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側記

習慣說“不”的扎迪·史密斯:

很快我就會老去,只有寫作不變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側記

習慣說“不”的扎迪·史密斯:

很快我就會老去,只有寫作不變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任何意義上,扎迪·史密斯都稱得上是一位罕見的具有偶像效應的作家。

由於其出眾的外形,在英美,她是“年輕、美貌、女性”的代名詞。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扎迪坦言,對自己長相併不是很有自信,或許是她從來就沒有那麼在意。每次媒體提到她的外表時,她都會拒不開口。她對此也很無奈:“當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舞會時,當然會覺得開心,但這種開心是私人的,我認為沒有向媒體公開的必要。”

的確在公開場合,扎迪通常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搞簽名售書活動時,她很少跟書店店員們交流。出版社接到許多投訴,說她為人粗魯,令人厭惡,是個反社會角色。扎迪為自己辯解說:“我都算有表達能力的作家了。多數我認識的好作家都像有‘社交殘疾’一樣,根本一句話也不說。”

其實,扎迪之所以拒絕,很多時候是因為她比較害羞,她甚至在說話時都不敢跟對方進行目光接觸。正因為種種誤解,2006年,她的小說《關於美》榮獲“橘子文學獎”。該獎的一位組織者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她擔心扎迪會拒絕完成身為得獎人應盡的義務——接受媒體採訪、拍照和參加電臺節目。

事實上,扎迪的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少有其他作家像她那樣受到媒體和公眾如此嚴苛的對待。她說:“我只是太天真了。寫《白牙》的時候,我剛從劍橋畢業,什麼都不懂,卻要接受所有人對我的審查,真的太恐怖了。那時我才二十二、三歲,我以為和記者開開玩笑,說一些荒謬可笑的話是無傷大雅的。當我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時,我開始拒絕所有媒體的訪問。”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側記

習慣說“不”的扎迪·史密斯:

很快我就會老去,只有寫作不變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任何意義上,扎迪·史密斯都稱得上是一位罕見的具有偶像效應的作家。

由於其出眾的外形,在英美,她是“年輕、美貌、女性”的代名詞。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扎迪坦言,對自己長相併不是很有自信,或許是她從來就沒有那麼在意。每次媒體提到她的外表時,她都會拒不開口。她對此也很無奈:“當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舞會時,當然會覺得開心,但這種開心是私人的,我認為沒有向媒體公開的必要。”

的確在公開場合,扎迪通常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搞簽名售書活動時,她很少跟書店店員們交流。出版社接到許多投訴,說她為人粗魯,令人厭惡,是個反社會角色。扎迪為自己辯解說:“我都算有表達能力的作家了。多數我認識的好作家都像有‘社交殘疾’一樣,根本一句話也不說。”

其實,扎迪之所以拒絕,很多時候是因為她比較害羞,她甚至在說話時都不敢跟對方進行目光接觸。正因為種種誤解,2006年,她的小說《關於美》榮獲“橘子文學獎”。該獎的一位組織者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她擔心扎迪會拒絕完成身為得獎人應盡的義務——接受媒體採訪、拍照和參加電臺節目。

事實上,扎迪的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少有其他作家像她那樣受到媒體和公眾如此嚴苛的對待。她說:“我只是太天真了。寫《白牙》的時候,我剛從劍橋畢業,什麼都不懂,卻要接受所有人對我的審查,真的太恐怖了。那時我才二十二、三歲,我以為和記者開開玩笑,說一些荒謬可笑的話是無傷大雅的。當我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時,我開始拒絕所有媒體的訪問。”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她同樣拒絕追隨者。總有15、6歲小作者急不可耐地拿出他們墨跡未乾的所謂作品去尋求她的指點。在她看來,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感到沮喪的陋習,年輕人總喜歡盲目追隨所謂的名人指引,他們想著出名,儘早出名。“但名氣並不會讓人開心,所以根本不值得羨慕。”更重要的是,扎迪深知,文學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練習,需要有一種甘當學徒的隱忍。

但扎迪並不拒絕年華逝去。與一般女性不同,她甚至感到很興奮。她說:“很快我就會老去,媒體的注意力會轉到其他年輕女孩身上。到了那時,我還會繼續寫作,只有寫作是不變的。”

今日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側記

習慣說“不”的扎迪·史密斯:

很快我就會老去,只有寫作不變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任何意義上,扎迪·史密斯都稱得上是一位罕見的具有偶像效應的作家。

由於其出眾的外形,在英美,她是“年輕、美貌、女性”的代名詞。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扎迪坦言,對自己長相併不是很有自信,或許是她從來就沒有那麼在意。每次媒體提到她的外表時,她都會拒不開口。她對此也很無奈:“當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舞會時,當然會覺得開心,但這種開心是私人的,我認為沒有向媒體公開的必要。”

的確在公開場合,扎迪通常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搞簽名售書活動時,她很少跟書店店員們交流。出版社接到許多投訴,說她為人粗魯,令人厭惡,是個反社會角色。扎迪為自己辯解說:“我都算有表達能力的作家了。多數我認識的好作家都像有‘社交殘疾’一樣,根本一句話也不說。”

其實,扎迪之所以拒絕,很多時候是因為她比較害羞,她甚至在說話時都不敢跟對方進行目光接觸。正因為種種誤解,2006年,她的小說《關於美》榮獲“橘子文學獎”。該獎的一位組織者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她擔心扎迪會拒絕完成身為得獎人應盡的義務——接受媒體採訪、拍照和參加電臺節目。

事實上,扎迪的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少有其他作家像她那樣受到媒體和公眾如此嚴苛的對待。她說:“我只是太天真了。寫《白牙》的時候,我剛從劍橋畢業,什麼都不懂,卻要接受所有人對我的審查,真的太恐怖了。那時我才二十二、三歲,我以為和記者開開玩笑,說一些荒謬可笑的話是無傷大雅的。當我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時,我開始拒絕所有媒體的訪問。”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她同樣拒絕追隨者。總有15、6歲小作者急不可耐地拿出他們墨跡未乾的所謂作品去尋求她的指點。在她看來,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感到沮喪的陋習,年輕人總喜歡盲目追隨所謂的名人指引,他們想著出名,儘早出名。“但名氣並不會讓人開心,所以根本不值得羨慕。”更重要的是,扎迪深知,文學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練習,需要有一種甘當學徒的隱忍。

但扎迪並不拒絕年華逝去。與一般女性不同,她甚至感到很興奮。她說:“很快我就會老去,媒體的注意力會轉到其他年輕女孩身上。到了那時,我還會繼續寫作,只有寫作是不變的。”

今日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文學探照燈 | 快訊(點擊查看)

金波60年創作交流活動在京召開 | 朵雲書院旗艦店開幕活動出爐 | 中外作家硬科幻小說集《希望之地》|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圖畫書界奧斯卡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01

扎迪·史密斯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的長篇處女作《白牙》,於2000年甫一出版即震驚文壇;在《時代》週刊於2006年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中,她甚至擊敗了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成為惟一上榜的英國人;她迄今創作的三部長篇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有人把她與後殖民文學“教父”薩爾曼·拉什迪相提並論,推舉她為“種族、年輕、女性”的代言人。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白牙》中文版書影,南海出版公司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她的名聲實際上已經蓋過了很多前輩同行。她自己並不這麼看。在許多場合,她都反覆強調,在英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裡,她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懵懂少年;她的成就還不足以掩蓋她的欠缺;她的思想還遠不及他的前輩同行們那般深邃;她才剛剛上路,還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她還不惜痛批自己的作品。當很多人都對《白牙》大聲叫好的時候,她自己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她還說:“我懷著寫一本鉅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鉅著。”

這看似矯情,實際上卻道出了扎迪自己的困惑:她的確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怎麼樣。在接受一本女性雜誌採訪時,她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作家。”這話看似令人費解,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比如,她發表於2005年的長篇《關於美》,就明顯有模仿前輩作家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的痕跡。小說故事集中在貝爾賽和吉普斯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上,且不說泛泛的敘述風格有著明顯的福斯特的影子。小說的結構安排,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之間的衝突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其他一些細節上的戲仿等等,更是直追福斯特小說的神髓。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謙稱自己不是原創作家。她的長篇《關於美》,是向前輩作家福斯特《霍華德莊園》致敬的。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事實上,扎迪從不諱言她對福斯特的崇拜與尊敬。從《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到《霍華德莊園》,她每每談起,讚美和仰慕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不止於此,她還常常對同輩作家表示欽佩。說到他們,她總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拉什迪、麥克尤恩等等,並且對他們各自的優點如數家珍。她還曾笑言,在著手創作《白牙》之前,她正忙著抄寫模仿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言下之意,這部小說也受艾米斯的影響。2007年,她編輯出版了《他人的書》這部帶有一定學術氣息的書評集。在其中,她向那些她所尊敬的同行前輩們一一表示了敬意。

02

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於讓人聯想到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的《白牙》,也可謂扎迪對查理·狄更斯、托馬斯·哈代等英國前輩作家的致敬之作。扎迪的嚴密、雕琢、豐沛以至於蕪雜和囉嗦,的確讓人想到了這幾位大作家,也讓人想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德伯家的苔絲》《呼嘯山莊》等名著所體現的經典精神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繼承。

小說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不同種族的信仰與文化的交叉和交鋒,幾代人之間心理與溝通的斷裂和錯層,以及長達百年的時代差異與歷史荒誕,宏大凝重而又舉重若輕地濃縮於種族混雜、文化多元的幾個街區之間,刻畫出一幅複雜遼闊的後殖民圖景,一幅世紀末的“英國寫真”。三個北倫敦的家庭構建起這個奇妙故事的基本骨架:阿吉一家、薩馬德一家和馬庫斯一家——生活的艱辛、溝通的障礙、文化的衝突、宗教的隔閡,種種錯綜複雜的日常生活和矛盾就這樣被編制在了一起,無怪乎有評論家稱其為極繁主義的寫作。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這種看似龐雜混亂的生活卻正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

扎迪顯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緊接著發表的《簽名收藏家》(2003)非但沒有像當下流行的寫作那樣變得簡約,而是趨向於包羅萬象。小說有著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跨度,且關乎宗教、種族、倫理、寫作、城市、娛樂業、名氣、商業化社會、同業競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主題。故事講述了一位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和一半猶太人血統的阿列克斯·李從向各類名人索要簽名的普通粉絲髮展到靠收藏名人簽名然後轉賣為生的故事。由於他的執著,他竟然做到了許多簽名收藏者們夢寐以求,卻很難實現的事情——得到了他的偶像的親筆簽名。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簽名收藏家》《西北》書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簽名收藏家》還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主人公亞歷克斯·李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命名,每幅圖的顯現,都暗示了亞歷克斯的尋根行程。扎迪還在小說中非常嫻熟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充滿機趣,對“陰陽”以及中醫的一些描寫也極為生動。

當然,這樣的融合,無關理解中國,而只是服從於扎迪個人性情和小說主題表達的需要。實際上,對於很多西方作家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並不在於他們真正想理解中國。對於博爾赫斯來說,正因為看不透中國,他才如此著迷中國。而卡夫卡對中國這個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往,多半隻是希望藉助想象逃離布拉格令人窒息的環境。如有評論所說,想象“中國”為卡夫卡提供了一種寫作、創作和精神自由的機會和可能性。

相比而言,扎迪的中國想象展現了不同的景觀。就像有評論指出的那樣,在她的小說裡,中國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祕、古怪、離奇。中國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很顯然,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

而有別於《白牙》,《簽名收藏家》也體現出了扎迪在寫作上的一些創新。儘管小說的故事是繁複的,敘述語言卻出乎意料地簡潔了起來,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拉什迪的印記,而速記符號以及每章標題下方的關鍵詞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圖,更是有著實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說雜糅了一些很少為前輩作家煩心的種族、宗教等問題,尤顯“另類”,有些“後現代”,又有些“存在主義”的味道。如此,扎迪饒有生趣的描寫,讓本來頗為沉重的主題似乎也格外輕快了起來。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四部小說英文版封面書影

但無論如何,繁複依然是扎迪寫作的一貫風格。也因此,她的第四部曾入選2012年美國《紐約時報》十佳圖書的長篇小說《西北》依然是繁複的。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北區的一個小鎮威爾斯登,一處名為考德威爾的政府統建房區塊。小說中的四位主人公:利婭·漢威爾、娜塔莉·布萊克、菲利克斯·庫珀和內森·博格爾都生長於此,又都在成年後選擇離開,儘管在精神上從未停止過對考德威爾的依戀。利婭嫁給一個非洲裔的法國人米歇爾,她和丈夫之間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她不幸暗中懷了孕,卻對外人保守著祕密。當一個她在學校時認識的癮君子從她這裡騙取一些錢財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動搖。她的密友娜塔莉是一名律師,但她對自己的成功的成年生活的態度卻越來越充滿了矛盾。她們的同班同學內森保持著年輕時代粗魯男孩的本性,另一個朋友費利克斯原來是個癮君子,現在卻力圖改邪歸正從新做人。但在一次在地鐵的偶然相遇過程中,內森與費利克斯發生了衝突,並且用匕首刺進了後者的身體。第二天,在和利婭一家聚會閒談時,娜塔莉聽說昨晚臨近街區發生的凶殺案,憑著律師的直覺,她立刻拿起電話向警方報案。小說以豐富的語言表現力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倫敦西北區的生活場景,將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

有別於扎迪之前的小說,《西北》以碎片拼貼、非線性時間的方式組織故事。為何在繁複的同時,不同的小說又各有各的面貌,扎迪覺得很難給出理性的回答,但一般來說,主題決定形式,而她也著實不喜歡重複同樣的寫法。習慣於用第三人稱寫作的她,在出版於2017年的長篇小說《搖擺時光》中,就首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扎迪看來,“我”是一種迷人的、契合當下時代精神的表述角度。小說故事發生地則依然是倫敦西北區,這也是扎迪繼《白牙》《西北》之後,又一次寫到這片她成長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說法,她以這部小說為“倫敦西北角三部曲”唱響了終曲,因為她對這個地方已經“表達了想要表達的一切”。在小說裡,特雷西和始終不曾透露姓名的“我”,相遇在社區的舞蹈教室,分享過童年的天真,卻在成人後漸行漸遠。“我”陰差陽錯地踏進了娛樂行業,成了一個麥當娜級別的超級巨星的私人助理,馬不停蹄地穿梭在非洲小國的慈善項目和紐約上東區的社交圈。“我”和特雷西只剩下唯一的共同點:同樣不快樂的生活。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搖擺時光》中文版封面,上海譯文出版社

具體到寫作,扎迪說,通常在寫一本小說時,她並沒有計劃好的故事大綱,通常只是有一個細微、模糊的想法,然後她會嘗試尋找一定的筆調、口吻去表述。這個過程可能會很久、很艱難,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調子後,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就像畫家,在畫第一筆前,要在調色板上找到準確的色調,那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搖擺時光》的寫作,相比還要漫長一些。由於保姆的意外辭職,她一度不得不中斷。“我給企鵝出版社寫信,讓他們把這本書暫時忘了。有天我能寫完它,但肯定不是現在了。”但她最後還是設法寫完了這本書。在孩子們放學前,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的時光,她關掉網絡集中精力寫作,由此小說情節迅速推進,章節也變得簡短。儘管如此,小說依然有450頁的篇幅。扎迪為此辯解道,她知道讀者並不能毫無芥蒂地全盤接受自己塑造的角色,所以總覺得,一旦某個角色登場了,讀者就會對他/她產生各種反應,而她必須花點時間去說服他們,她的小說也因此總是那麼長。在某種意義上,她也為扎迪式的繁複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理由。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扎迪穿著有簡約之美,寫作卻特具繁複之美

不管怎樣,概而言之,扎迪就像有評論說的,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有時,她的這種超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那部最早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短篇小說《使館樓》。以有英國報紙的說法,這部小說好比是一臺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該書譯者黃昱寧以為,這話大抵說的是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超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故事背景還是發生在威爾斯登的一個街區,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週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遊泳。這段短短的旅程,可謂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但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

誠如黃昱寧所說,這是扎迪創作中一篇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扎迪本人也非常偏愛它,堅持要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出版,而非歸入任何一個短篇小說集。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扎迪以小見大,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正如小說裡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03

儘管扎迪的小說有著何其繁複的構思,其核心主題卻往往是:邊緣文化之下身份的探求。以《簽名收藏家》而論,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吸納了影像消費主義時代的惠贈,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他仍然是邊緣的,因為他的家庭,也因為他特殊的身份,這造成了他自我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指出,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癖和他對女星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實際上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

虛構的小說世界裡有著扎迪真實生活的印記。1975年10月,扎迪出生於倫敦西北布蘭特區的一個工薪階層聚居區。她的母親是一位於1969年移民到英國的牙買加人;而父親哈維·史密斯則是地道的英國人。扎迪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她也喜歡私下裡唱歌跳舞,因為非常怯場,不喜歡在人前表演。雖然沒有成為舞蹈演員或歌手,但這樣的愛好,讓她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的寫作變得更有節奏感。等到上了中學,扎迪把絕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

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趁著業餘時間,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1997年,《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了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最終,哈密希·漢密爾頓公司通過競拍,成功獲得小說的出版權。此後,足足有兩年時間,扎迪閉門鎖居、埋頭寫作。小說出版後一炮而紅,扎迪最終走上了專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扎迪看來,這也是她煩惱的開始。而所謂的煩惱一方面是通過她的創作體現出來的。比如《西北》裡主人公娜塔莉·凱莎,竭盡全力掙脫原本的出身,可她的成功在她的家人眼中卻被視為某種背叛。這源於扎迪的切身經驗或是她的深入體察。她明白對於成長於移民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卻和家人離得越來越遠,甚至變得像陌生人,這或許是因為,從父母的角度講,這是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他們為孩子的前程而獻出了自己與孩子間的紐帶。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裡,扎迪以為,藏著幾分動人而哀傷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讓扎迪覺得難以承受。她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她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當她意識到公眾對她過分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尋找一個多文化主義的代言人,她更是無法承受。她如是辯解,實際上,她並不是人們所想的身上包含了多種文化,因為她只有一半牙買加血統和一半英國血統。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扎迪強調不宜把她等同於她筆下的人物。她坦言,自己不是那種經常思考“我是誰”或“我不是誰”的人,雖然塑造的人物時常受困於其中。而且,在他人眼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也只是一個開端,並不能解決人生中實際遇到的難題。“我可以說我自己是英國人、黑人、女人,這些是客觀事實,但這些事實對我起不了太大幫助,不能教會我怎麼在這個世上生存和立足。我覺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立足,才是更基本的、超越‘我是誰’的存在問題。”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側記

習慣說“不”的扎迪·史密斯:

很快我就會老去,只有寫作不變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在任何意義上,扎迪·史密斯都稱得上是一位罕見的具有偶像效應的作家。

由於其出眾的外形,在英美,她是“年輕、美貌、女性”的代名詞。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扎迪坦言,對自己長相併不是很有自信,或許是她從來就沒有那麼在意。每次媒體提到她的外表時,她都會拒不開口。她對此也很無奈:“當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舞會時,當然會覺得開心,但這種開心是私人的,我認為沒有向媒體公開的必要。”

的確在公開場合,扎迪通常給人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搞簽名售書活動時,她很少跟書店店員們交流。出版社接到許多投訴,說她為人粗魯,令人厭惡,是個反社會角色。扎迪為自己辯解說:“我都算有表達能力的作家了。多數我認識的好作家都像有‘社交殘疾’一樣,根本一句話也不說。”

其實,扎迪之所以拒絕,很多時候是因為她比較害羞,她甚至在說話時都不敢跟對方進行目光接觸。正因為種種誤解,2006年,她的小說《關於美》榮獲“橘子文學獎”。該獎的一位組織者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她擔心扎迪會拒絕完成身為得獎人應盡的義務——接受媒體採訪、拍照和參加電臺節目。

事實上,扎迪的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少有其他作家像她那樣受到媒體和公眾如此嚴苛的對待。她說:“我只是太天真了。寫《白牙》的時候,我剛從劍橋畢業,什麼都不懂,卻要接受所有人對我的審查,真的太恐怖了。那時我才二十二、三歲,我以為和記者開開玩笑,說一些荒謬可笑的話是無傷大雅的。當我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時,我開始拒絕所有媒體的訪問。”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她同樣拒絕追隨者。總有15、6歲小作者急不可耐地拿出他們墨跡未乾的所謂作品去尋求她的指點。在她看來,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感到沮喪的陋習,年輕人總喜歡盲目追隨所謂的名人指引,他們想著出名,儘早出名。“但名氣並不會讓人開心,所以根本不值得羨慕。”更重要的是,扎迪深知,文學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練習,需要有一種甘當學徒的隱忍。

但扎迪並不拒絕年華逝去。與一般女性不同,她甚至感到很興奮。她說:“很快我就會老去,媒體的注意力會轉到其他年輕女孩身上。到了那時,我還會繼續寫作,只有寫作是不變的。”

今日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扎迪·史密斯:有一種作家,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中聽出交響樂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