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番茄斑枯病又稱魚目斑病、斑點病、白星病,為番茄葉部常見病害。南北各地均有分佈。各生育期均可發生,多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結果期間嚴重發病時會造成早期落葉,對產量影響很大。

【主要症狀】

主要為害番茄的葉片、莖和花萼,尤其在開花結果期的葉片上發生最多,果實很少受害。接近地面的老葉先發病,逐漸蔓延到上部葉片。初發病時,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小圓斑,不久葉片正面出現近圓形的褪綠斑,邊緣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密生黑色小粒點。發病嚴重時,病斑佈滿全葉,葉片逐漸枯黃,植株早衰,造成早期落葉。莖部發病,病斑橢圓形,稍隆起。病斑中間灰白色,邊緣暗褐色。果實染病,果實上散生黑色小斑點,直徑2-3毫米,病部灰白色,邊緣暗褐色,呈圓形隆起,猶如魚眼狀。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初期症狀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中期症狀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後期症狀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病莖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防治番茄斑枯病最有效的妙方,迅速控制其蔓延

病果

【病原特徵】

病原為番茄殼針孢菌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壁薄,孔口部色深,無乳突,埋生於表皮下,發生後期部分突破錶皮,外露呈小黑點狀。分生孢子無色,線形,微彎,針狀,頂部較尖,基部鈍圓,長度變幅很大,寬度一般穩定。有隔膜3~9個,大小(45~90)μm×(2.3~2.8)μm,數量大,成熟後由孔口逸出。番茄斑枯病原在PDA培養基上的菌落為黑色秕粒狀,緻密,隆起,生長緩慢侷限,少或無氣生菌絲。主要特性,病原發育適溫22~26℃。分生孢子52℃經10分鐘致死。高溼利於分生孢子從器內溢出,病原生長適溫為22~26℃,適宜相對溼度92%~94%。若溫度高於30℃,病原則不能生長。這種病原可以侵染番茄、茄子、馬鈴薯,以及茄科蔬菜及雜草。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多年生茄科雜草上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被雨水反濺到番茄植株上,孢子萌發後從氣孔侵入,菌絲在寄主細胞間隙蔓延,以分枝的吸胞穿入細胞內吸取養分,使組織破壞或死亡,並在這些組織間蔓延擴大。菌絲成熟後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進而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從分生孢子飛散到新的分生孢子形成只需半個月左右。分生孢子器吸水後,器內膠質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傳播介體主要有昆蟲、風雨、灌溉水和農事操作等。病原的分生孢子藉助風雨近距離的擴大侵染。

【發病原因】

(1)氣候因素。分生孢子器必須有水滴才能釋放分生孢子,所以雨水在傳播上起很大作用。當氣溫上升到15℃以上時,田間開始發病。當溫度25℃、相對溼度達到飽和時,病原在4小時內就可侵入寄主,潛育期8~10天。多雨,特別是雨後轉晴易發病。

(2)栽培因素。當土壤缺肥時,植株生長勢衰弱,抵禦病害的能力減弱;番茄不同品種抗病性差異也不同,野生品種類型抗病力較強,普通的栽培品種抗病力較差;高畦與平畦,高畦栽培植株根部不易積水,通氣性也很好,溫度低,減少發病的機會,而平畦恰好相反,土壤積水,氧氣缺乏,發病較重。

(3)病源因素。初侵染源一般為帶有病株殘體的土壤和肥料、帶菌的種子、帶菌的多年生雜草,如酸漿、曼陀羅屬及茄屬等作物。老病區的病殘體對第二年的發病起關鍵作用。

【防治方法】

(1)種子處理:先將種子晾晒1~2天之後,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並不斷攪拌熱水;隨後取出晾乾催芽播種。

(2)清潔田園:番茄採收後,要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餘物和田邊雜草,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

(3)實行輪作:發生嚴重地塊,可與非茄科作物進行3~4年以上的輪作。

(4)加強田間管理:經常檢查,田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打掉下部病葉、老葉等發病器官,並帶出田外,集中銷燬;合理使用肥料,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搭架後避免遮光蔽蔭;採用高畦栽培,清溝瀝水,防止大水漫灌,降低溼度。

(5)藥劑防治:藥劑防治是最迅速,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可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或2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1000~12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500~1000倍液,以上幾種藥劑交替使用,一般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可有效防治斑枯病的發生。

發生嚴重時,可選擇40%唑醚·咪鮮胺懸浮劑2000倍液,或70%多抗·丙森鋅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800~1 000倍液;每5天噴一次,連噴3~4次,可快速控制住該病的繼續蔓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