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



"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寫給孩子的話建議你認真閱讀,這些內容是教學實錄式的教學設計,你可以從中找到你認為合理的做法。與你的對話就是對這些教學設計的思想背景的解釋和討論,涉及到音樂學、鋼琴演奏法、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和教學論等多門學科領域。在大學裡你或許已經學習過這些課程,通過我們的這些實踐,你會對學過的這些內容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後面寫給家長話也值得你一讀,那樣你就可以學會從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有利於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現在我們就開始吧!

音樂是有生命的,希望你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後不要忘記了這點。音樂的生命存活於演奏者人的靈性之中。又有兩個小生命通過鋼琴開始了音樂學習的征程,音樂的學習是人的生命靈性與鋼琴的互動,只要靈性有活力,音樂就是活的。音樂有了活力,人的靈性就獲得了發展。音樂老師的核心任務是通過音樂讓人的生命力得到綻放,這是永恆不變的原則。如果有一天,你放棄了這個原則,你的事業一定會陷入困境。

 一、鋼琴教學應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這是孔夫子說過的話。原意是指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它關注的是受教育者與社會階層的關係。套用這個詞,我想針對的是多年來一直接到的一個來自琴童家長的疑問:我的孩子有沒有學音樂的天分?言下之意,沒有天分學它幹嘛?有問:我的孩子手指條件不算好,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調皮坐不住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學校學習很一般能不能學?

我指的“類”就是家長自認為的這些類。其實,家長對這些類所作的判斷本身就不一定正確。即使孩子確實屬於這些類,我的觀點是,鋼琴學習是適宜所有人的。達人秀不是還有沒有手的演奏者麼?我還曾經教過一個拇指有殘疾的孩子。鋼琴演奏與教育領域的所有學科一樣,自有它獨特的教育價值,不因學習者的某一個特點就斷定其能不能進入學習。

家長的所有疑問其實都是來自一個潛臺詞:鋼琴家。似乎只要學習鋼琴,鋼琴家就是目標。有句話叫“不像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在教育領域毫無意義。杜威說,教育即生長。孩子在鋼琴課程的學習中獲得了生長,教育就成就了它的價值。

所以,不把琴童和鋼琴家聯繫起來,鋼琴學習就能迴歸常態。至於他將來的路會怎樣走,那要根據他的興趣和機緣決定。我們要做的是,在和鋼琴做伴的日子裡,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不是“野蠻生長”。這是琴童學習鋼琴的本質。

 二、弄清課程、教材和教學三者的關係。

很多缺乏基本的教育學和課程論素養的教師都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對教學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導致教學的盲目性。300多年來,為鋼琴學生編寫的教材可謂汗牛充棟。把這些教材拿來一股腦兒地一本接一本地灌給學生,這是中國大陸鋼琴教學界的怪現狀。從小湯、拜厄、哈農、車爾尼、巴赫等等。


"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寫給孩子的話建議你認真閱讀,這些內容是教學實錄式的教學設計,你可以從中找到你認為合理的做法。與你的對話就是對這些教學設計的思想背景的解釋和討論,涉及到音樂學、鋼琴演奏法、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和教學論等多門學科領域。在大學裡你或許已經學習過這些課程,通過我們的這些實踐,你會對學過的這些內容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後面寫給家長話也值得你一讀,那樣你就可以學會從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有利於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現在我們就開始吧!

音樂是有生命的,希望你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後不要忘記了這點。音樂的生命存活於演奏者人的靈性之中。又有兩個小生命通過鋼琴開始了音樂學習的征程,音樂的學習是人的生命靈性與鋼琴的互動,只要靈性有活力,音樂就是活的。音樂有了活力,人的靈性就獲得了發展。音樂老師的核心任務是通過音樂讓人的生命力得到綻放,這是永恆不變的原則。如果有一天,你放棄了這個原則,你的事業一定會陷入困境。

 一、鋼琴教學應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這是孔夫子說過的話。原意是指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它關注的是受教育者與社會階層的關係。套用這個詞,我想針對的是多年來一直接到的一個來自琴童家長的疑問:我的孩子有沒有學音樂的天分?言下之意,沒有天分學它幹嘛?有問:我的孩子手指條件不算好,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調皮坐不住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學校學習很一般能不能學?

我指的“類”就是家長自認為的這些類。其實,家長對這些類所作的判斷本身就不一定正確。即使孩子確實屬於這些類,我的觀點是,鋼琴學習是適宜所有人的。達人秀不是還有沒有手的演奏者麼?我還曾經教過一個拇指有殘疾的孩子。鋼琴演奏與教育領域的所有學科一樣,自有它獨特的教育價值,不因學習者的某一個特點就斷定其能不能進入學習。

家長的所有疑問其實都是來自一個潛臺詞:鋼琴家。似乎只要學習鋼琴,鋼琴家就是目標。有句話叫“不像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在教育領域毫無意義。杜威說,教育即生長。孩子在鋼琴課程的學習中獲得了生長,教育就成就了它的價值。

所以,不把琴童和鋼琴家聯繫起來,鋼琴學習就能迴歸常態。至於他將來的路會怎樣走,那要根據他的興趣和機緣決定。我們要做的是,在和鋼琴做伴的日子裡,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不是“野蠻生長”。這是琴童學習鋼琴的本質。

 二、弄清課程、教材和教學三者的關係。

很多缺乏基本的教育學和課程論素養的教師都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對教學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導致教學的盲目性。300多年來,為鋼琴學生編寫的教材可謂汗牛充棟。把這些教材拿來一股腦兒地一本接一本地灌給學生,這是中國大陸鋼琴教學界的怪現狀。從小湯、拜厄、哈農、車爾尼、巴赫等等。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問題來了:一是這些教材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在聯繫,有的跨越很大,有的又重複;二是這些教材孩子是彈了,可是重要的學習課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等於白學。打個飲食的比方,我們吃了很多東西,但沒有科學合理地進行配餐,更沒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針對性地配置。結果有些營養是過剩的,有些根本就不吸收,還有些東西根本就是有害的。飲食的配餐就是我們的課程。

現在我們手邊的《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是一套比較完備的教材,其中滲透著編者很多的設想、思路和建議,教師要不折不扣地吃透其中的精神實質,尤其是整個課程設計的目標體系。但這還遠遠不夠,你需要吃透你的學生這個特殊的個體,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所生成的教學構成了你給這個學生課程的全部。簡單地說,課程是目標體系與學生個體互動中所進行的教學活動的總和。

換句話說,教材不是課程。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選用合適的教材,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獲得相應的生長,這才是課程。

由於鋼琴學習有很強的技能性和豐富的創造性,孩子學習起來千差萬別。所以啟蒙和基礎階段的鋼琴教學一般建議採取一對一的個別課模式(“對話貝貝妮妮”中虛擬的一對二的教學情境是為了方便地展現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的鋼琴課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音樂能力第一位,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後是讀譜技能。

鋼琴是工具,音樂是核心。在鋼琴學習的目標體系中,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是核心,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後是讀譜技能。很多低水平教學都把讀譜當成了鋼琴學習全部,稍好一些的教學能教一些基本的演奏技能,但往往教得很機械。讀譜技能和演奏技能都是為音樂表現服務的。樂譜是通往音樂的“導航圖”,正確讀譜,我們能找到通往音樂的捷徑,少走彎路,不走錯路。演奏技能通往音樂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了全面紮實的演奏功底,我們才能表達出心中最美好最理想的音樂。

每一課、每一首作品的教學,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這三個方面。孰輕孰重?這個觀念只有深深地根植在你的心裡了,教學時才能做到緊扣重點,避免偏離方向,步入迷途。

 四、演奏技術問題不要教條,要尊重常識。

不知道你的鋼琴學習經歷是怎樣的?你的演奏水準怎樣?鋼琴音樂的三百年發展歷程中,有關演奏法的主張多如牛毛,不同的文化、時代、演奏家和教師個人都留下了許多鮮明的印記。最近的幾十年來,國際上基本認定以“手臂重量”為動力基礎的演奏法體系最為科學。所謂“科學”,即指這種演奏方法獲得的音樂最富表現力、最自然、最容易掌握。所以,作為一名鋼琴老師,不管你以前的演奏是什麼方法,現在則應該好好研究“重量彈奏法”的演奏技術體系,教給學生最好的東西。切忌堅持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條”,教條的理由可能僅僅因為你以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你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判斷技術的好壞標準主要還是根據聲音好壞和操作起來的難易度,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依筆者的觀點,當前中國鋼琴教學界最大的教條就是“握球”的手形要求,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


"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寫給孩子的話建議你認真閱讀,這些內容是教學實錄式的教學設計,你可以從中找到你認為合理的做法。與你的對話就是對這些教學設計的思想背景的解釋和討論,涉及到音樂學、鋼琴演奏法、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和教學論等多門學科領域。在大學裡你或許已經學習過這些課程,通過我們的這些實踐,你會對學過的這些內容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後面寫給家長話也值得你一讀,那樣你就可以學會從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有利於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現在我們就開始吧!

音樂是有生命的,希望你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後不要忘記了這點。音樂的生命存活於演奏者人的靈性之中。又有兩個小生命通過鋼琴開始了音樂學習的征程,音樂的學習是人的生命靈性與鋼琴的互動,只要靈性有活力,音樂就是活的。音樂有了活力,人的靈性就獲得了發展。音樂老師的核心任務是通過音樂讓人的生命力得到綻放,這是永恆不變的原則。如果有一天,你放棄了這個原則,你的事業一定會陷入困境。

 一、鋼琴教學應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這是孔夫子說過的話。原意是指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它關注的是受教育者與社會階層的關係。套用這個詞,我想針對的是多年來一直接到的一個來自琴童家長的疑問:我的孩子有沒有學音樂的天分?言下之意,沒有天分學它幹嘛?有問:我的孩子手指條件不算好,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調皮坐不住能不能學?有問:我的孩子學校學習很一般能不能學?

我指的“類”就是家長自認為的這些類。其實,家長對這些類所作的判斷本身就不一定正確。即使孩子確實屬於這些類,我的觀點是,鋼琴學習是適宜所有人的。達人秀不是還有沒有手的演奏者麼?我還曾經教過一個拇指有殘疾的孩子。鋼琴演奏與教育領域的所有學科一樣,自有它獨特的教育價值,不因學習者的某一個特點就斷定其能不能進入學習。

家長的所有疑問其實都是來自一個潛臺詞:鋼琴家。似乎只要學習鋼琴,鋼琴家就是目標。有句話叫“不像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在教育領域毫無意義。杜威說,教育即生長。孩子在鋼琴課程的學習中獲得了生長,教育就成就了它的價值。

所以,不把琴童和鋼琴家聯繫起來,鋼琴學習就能迴歸常態。至於他將來的路會怎樣走,那要根據他的興趣和機緣決定。我們要做的是,在和鋼琴做伴的日子裡,盡一切可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不是“野蠻生長”。這是琴童學習鋼琴的本質。

 二、弄清課程、教材和教學三者的關係。

很多缺乏基本的教育學和課程論素養的教師都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對教學是非常有害的,容易導致教學的盲目性。300多年來,為鋼琴學生編寫的教材可謂汗牛充棟。把這些教材拿來一股腦兒地一本接一本地灌給學生,這是中國大陸鋼琴教學界的怪現狀。從小湯、拜厄、哈農、車爾尼、巴赫等等。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問題來了:一是這些教材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在聯繫,有的跨越很大,有的又重複;二是這些教材孩子是彈了,可是重要的學習課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等於白學。打個飲食的比方,我們吃了很多東西,但沒有科學合理地進行配餐,更沒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針對性地配置。結果有些營養是過剩的,有些根本就不吸收,還有些東西根本就是有害的。飲食的配餐就是我們的課程。

現在我們手邊的《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是一套比較完備的教材,其中滲透著編者很多的設想、思路和建議,教師要不折不扣地吃透其中的精神實質,尤其是整個課程設計的目標體系。但這還遠遠不夠,你需要吃透你的學生這個特殊的個體,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所生成的教學構成了你給這個學生課程的全部。簡單地說,課程是目標體系與學生個體互動中所進行的教學活動的總和。

換句話說,教材不是課程。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選用合適的教材,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獲得相應的生長,這才是課程。

由於鋼琴學習有很強的技能性和豐富的創造性,孩子學習起來千差萬別。所以啟蒙和基礎階段的鋼琴教學一般建議採取一對一的個別課模式(“對話貝貝妮妮”中虛擬的一對二的教學情境是為了方便地展現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的鋼琴課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音樂能力第一位,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後是讀譜技能。

鋼琴是工具,音樂是核心。在鋼琴學習的目標體系中,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是核心,其次是演奏技能,最後是讀譜技能。很多低水平教學都把讀譜當成了鋼琴學習全部,稍好一些的教學能教一些基本的演奏技能,但往往教得很機械。讀譜技能和演奏技能都是為音樂表現服務的。樂譜是通往音樂的“導航圖”,正確讀譜,我們能找到通往音樂的捷徑,少走彎路,不走錯路。演奏技能通往音樂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了全面紮實的演奏功底,我們才能表達出心中最美好最理想的音樂。

每一課、每一首作品的教學,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這三個方面。孰輕孰重?這個觀念只有深深地根植在你的心裡了,教學時才能做到緊扣重點,避免偏離方向,步入迷途。

 四、演奏技術問題不要教條,要尊重常識。

不知道你的鋼琴學習經歷是怎樣的?你的演奏水準怎樣?鋼琴音樂的三百年發展歷程中,有關演奏法的主張多如牛毛,不同的文化、時代、演奏家和教師個人都留下了許多鮮明的印記。最近的幾十年來,國際上基本認定以“手臂重量”為動力基礎的演奏法體系最為科學。所謂“科學”,即指這種演奏方法獲得的音樂最富表現力、最自然、最容易掌握。所以,作為一名鋼琴老師,不管你以前的演奏是什麼方法,現在則應該好好研究“重量彈奏法”的演奏技術體系,教給學生最好的東西。切忌堅持那些莫名其妙的“教條”,教條的理由可能僅僅因為你以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你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判斷技術的好壞標準主要還是根據聲音好壞和操作起來的難易度,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依筆者的觀點,當前中國鋼琴教學界最大的教條就是“握球”的手形要求,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


鋼琴啟蒙課:對話老師


尊重常識。手指支撐在琴上最好的力學結構便是“拱形”,手指力的方向朝向琴鍵所在的下方。“握”力的方向是朝向手心,兩者誰正確一目瞭然,根本不需要討論。

尊重常識。任何動作技能的掌握都要遵循由大肌肉群到小肌肉群的順序原則。手臂的運動自如不需要鋼琴演奏的訓練就能做到,開始的學習當然是從手臂的動作開始。在沒有經過訓練的前提下,手指雖然不缺少靈活性,但要用來演奏還是有很大困難的。開始階段的學習中,手指的主要任務在於支撐力的鍛鍊,以後再逐步過渡到通過手指揮動演奏音符。就相當於嬰兒階段的孩子學走路的情形,先能站立了,才是走,最後是跑。不遵循這個規律的教學必將事倍功半。

尊重常識。手臂提供演奏的動力來源——“重量”,所以放鬆是必須的;手指負責把重力傳遞到琴鍵,所以“支撐”是必須的;手腕在手臂和手指之間負責連接,自然銜接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亂動。有的老師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翻動手腕來彈琴,以此替代手臂的起落動作,也是在領著學生走彎路。

教學相長。祝你在教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快樂生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