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小遊戲 早期教育 火龍果會噴火 2019-01-12

我陪孩子練琴已經三個月了,觸動最大的是孩子對父母包容的胸懷。

今年秋天,少年宮開了一門鋼琴親子課,因為報名的孩子年紀都不大,所以要求家長一起陪同上課。授課是在週末,看時間允許,我也為兒子小虎報了名。

開始的課程都很簡單,無非是老師領著孩子們拍手、跺腳熟悉節拍等小遊戲,一節課的內容對於家長來說幾分鐘就能明白,所以非常輕鬆。接下來學習識譜,重點還是對樂理知識的理解,所以對於成人來說仍然很簡單,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幫助小虎理解。

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這種狀態大約持續了一個月,課程進入了高音和低音的同時演奏階段,也就是用兩隻手同時按照五線譜進行彈奏。這時候孩子們開始普遍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課堂上不斷會聽到陪練的爸爸或媽媽小聲地訓斥著孩子。

說實話,我也有幾次忍不住低聲地吼小虎,之所以是低聲,並不是有什麼捨不得,主要是怕影響別人,還有就是要顧及一點自己的面子,畢竟跟不上老師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每次小虎也只是不敢出聲地撲簌簌掉眼淚,分不清是自己著急還是迫於我的壓力。

老師發現這種情況後,開始在課堂上不斷反覆跟家長強調:“不要著急,不要說孩子,他們慢慢都會跟上。”可是在我們家長看來,這些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或者說,當看到明明很簡單,自己的孩子卻跟不上時,那種怒氣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直到有一次上課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次老師臨時要去黑板寫音符,就讓旁邊的一個家長幫她示範彈奏一下,讓小朋友們跟著唱。班上的家長除了我之外,基本都會彈琴,所以並沒有什麼障礙。可能看到是家長伴奏,小朋友們都很興奮,所以老師一高興就說乾脆我們每個家長都彈一遍吧。

老實說,我當時還真有點緊張。雖然覺得並不難,但是畢竟要當著這麼多人彈,所以在別人彈奏時,就自己先預習了一下。

這一真彈才發現,認識譜子和演奏出來完全是兩碼事,一會是腦子認不出是什麼音,一會是手指找不到位置。就跟老頑童練雙手互博一樣,雖然單獨畫圓圈和方塊都很簡單,但是兩隻手同時完成難度係數可真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

就這樣我突然感受到了火燒屁股一樣的著急,越著急反應還越慢,看著馬上就要輪到我了,20年前沒寫作業又面臨檢查時的那種焦慮一瞬間都回到了我的身上。

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我磕磕絆絆地演奏了一半兒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只好尷尬地跟老師說完成不了。

小朋友們本來興高采烈地跟著唱音,結果在斷斷續續、錯誤頻發的伴奏下也都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乾脆一齊看著我。

面對這些小人兒的目光,場面別提有多羞愧了,那句話真實地說出了我的感受,“要是有條地縫我都能鑽進去”。

這期間兒子小虎會不斷跑到我面前大聲喊出音符,不過我當時手忙腳亂哪還顧得上他,甚至要不是大家都看著,我都有吼他“別搗亂”的衝動。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不是每次也在他著急不會彈時不斷地在旁邊打擾他嘛!

最終,所有家長都彈完後,老師領著小朋友給我們鼓掌,然後她問孩子們:“爸爸媽媽彈得好不好?”別人還好,這句話對我來說簡直是直接又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我有點不敢看兒子,也不好意思看老師,目光斜斜地看向黑板。這時我聽到兒子的喊聲“好…”,聲音響亮又悠長。

那一瞬間,我心中一軟,甚至有種想哭的感動。我以為他會不好意思,會介意自己的爸爸如此丟人,想不到他小小的身體中有著寬厚的胸懷。

下課後,老師單獨把我叫到一旁,說:“以後別再說小虎了,現在你知道孩子有多愛你了吧!”

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經常要對孩子發火?發火時我們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在愛自己?

下面是我找到的三個原因:

一、認知錯位。有些東西看起來簡單,其實在掌握的過程中並不容易。學習知識如此,掌握生活技能也是如此。有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我們往往低估了它的難度,或者是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它時的笨拙,由此出現的不耐煩引發怒火。

二、表達不清。很多成年人在表達方面其實是不及格的,尤其是在指導孩子時,本來就很著急,這時說出的話和心中所想的事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這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應不盡人意。而大人往往仗著自己的權威,不好意思承認沒說清楚,而把火發在孩子身上。

三、著急脫身。除了教育孩子,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應付。有時候抽出一點親子時間,就希望能馬上看到成效。一旦效果不好,一方面因為著急做自己的事,一方面又覺得很內疚,所以很容易用發脾氣來掩蓋這兩種深層次的情緒。

你看,用不著什麼育兒知識,只要認真地自我反思一下就能找到很多原因。可見我們缺乏的並不是知識,而是態度。大部分發脾氣並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我們自己能輕鬆。

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提出,錯誤地對孩子表達憤怒會產生兩個非常不好的後果。

一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隔閡。孩子會產生厭惡、憤怒、憎恨的情緒,甚至會出現報復的幻想。

我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音量大,孩子會注意聽,效果自然會好。可事實卻正好相反。在吼聲中,孩子非但無法集中注意力,還會喪失感知事物的靈氣。想想我在緊張高壓的狀態下沒法彈好鋼琴是一樣的道理。

二是孩子會因此消極處事。家長在吼孩子時,一不留神就會表達出兩個意思,笨和蠢。要麼是孩子笨,怎麼練都不會;要麼是孩子蠢,怎麼教都不懂。

還有人會覺得這樣做有激將法的療效,孩子會被激發出“我不笨,我不蠢”的鬥志,然後成功逆襲。

可事實是孩子根本不會產生這種反抗鬥志。父母是孩子最相信的人,他們一直都是靠父母的反饋來認知自我。如果父母一直重複笨和蠢,那麼他們就會真的以為自己的確笨和蠢。

結局是孩子在成長中會盡量避開做需要靈活性的事,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笨拙的;也會避開比賽和競爭這些富有挑戰性的事,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愚蠢的肯定會失敗。

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寫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和我一樣認為真的不應該再對孩子發火了,以後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充滿愛心的父母。

不瞞大家,這種誓言我發了無數多次,可事到臨頭還是忍不住會發火。所以我不禁有了疑問,難道真的有人能做到從不發火嗎?還是說這只是個神話,除了增加我們的焦慮和愧疚外根本無法操作。

遍查資料後,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書中說憤怒就像感冒一樣,是一種週期性復發的麻煩。我們可以去認識它,但是卻無法阻止它的發生。

我們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孩子,所以忍耐著自己的怒火,但這種忍耐就像潛泳時屏住呼吸一樣,遲早會爆發。

不過也不用悲觀,其實父母的憤怒並非一無是處,在某些時候,生氣恰恰說明我們愛他,不生氣反而會給孩子一種漠不關心的感覺。

還記得剛才我說當你發脾氣時,孩子會產生厭惡、憎恨的情緒嗎?但他絕對不會產生沒人關心的想法。

所以,精神上健康的父母並不是永遠都不發脾氣,而是能夠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憤怒,並善加利用,儘量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你亂髮脾氣是因為你沒看到孩子有多難,無知給了你無情的勇氣!

怎麼才是正確的方式呢?

首先,可以明確把憤怒定義為自己的事情。說話時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比如,“我生氣了”“我覺得討厭”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表達出自己憤怒的情緒又不會指責孩子,還可以起到提醒孩子立刻改正或者採取補救措施的作用。

其次,增加表達憤怒的強度。如果在上一步中簡單的陳述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那麼我們可以繼續增加更有強度的形容詞。比如,“我很生氣”“我非常非常生氣”“我真是要氣壞了”。

到這一步,大部分孩子應該已經會受到觸動。如果孩子仍然無動於衷,那麼我們可以繼續最後一個步驟:在話語中說明我們生氣的原因,補充我們內心的想法,最後傳達出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應有的行為

比如當你表達對室內臟亂的憤怒時,可以這樣說:“我看到滿地的鞋子,滿床的衣服扔得到處都是(陳述原因),我真的非常生氣。真想打開窗戶,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出去(內心想法)。希望你能儘快把這些都收拾好(期待的行為)。

以上這三條就是正確發怒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又能讓孩子明白他到底該怎麼做。只要能夠做到不攻擊孩子的人格,不讓他產生錯誤的認知,那麼表達我們的憤怒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

父母有權力生氣,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不用為此而感到內疚或慚愧,但也應該注意一件事,那就是不能讓發怒傷害到孩子。

我們愛孩子,孩子也愛我們。主動去認識自己的憤怒,採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憤怒,雖然改變語言習慣會讓人感到做作不舒服,但為孩子營造一個規矩又不失溫情的環境,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付諸長期的努力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