,我就開起了小賓館。”李玲梅說,剛起步時規模小,兩層樓一共五六個房間。後來隨著景區發展遊客越來越多,原有的五六間客房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就把前院也蓋起來了,如今客房有20多間,旅遊旺季時能同時滿足200多人吃飯和50餘人住宿。

像李玲梅這樣靠開賓館發家致富的人,在龍潭溝村比比皆是。如今全村90%以上人,都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其中個體戶150多家,賓館33家,飯店11家,商店90餘家。昔日全縣有名的“光棍村”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石井鎮的旅遊業態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日益豐富,通過“農旅”融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鄉鎮振興戰略。位於石井鎮北部、緊鄰小浪底庫區的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度假景區,就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典範。

曾經,小浪底水庫建設移民搬遷之後,這片土地便成了荒山土坡,鮮有人至。2016年年初,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開始建設,致力於打造集休閒、體驗、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所涉產業更是包括名優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種植,特色養殖,旅遊服務等內容。

沿著山坡一路向上攀爬,蜿蜒在山坡之上的一道道梯田裡,種植著梨、桃子、櫻桃、李子等40多個品種的果樹。

今年61歲的李向泉是附近村民,在這裡工作已經三年了,主要負責果樹修枝管理。“這裡離家近,來回有車接送,乾的活也不算出力,每個月兩千元左右的收入,關鍵還不耽誤農忙時回家收糧食,跟以前單純靠種地相比好太多了。”李向泉說。

據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總經理孫江子介紹,這裡無條件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讓周邊村民根據自己情況,或種地,或養雞,或管理果樹,或養蜂等,先後輻射帶動了周邊各村貧困戶140多戶,直接吸納貧困戶務工60餘人。

整個項目的實施也讓昔日黃河河畔的荒坡深溝,變得果樹成行、林木叢生,不僅環境變美了,更帶動了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異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走進石井鎮龍山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棟五層居民樓整齊排列,潔白的牆體甚是耀眼,中間開闊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在進入小區的顯眼位置有一面“笑臉牆”,收集了搬遷群眾全家福、笑臉照共155張,畫面上那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的笑臉,更是村民現在日常生活的寫照。

安置房隔壁是龍山小區扶貧車間,是專門針對搬遷群眾建起的扶貧廠房,以確保群眾搬得出並且能致富。

崔小霞就是石井鎮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之一,回憶起搬遷前後的生活,直言變化太大簡直難以想象。搬遷之前,她家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元古洞村,房子是擁有十幾年歷史的石頭房,每逢下雨天房子還漏水,平時靠種地和閒暇時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難。

2017年春節前,崔小霞一家三口人從元古洞村搬了出來,住進了一套7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裝修簡單,但電視、冰箱等各種生活家電一應俱全。

“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讓我們從貧窮的山村搬了出來,還住上了樓房,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崔小霞說,現在的生活放在以前簡直就不敢去想。

如今她還被安排在龍山小區負責社區服務工作,每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即便不給我發工資,完全盡義務我也願意去幹。”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況,崔小霞格外滿意。

崔小霞所在的龍山小區是石井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目前共安置貧困群眾339戶1089人,也是新安縣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搬遷安置點。

為了提升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全力打造幸福家園,龍山小區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安置點黨支部,把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6名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由黨員對已實現入住搬遷群眾進行結對幫扶,實現黨員幫扶全覆蓋。

結合實際,龍山小區還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公司,從易地搬遷戶中招募服務人員,具體從事社區日常管理、保潔、巡邏、水電維護等服務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格局。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昔日“光棍村”借勢旅遊搖身變為“小康村”

作為一個偏遠深石山區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石井鎮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景點密佈,有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更有國家5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近年來,伴隨著旅遊開發,帶動了周邊一大批村莊脫貧致富。

龍潭溝村原本是新安縣北部深山區的一個貧困村子,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曾經還流傳著“青山綠水實在好,只見大哥不見嫂”這樣一句順口溜,因為貧窮外地姑娘沒人願意嫁過來,村裡年輕小夥子找對象也成了“老大難”問題。

然而伴隨著龍潭峽景區的開發,村民們紛紛辦起了家庭賓館、飯店,經營起了土特產。憑藉旅遊業的帶動,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石井鎮有名的富裕村。

李玲梅是龍潭峽村最早一批被旅遊帶富的村民,如今她在龍潭峽景區經營著一家賓館,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2005年龍潭峽景區剛開發時,我就開起了小賓館。”李玲梅說,剛起步時規模小,兩層樓一共五六個房間。後來隨著景區發展遊客越來越多,原有的五六間客房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就把前院也蓋起來了,如今客房有20多間,旅遊旺季時能同時滿足200多人吃飯和50餘人住宿。

像李玲梅這樣靠開賓館發家致富的人,在龍潭溝村比比皆是。如今全村90%以上人,都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其中個體戶150多家,賓館33家,飯店11家,商店90餘家。昔日全縣有名的“光棍村”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石井鎮的旅遊業態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日益豐富,通過“農旅”融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鄉鎮振興戰略。位於石井鎮北部、緊鄰小浪底庫區的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度假景區,就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典範。

曾經,小浪底水庫建設移民搬遷之後,這片土地便成了荒山土坡,鮮有人至。2016年年初,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開始建設,致力於打造集休閒、體驗、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所涉產業更是包括名優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種植,特色養殖,旅遊服務等內容。

沿著山坡一路向上攀爬,蜿蜒在山坡之上的一道道梯田裡,種植著梨、桃子、櫻桃、李子等40多個品種的果樹。

今年61歲的李向泉是附近村民,在這裡工作已經三年了,主要負責果樹修枝管理。“這裡離家近,來回有車接送,乾的活也不算出力,每個月兩千元左右的收入,關鍵還不耽誤農忙時回家收糧食,跟以前單純靠種地相比好太多了。”李向泉說。

據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總經理孫江子介紹,這裡無條件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讓周邊村民根據自己情況,或種地,或養雞,或管理果樹,或養蜂等,先後輻射帶動了周邊各村貧困戶140多戶,直接吸納貧困戶務工60餘人。

整個項目的實施也讓昔日黃河河畔的荒坡深溝,變得果樹成行、林木叢生,不僅環境變美了,更帶動了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大力發展旅遊業,培植鄉村振興梧桐樹

“旅遊產業是石井立鎮之基,強鎮之本,發展之要。”石井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劉志陽說。

石井鎮位於新安縣西北部,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全鎮水域面積5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0%,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在劉志陽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生活。想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充分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為此,石井鎮立足鎮情,牢固樹立“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探索完善了“跳出一產抓扶貧、綜合施策抓扶貧、精準發力抓扶貧”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

除此之外,近年來石井鎮以大地增綠、環境增美、農民增收為核心,先後開展了國土綠化、廊道綠化、村容村貌治理等工作,極大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培植鄉村振興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

位於新安縣西北部的石井鎮,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境內山清水秀、風景怡人,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石井鎮結合自身優勢,以“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為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不斷培植鄉村振興的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鄉村振興之路。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李書寶/圖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異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走進石井鎮龍山小區,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棟五層居民樓整齊排列,潔白的牆體甚是耀眼,中間開闊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在進入小區的顯眼位置有一面“笑臉牆”,收集了搬遷群眾全家福、笑臉照共155張,畫面上那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的笑臉,更是村民現在日常生活的寫照。

安置房隔壁是龍山小區扶貧車間,是專門針對搬遷群眾建起的扶貧廠房,以確保群眾搬得出並且能致富。

崔小霞就是石井鎮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之一,回憶起搬遷前後的生活,直言變化太大簡直難以想象。搬遷之前,她家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元古洞村,房子是擁有十幾年歷史的石頭房,每逢下雨天房子還漏水,平時靠種地和閒暇時幹一些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難。

2017年春節前,崔小霞一家三口人從元古洞村搬了出來,住進了一套75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裝修簡單,但電視、冰箱等各種生活家電一應俱全。

“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讓我們從貧窮的山村搬了出來,還住上了樓房,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崔小霞說,現在的生活放在以前簡直就不敢去想。

如今她還被安排在龍山小區負責社區服務工作,每個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即便不給我發工資,完全盡義務我也願意去幹。”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況,崔小霞格外滿意。

崔小霞所在的龍山小區是石井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目前共安置貧困群眾339戶1089人,也是新安縣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搬遷安置點。

為了提升搬遷群眾的舒適度,全力打造幸福家園,龍山小區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安置點黨支部,把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6名黨員全部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由黨員對已實現入住搬遷群眾進行結對幫扶,實現黨員幫扶全覆蓋。

結合實際,龍山小區還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公司,從易地搬遷戶中招募服務人員,具體從事社區日常管理、保潔、巡邏、水電維護等服務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格局。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昔日“光棍村”借勢旅遊搖身變為“小康村”

作為一個偏遠深石山區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石井鎮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景點密佈,有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更有國家5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近年來,伴隨著旅遊開發,帶動了周邊一大批村莊脫貧致富。

龍潭溝村原本是新安縣北部深山區的一個貧困村子,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曾經還流傳著“青山綠水實在好,只見大哥不見嫂”這樣一句順口溜,因為貧窮外地姑娘沒人願意嫁過來,村裡年輕小夥子找對象也成了“老大難”問題。

然而伴隨著龍潭峽景區的開發,村民們紛紛辦起了家庭賓館、飯店,經營起了土特產。憑藉旅遊業的帶動,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石井鎮有名的富裕村。

李玲梅是龍潭峽村最早一批被旅遊帶富的村民,如今她在龍潭峽景區經營著一家賓館,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2005年龍潭峽景區剛開發時,我就開起了小賓館。”李玲梅說,剛起步時規模小,兩層樓一共五六個房間。後來隨著景區發展遊客越來越多,原有的五六間客房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就把前院也蓋起來了,如今客房有20多間,旅遊旺季時能同時滿足200多人吃飯和50餘人住宿。

像李玲梅這樣靠開賓館發家致富的人,在龍潭溝村比比皆是。如今全村90%以上人,都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其中個體戶150多家,賓館33家,飯店11家,商店90餘家。昔日全縣有名的“光棍村”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農旅”融合發展帶動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石井鎮的旅遊業態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日益豐富,通過“農旅”融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鄉鎮振興戰略。位於石井鎮北部、緊鄰小浪底庫區的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度假景區,就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典範。

曾經,小浪底水庫建設移民搬遷之後,這片土地便成了荒山土坡,鮮有人至。2016年年初,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開始建設,致力於打造集休閒、體驗、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所涉產業更是包括名優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種植,特色養殖,旅遊服務等內容。

沿著山坡一路向上攀爬,蜿蜒在山坡之上的一道道梯田裡,種植著梨、桃子、櫻桃、李子等40多個品種的果樹。

今年61歲的李向泉是附近村民,在這裡工作已經三年了,主要負責果樹修枝管理。“這裡離家近,來回有車接送,乾的活也不算出力,每個月兩千元左右的收入,關鍵還不耽誤農忙時回家收糧食,跟以前單純靠種地相比好太多了。”李向泉說。

據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總經理孫江子介紹,這裡無條件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讓周邊村民根據自己情況,或種地,或養雞,或管理果樹,或養蜂等,先後輻射帶動了周邊各村貧困戶140多戶,直接吸納貧困戶務工60餘人。

整個項目的實施也讓昔日黃河河畔的荒坡深溝,變得果樹成行、林木叢生,不僅環境變美了,更帶動了深山群眾脫貧致富。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大力發展旅遊業,培植鄉村振興梧桐樹

“旅遊產業是石井立鎮之基,強鎮之本,發展之要。”石井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劉志陽說。

石井鎮位於新安縣西北部,地處黛眉山麓,黃河之濱,萬山湖畔,位於兩省四市交界處,北與山西、濟源隔河相望,西連澠池,東臨小浪底庫區,全鎮水域面積5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0%,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在劉志陽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生活。想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充分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為此,石井鎮立足鎮情,牢固樹立“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興鎮”發展戰略,以“打造全景石井,發展全域旅遊”為目標,探索完善了“跳出一產抓扶貧、綜合施策抓扶貧、精準發力抓扶貧”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旅遊拉動、產業帶動、易地搬遷”三大舉措。

除此之外,近年來石井鎮以大地增綠、環境增美、農民增收為核心,先後開展了國土綠化、廊道綠化、村容村貌治理等工作,極大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培植鄉村振興梧桐樹,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成效顯著的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搬遷扶貧 旅遊拉動“光棍村”變“小康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