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財經APP記者 羅燕珊 史成超 吳健偉

上市週年考,小米“神話”縮水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這是小米掌門人雷軍在一年前的上市慶功宴上放出的豪言,但如今似乎一切都成為了空談。

去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掛牌上市,十天後,它的股價衝高至22.2港元/股,那也成為了小米在資本市場最高光的時刻。自此之後長達一年的時間,小米都處於“跌跌不休”的狀態。

面對股價和市值的幾近腰斬,小米不是沒有想過自救。密集的組織架構調整、頻繁的股票回購都暴露出這家企業的焦慮和改革的決心,而遭遇資本“滑鐵盧”的小米顯然還稱不上是雷軍口中的“互聯網公司”。

造富神話縮水

7月9日是小米上市一週年的節點,但資本市場並沒有給出一個“好彩頭”,其股價開盤下挫,到9點49分,已跌至9.27港元/股,市值為2307億港元。

股價下跌已經成為小米過去一年的常態,一個月前的6月3日,小米股價首次跌破9港元/股,創下歷史新低。面對幾近腰斬的股價,整個6月,小米回購股票的動作就幾乎沒有停過。按照公告統計,6月份小米回購股票次數高達17次,而進入7月,回購動作仍在繼續。

小米的回購計劃最早始於今年1月份。1月9日,小米股票迎來半年解禁期,解禁的限售股包括該公司7家基石投資者、超過50家機構投資者和4位個人股東持有的股份,總數高達63.1億股,佔總股本比達26.85%。

解禁期前一天,小米股價大跌7.5%。為穩定市場信心,雷軍和其他控股股東承諾持有的所有股票,繼續鎖定365天。同時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CFO周受資也做出同樣的承諾。

但此番承諾和頻繁回購仍難阻股價跌勢。自登陸港交所,小米股價持續下滑,與17港元/股的發行價相比,小米股價在這一年間已大幅縮水。截止7月8日收盤,小米股價報9.61港元/股。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電子行業分析師向時代財經指出,手機市場過去幾年都在狂飆突進,高速增長的時候肯定會有高估值。“但是,當小米的估值比蘋果還高的時候就是不健康的,蘋果那麼賺錢的公司,市盈率只有16倍。”按照上市時的17港元發行價計算,小米彼時市盈率高達39倍。

對於一眾認購成本為發行價的基石投資者而言,即使半年解禁期早已到來,四成的賬面浮虧亦已經大大降低其拋售意願,同時,小米持股員工的“造富夢”也在迅速縮水。

除了跌跌不休的股價和頻繁回購股票,小米上市以來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多番組織架構調整。有投資行業人士對時代財經感慨,“先不說多達7次的調整次數,當中調整還涉及重要高層乃至參謀長,這對企業穩定性肯定有影響。”

從2018年9月開始,小米進行了密集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截至7月1日的最新一次調整,小米完成了三大部和(財務部、參謀部、組織部)和三大委員會(質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和採購委員會)共6個部門的整體架構搭建。

當下,雷軍已親自出馬接管中國區總裁,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與2016年那次親自主抓手機部並提出讓小米手機重回第一的“雄心壯志”有所不同,這次雷軍對手機業務看重的是“穩”,其對小米中國區未來三年的策略概要是抓緊5G機遇,穩打穩紮、三年決勝負,實現“穩三望一”的目標。

“手機+AIoT”的新故事

資本市場的“滑鐵盧”讓小米祭出了股票回購與組織架構調整的動作,面對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小米也試圖講述新的資本故事。

早在2011年,雷軍就已經提出著名的小米“鐵人三項”商業模式,即通過硬件、軟件、互聯網三駕馬車拉動公司業務發展。2017年,這項模式升級為硬件、互聯網與新零售三大塊。其中硬件板塊業務由手機、電視、路由和外部生態鏈智能硬件構成;互聯網板塊由於MIUI、互娛、雲服務、金融、影業構成;新零售板塊由小米商城、全網電商、小米之家、米家有品構成。

對於小米而言,單靠硬件似乎已經難以說服資本市場,其需要新零售、生態鏈、IoT、核心設計等新故事題材。雷軍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小米是一家同時能做電商、硬件、互聯網的全能型公司。

就在小米上市半年後,雷軍宣佈了“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將其稱為小米未來5年的核心計劃。在手機硬件上,推行多品牌策略,完成小米與紅米Redmi的獨立分拆,並計劃5年內在IoT領域投資100億元。

過去的小米在“鐵人三項”模式下,以手機為中心孵化出生態鏈並在全球IoT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今面對跌勢難擋的股價,小米有必要重新審視過去“鐵人三項”講故事的能力,向資本市場提出更加明確且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而手機與IoT業務作為小米最核心的護城河,佔據了小米集團今年一季度將近90%的營收,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今年3月19日,小米發佈了2018年全年財報,其營收1749億元,同比增52.6%,經調整後淨利潤86億元,同比增59.5%,超過市場預期。雷軍在致投資人的公開信中表示,相比起財報中的數字,小米主動實施的戰略調整、對未來5年核心戰略的梳理才是最重要的成績。

如何證明自己是一家“創新驅動型互聯網”企業,一直是小米麵對的難題。從“鐵人三項”模式的演變到“雙引擎”戰略的提出,雷軍講故事的功力依舊,但是資本市場似乎仍不買賬。

偽互聯網公司

對於互聯網公司和硬件企業,資本市場給出的是不同的判斷標準。

騰訊的市值為3.34萬億港元,約合4283億美元,市盈率為37倍;阿里巴巴市值4511億美元,市盈率為35倍;Facebook市值5606億美元,市盈率25倍。

而對於一家典型的硬件公司來說,市盈率要低得多。世界上最賺錢的硬件公司蘋果市值9396億美元,市盈率也只有16倍,聯想集團市盈率為15倍。

小米目前的港股市值為2391億元,市盈率只有15倍。事實上,其市盈率最低時只有8.6,不僅遠低於港股互聯網公司平均30倍的市盈率,甚至不到硬件高科技公司平均19倍市盈率的一半,這也反映出資本市場仍將小米看做硬件企業。

而小米顯然不這麼認為。在上市前的公開信中,雷軍將小米定義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甚至宣傳“小米的估值應該等於騰訊乘以蘋果”。然而,小米目前市值約為騰訊的7%和蘋果的3%。

幾年前,資本的確曾給小米信心。2010 -2014年,小米估值一度從2.5億美元飆升到450億美元,增速超過Facebook,成為全球最快也最貴的獨角獸公司。其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是2010年的180倍,甚至一度出現“雷軍尋求 2000 億美元的估值,並受到投行的認可”的新聞。

“16年手機市場增速是多少?17年雖然慢下來了,但是樂視倒閉了,小米又吃了紅利。所以小米過去一直在高速增長,一級市場的泡沫也越炒越大。”上述不具名的券商電子行業分析師指出。

中國從來不缺少在資本市場吹泡沫的企業,但像小米這樣營收利潤增長均可觀,上市後資本市場卻不買賬的企業卻稱得上罕見。

小米發佈的2019年第一季財報顯示,一季度小米集團總收入人民幣438億元,同比增長27.2%;經調整利潤為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4%,營收利潤雙增,均超出市場預期。

但小米手機業務仍然是最大的營收來源。據財報披露,小米2019年一季度總收入438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業務收入270.08億元,佔比為61.7%,這一數字在2018年的佔比為64.9%。

“小米並不是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雷軍曾表示,“儘管硬件是我們的重要用戶入口,但我們並不期望它成為我們利潤的主要來源。”

2018年上半年,小米內部經過多次討論並經董事會批准後,曾給硬件業務設了條紅線: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以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淨利率不超過5%,如有超出,超出部分將返還給用戶。這一行為被解讀為向資本市場喊話。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小米一再壓低硬件產品的毛利。2018年,小米包括手機和IoT產品在內的硬件業務收入貢獻了總收入的90%,但小米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潤率卻低於1%。

“小米這兩年一直在做家庭物聯網,投資了幾百家小米生態鏈公司,並且自身也做很多服務,做軟件。但是從收入結構來看,還是硬件為主,並且還是硬件支撐了整個集團主要的發展。”互聯網行業分析師丁道師對時代財經表示。

儘管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互聯網服務的毛利已經達到103億元,以9%的收入貢獻了接近一半的毛,但在小米真正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之前,投資者需要更多看得見的信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