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位老人做的布鞋這麼好?顧客每月買四雙,說比4000元皮鞋舒服

手工藝 棉花 社會 上海觀察 2017-05-14

一張黑色厚棉布,照著U字形的鞋樣裁剪開,再均勻地抹上漿子、貼上襯布,然後拿到日頭下去晒。這是千層底老布鞋製作的其中一個步驟。從熬漿、打樣、裁面貼面,到切底、包邊、粘合、納底……做一雙鞋花上3-4天是稀鬆平常的事。

楊慎喜今年整80歲,做鞋的手藝早在他70年前還是個孩童的時候便熟稔了。而今頭髮也白了,身子也瘦削了,可一雙眼睛還很明亮。每天做一兩雙鞋,除了打一盞小燈,連老花鏡也不帶,穿針引線、裁布對樣,絲毫沒有偏差。

上海這位老人做的布鞋這麼好?顧客每月買四雙,說比4000元皮鞋舒服

老楊的店開在奉賢莊行鎮一條鋪著青石板路的老街上。店門口掛著“楊瑞記鞋鋪”的老匾,與飽經滄桑的木質小樓融為一體,氤氳著舊時代的氣息。再看老楊用的料子和工具,更“舊”了。用作鞋面的黑色棉布是他十幾年來屯下的,“現在再也買不到這種好料子”;漿子還是用澱粉熬,熬好後盛在一個橢圓形的鐵飯盒裡備著;晒鞋面的竹編籮筐幾經摩擦,表面已經油亮。“楊瑞記開了100多年,除了店面換了幾處地方外,什麼都沒變過。”

對於土生土長的莊行人而言,楊瑞記的名頭可謂響噹噹。方口布鞋、圓口布鞋、搭扣女鞋、盤扣棉鞋……這些20世紀早期的當地流行之物就出自楊慎喜父親之手。11歲那年,父親去世,楊慎喜便跟著18歲的哥哥學做布鞋。老楊說,做布鞋看上去不難,卻需要“童子功”。許多門道是在玩耍間隙看大人一次次重複同一個動作,“看會的”。尤其是鞋型的調整,如何讓它與不同腳型適配,不僅需要耳濡目染的技法,還要苦練。

上海這位老人做的布鞋這麼好?顧客每月買四雙,說比4000元皮鞋舒服

楊慎喜正在粘鞋面。 杜晨薇 攝

老楊的童子功就來自於“被迫的”苦練。父親去世那年,哥哥被抓了壯丁,被要求一個星期交上100雙布鞋。“7天做100雙鞋,累死也趕不出來。我就得頂上,白天上小學,晚上不停地做鞋”。老楊說,因為有年長的哥哥繼承父親衣缽,他從未想過要接下這門手藝。可這門手藝卻選偏偏選擇了老楊。

近30餘年間,鞋鋪的管理、鞋品的製作都靠老楊一人打理。買老楊的鞋要提前下訂單,告知鞋號、樣式、鞋底材質,做好來拿。難怪偌大的店鋪,只陳列著十數雙樣品,其餘的全是鞋底、布匹、棉線等原料,散亂堆放如倉庫一般。

老楊做的鞋不太精緻,甚至還有些粗獷——大部分鞋都是一樣的黑色布面,一樣的千層布底,純手工打樣、縫紉導致每雙鞋都獨一無二。不過,也正是純手工的技法和純天然的材料,讓老楊的鞋多了幾分人情味,甚至有人“穿了便不脫下來”。

一位定居澳門的中年男子,在老楊店裡買了6年布鞋。如今不常回上海,便託人帶去,一月帶4雙,一週一換。“他對我說:這布鞋比他4000塊錢的皮鞋還要舒服。”

上海這位老人做的布鞋這麼好?顧客每月買四雙,說比4000元皮鞋舒服

楊慎喜拿出自己的復員證說,當兵才是他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是為了養家,他才接了哥哥的班把鞋鋪開下去,一開便是幾十年。杜晨薇 攝

布鞋之所以舒服,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老楊告訴記者,布鞋耐髒、吸汗、跟腳,如果鞋型調整到位,能貼合各人不同的腳型。前幾年,一位從河南來的老布鞋商人因遇到技術難題,幾經輾轉找到老楊,開口就要拜師。老楊說,商人售賣的鞋質量不差,連最費工也最講究的千層底都是從當地農家收來的,針腳和用料都很考究。可偏偏就是穿著不舒服,“問題出在鞋型上。只有做鞋的人心裡想著穿鞋的人,才能把鞋做舒服。”

如今老楊力氣不夠了,不再自己納鞋底。“花一百塊錢去外地市場上收一雙純手工千層底,我自己繃鞋面,也能省出不少時間,一天可做一兩雙。”不過,也正因成本增加,老楊的鞋價變得有些“高冷”,一雙千層底老布鞋要賣到170元。“來的都是老顧客,一訂好幾雙。”有一次,一個美國小夥子特意乘幾個小時車跑來買走一雙鞋,還非要給老楊10元小費。此後,也時常打電話來訂鞋。

不久前,老楊根據兒子的要求為他做了一雙牛皮面的千層底,能居家,也能外穿。看起來也比起傳統黑布面時尚不少。不過,這算是老楊勉為其難所做的“創新之舉”了。在老楊眼裡,傳統技法和手藝不可違背,一針一線也不能偷懶,必須是憑這一雙手和一身勁兒,親力親為。也正因此,幾十年裡,沒有一個徒弟能沉下心跟著老楊,而百年的楊瑞記也終將成為歷史。

圖片來源:除註明外皆劉念章 攝 圖片編輯:徐佳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