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小美人魚》游到中國,在舞臺演海底的故事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 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聯手丹麥藝術家合作創排的兒童劇《小美人魚》,將於7月6日在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並於8月17日至9月1日連演6場,陪伴小朋友度過快樂暑期時光。

該劇根據安徒生經典童話《海的女兒》改編,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風貌,同時深化了主題,既把從丹麥“遊”來的“小美人魚”原汁原味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又帶觀眾重新思考愛與付出的意義。

丹麥的《小美人魚》游到中國,在舞臺演海底的故事

安徒生在世的時候,經常聚集一群孩子,給他們講故事。因此,編劇兼導演託基爾也希望在《小美人魚》中創造這種睡前故事的氣氛。“不是吵鬧的大場面,而是一個安靜的小故事,我們希望傳達的是,只要付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總能獲得回報。”

為了得到一個永恆的靈魂,小美人魚付出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愛,儘管最後,她決定用自己的死亡成全王子,但也正是她的這份愛,讓她獲得了永恆的靈魂。

安徒生作為作家被世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名剪紙藝術家。因此,《小美人魚》的舞臺設計便從剪紙中汲取靈感。曾為130餘部舞臺作品進行舞美設計的尼爾斯表示,舞美的出發點是安徒生的剪紙藝術,通過找到一些可行性的方式來展示我們講故事需要的元素,比如王子和公主的王冠、人魚們遊戲的魚、船……都是用剪紙製作的。

丹麥的《小美人魚》游到中國,在舞臺演海底的故事

同時,尼爾斯選擇將舞臺設計得儘量簡約,通過一個巨大的弧形將舞臺分成兩部分——陸地和海底。“小美人魚透過海水看見的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紅色圓形,因此我們在舞臺上設計了弧形,而弧形底部分開了海底世界和陸地世界。我們也會使用光來進行區分:在海底是一種冷色調、藍色的光,陸地上王子的王國是暖色的光。”

《小美人魚》的故事發生在海底,為了讓觀眾更有代入感,音樂在烘托氛圍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小美人魚》的作曲、丹麥著名作曲家延斯曾經多次為安徒生作品作曲,包括《夜鶯》《沙子人》等。

丹麥的《小美人魚》游到中國,在舞臺演海底的故事

“我在創作《小美人魚》時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創造聽起來像水下的音樂?我的靈感其實來自於海,來自於波浪,我想讓音樂聽起來像是小波浪的感覺,因此使用了很多色彩樂器,比如豎琴和尤克里裡。小美人魚也撿到了一把從船上掉下來的尤克里裡,她也會彈奏尤克里裡,這也意味著她對水上世界的盼望。”作曲延斯說,“也有很多絃樂器和馬林巴琴,用來創造貝殼、牡蠣和石頭的聲音。”

儘管《小美人魚》的結局略有悲傷的情緒,但主創們都希望孩子在觀劇過程中是享受快樂的。因此在人物造型和肢體動作的設計上,也帶有滑稽的色彩。為了讓這個故事輕快、活潑、幽默,人魚的服裝選取了帶尾巴的外套,這既表明人魚們既是故事的講述著,也是故事的表演者,同時也可以增添搞笑效果。

丹麥的《小美人魚》游到中國,在舞臺演海底的故事

在談到為何選擇創排《小美人魚》這部作品時,該劇執行顧問、丹麥戲劇中心首席執行官及總監亨利表示,孩子們在生活中需要優秀的故事,對孩子們而言,讓他們有機會思考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事件、拓寬生命體驗是很重要的。“在丹麥,安徒生就是一個能夠給孩子創造這種機會的人。安徒生的故事並不都擁有美好的結局,但孩子們需要了解這些內容,從而感受到生命不一樣的層次和方面。”

此次《小美人魚》的創排,是中丹合作的第一步,之後將會由中國兒藝的藝術家赴丹麥創排丹麥版的《東海人魚》。在亨利看來,中丹藝術家有共同的追求,即挖掘中國和丹麥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之進行交流、融合。

丹麥的“小美人魚”已游到了中國,期待中國的“東海人魚”早日遊到丹麥,然後,兩條‘人魚’遊往世界更多地方。

(文化副刊部編輯)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