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征路|搶渡瀟水'

"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張斌 唐亞新 蔣茜

時值夏日,浩浩蕩蕩的瀟水呈“S”形,從道縣縣城蜿蜒而過。

穿過城南門的古城牆,一座浮橋映入眼簾。

百餘米的浮橋,橫在一字排開的20多條鐵船上,靜靜地躺在瀟水之上,承載著南來北往人們的出行。

道縣位於瀟水西岸,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會處,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處。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中到達這裡,留下了一段光輝的歷史。

站在渡口處,若不是旁邊的石碑上寫著“紅軍渡”三個大字,誰能想到,85年前,這裡曾發生了紅軍搶渡瀟水的戰鬥。

1934年11月18日,中央紅軍的開路先鋒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這裡夜渡瀟水,奔襲道州城,為紅軍主力渡瀟水開闢了道路。

“當時,攻城的任務交給了由團長耿飈和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的紅四團。”道縣文聯主席、縣史志辦原副主任唐小峰介紹,接到命令後,紅四團急行軍100公里奔襲道州。耿飈命令紅四團立刻跑步前進,於18日傍晚迅速佔領了道州城南、瀟水東岸的水南村。

“當時的道州城,城裡無重兵把守,只有用1萬元大洋請的一個連廣西兵守城,縣保安團也僅留下40名團丁。為了不讓紅軍過河,他們把浮橋連接水南村的一段鐵鏈全部截斷,把浮橋擺到了城牆這一側。”唐小峰告訴記者,要佔領道州,就必須先過瀟水。

18日午夜,紅二師師長陳光來電,命令紅四團立即行動,泅渡過河,奪取浮橋。耿飈將陳師長的命令轉告楊成武,立即佈置行動,命令第一營為攻城突擊隊,進入戰鬥位置;派工兵排長、一名副班長和兩名水性好的戰士,在機槍火力的掩護下,由南門口游水過去。

渡河中,一名戰士在急流中中彈犧牲,其餘三名戰士成功登陸,迅速佔領了河西渡口。敵人懾於紅軍的威勢,虛放幾槍就逃出了縣城。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浮橋被迅速架好,紅軍後續部隊順利過河,迅速攻佔了縣城。

在渡口附近,當地居民蔡紹華回憶,他的爺爺蔡如燕就曾向他講過當地群眾幫助紅軍渡河的故事。

“當時,我爺爺在城牆邊開了一家粉店。”蔡紹華說,“耿飈帶部隊來到這裡後,幾名戰士遊過江來。爺爺以前聽別人說過,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從不欺壓百姓。他覺得紅軍很友善,不像國民黨之前說的那樣,就找到表兄黃玉祥和幾個平時關係要好的村民商量著幫助紅軍過河。”

時值初冬,河面上寒冷刺骨。蔡如燕等幾名群眾從家裡拿出晾衣服用的長竹竿,和幾名紅軍一道下河,藉著北風,幫助紅軍將浮橋從西岸撐到東岸,並幫助紅軍固定鐵鏈,架設浮橋。

拴好浮橋後,紅軍戰士把蔡如燕等人接到住滿了紅軍的村民家。兩位首長模樣的人過來和他們親切握手,並親手端來飯菜。“後來,爺爺才知道,當年為他們端菜送飯的兩位首長,竟然是耿飈和楊成武將軍。”蔡紹華說。

“上個世紀80年代,爺爺給耿飈將軍寫了信。後來,耿飈在回信中對此事也記憶猶新。”在蔡紹華的家中,耿飈的親筆回信以及爺爺蔡如燕的回憶錄,被一家人細心珍藏。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幫助紅軍的幾位老鄉都已不在人世,只有幫助紅軍渡河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如今的渡口,人們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紅軍渡”,成為道縣遠近聞名的一處名勝。

浮橋上,兩岸的人們來來往往。浮橋不遠處,建起了一座鋼筋水泥的公路新橋,人群車輛川流不息,承載著道縣人民謀發展的新希望。

採訪手記】

延續紅色親情

張斌

每一個渡口,都有一個故事。85年的歲月,就這樣濃縮在道縣“紅軍渡”的紅色故事裡,靜靜地流淌。浮橋雖然模樣已變,但說起那段光輝的歲月,人們都會發出由衷感慨。

在採訪中,我們得知:後來,耿飈將軍之女耿焱還特意來到道縣,探望了蔡如燕老人的後人蔡紹華一家,並沿著父親當年的足跡,在“紅軍渡”走了個來回。耿焱說,自己代替父親完成願望,一是來看看曾經幫助過紅軍的老百姓後人,向他們表達感激之情。二是傳承當年的紅軍精神,告訴後輩不能忘記對紅軍作出貢獻的老百姓,軍愛民,民愛軍,軍民團結一家親,只有依靠人民的支持,我們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當年的渡口浮橋,成為戰爭年代軍民魚水情的見證。如今的“紅軍渡”,繼續見證著紅軍後人與人民群眾的親情延續。也許,歷經滄海桑田,很多有形的印跡終會被雨打風吹去,但印刻在人們心中的紅色親情,必將在延續和傳承中成為永恆。

昨日的歷史,正照亮今天的道路。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今天的道縣正展露出嶄新的發展姿態。當年的紛飛戰火,早已被如今的繁華祥和所淹沒,而奔流不息的瀟水,將一直訴說這個當年的故事。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6133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姚茜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