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小麥 不完美媽媽 田野 農民 黃金 芒種 步入光陰 2019-07-15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

作者/董嶽峰 編輯/秦志峰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算黃算割,算黃算割”,一陣清脆的鳥叫聲驚醒了我的酣夢。起床後沒有事,我便去田野轉轉。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眺望四野,地裡的麥梢開始泛黃了,微風吹過,麥浪滾滾,空氣中流淌著麥熟特有的氣味。關中平原上的后稷故里大地上,藍天白雲與大片麥田構成了美麗的圖景。田野中掠飛過鳴叫著“算黃算割”的小鳥兒,過了端午節進入陽曆六月,芒種一到,家鄉農民收麥也就陸續開始了。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在鄉下,農人把麥收時節,稱為忙天。可見,麥收是與“忙”緊密相連的。農諺雲:“黃金鋪地,老少彎腰”,這句足以說明麥收時的忙碌。

現在實現了機械化,都是收割機收麥,人們不慌不忙,輕輕鬆鬆,等麥子熟透熟幹了,要不了三四天就顆粒歸倉了。可是在過去,人們全是憑體力幹,太辛苦了。我不由得想起那過去艱苦年代裡,我與老父親忙天干活的情景。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記得小時候,在小滿之前,父親老早的就到五里外的遊鳳農曆十二古會上,把鐮刀、叉子、掃帚、木掀、推把等忙天用的農具買回家。接著,開始整理打麥場、光場。父親在村頭的澇池岸西邊生產隊劃定的一塊長方形的場地上,用耙子把土刨鬆,耙平,潑上水,撒上一層草灰後,再叫我和母親拉上碌碡把麥場碾平整。因為,那即將開鐮收割的麥子,要在這片麥場上碾打晾晒。

快到芒種了,父親幾乎天天會到田間小路上轉轉,看看自家麥田裡的麥子成熟了沒有。回來後,手裡拿著幾個麥穗,揉搓成粒,對母親說:“你看,麥粒都發黃髮硬了,過兩天就能割了。”母親也老早的磨好了夠忙天吃的麥面,裝進布袋裡,等待著麥收的到來。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在農人們拿著鐮刀走向田野的時候,忙天真正開始了。這時,你看吧,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緊張幸福的神情。每家每戶的媳婦男人們比賽似的,拿著鐮刀,個個走起路來,腳下像登了風火輪子,生了風,連顛帶跑著奔向自家的麥田,風吹麥穗的“唰唰”聲和農人割麥的“嚓嚓”聲,交匯成一支高亢雄渾的交響曲,構成了了鄉村的主旋律,每天從天不亮的凌晨一直響到暗黑的午夜。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我記得,那時間我們學校到忙天要放十多天忙假,要幫家裡幹忙活兒。父親每天早晨麻黑黑的就和母親下地割麥,臨走時告訴我天亮了,到地裡再來,提些水和饃,順便拿兩根蔥。

按照父親的吩咐,我起床後去地裡送吃喝,這時,我在田間地頭,四處一望,到處都是彎腰曲背,揮動鐮刀的鄉親。早晨,太陽一下下的高起來了,絢麗的陽光灑在金燦燦的麥穗上,四野成了金色的海洋,清風吹過,有陣陣麥子的清香撲入鼻翼,只想使勁的吸幾口。我看到了汗流浹背的父母親,累了時直起腰來擦擦汗,稍事休息後,他們回頭看著站在身後像整齊士兵似的成捆成捆的麥子,好像滿心的歡喜,接著又來了勁,先前的勞累一掃而光,拿起鐮刀,低著頭,拼命的一下一下割起來,父母親手中麥收的鐮刀在夏日的陽光中揮舞,因為忙天是“龍口奪食”,他們希望早點割完,免得下雨了麥子出芽子。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麥子割完了,每天父親還要加班加點拉運麥捆,我幫他裝麥捆掀架子車。一般時間在早晨或晚上拉麥捆,因為中午天氣大,麥粒容易揉掉,不敢折騰麥捆,中午就種玉米或者少攤些麥子攆場。有時父親和我晚上拉麥捆,他說晚上涼快,有潮氣不揉麥子。有次晚上麥捆裡鑽了一條蛇,嚇死我了,於是父親就不再安排晚上幹活了。不到幾天,我家的麥場中,高高堆起的麥堆成了幾個隆起的小山丘。夕陽影裡,樹葉斑駁間,遠遠看去又像幾朵盛開在鄉村晚霞中的蘑菇雲。

麥子拉完了,麥場上又開始熱鬧起來。攤場、翻麥,碾打,揚場,到處是人聲鼎沸,笑語漣漣。東家的向西家的借把木杴,西家的到東家的場上拿把叉子,無須打招呼,只要對方的農具閒著,你只管拿來用。我家麥場也一樣,碾完麥子,又要起場收麥草,笑聲中,母親推著大尖叉(一種大農具),我挑綿軟的麥草,父親又把麥草摞成高大麥草垛兒。再把場上碾下的帶有麥糠的麥顆粒收集成一大堆子。母親和我回家做飯,父親在場裡又幹其他活兒,等我和母親送飯來了,父親就狼吞虎嚥地吃完飯,繼續幹活了———揚場。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我最喜歡看父親揚麥了,每當父親揚麥時,我都會在旁邊觀看。只見父親瞅準一陣風,迅速的剷起一木杴的麥粒和麥糠的混合物,兩個胳膊用力向斜上方一舉,麥糠隨風飄向一邊,而麥粒嘩啦啦的掉在地上,四處迸濺,落在我的腳上,癢癢的。有時,父親揚著,會停下來,手裡抓著一把麥粒,認真的看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

揚麥子間歇,父親已經累了,於是他放下木杴,坐在場上,喘口氣兒。他端著茶壺,嘶嘶的吸著壺嘴,靜靜的看著麥堆,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這些麥粒裡,有著我的學費,還有一家人的口糧啊。母親在旁邊用掃子掠麥糠,我不停地給父母親遞毛巾擦汗,端水解渴。那時候,沒有電風扇,揚場全靠自然風,風時有時無,時大時小,時正時偏,所以揚麥子很不順當,費時間大。有時還得到晚上揚場,父親說用不了多少人,要我和母親回家去,他一個人看場子,丟空兒揚麥。等第二天早上我來場上送吃喝時,驚訝地發現好大一堆純淨純淨的麥粒堆放在場中間,金色的麥粒猶如碎金粒一樣,在晨光中發著耀眼的光。

這樣的忙天活兒重複著近乎十多天,我的假期也結束了,後來就是晒麥了,麥子就放在場裡,不給家拉回。父親每天晚上就睡在場裡看守,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人偷,就是怕晚上天下雨。只要白天天晴日麗,父親天天要晒麥,早上散開,晚上收堆,幾乎不回家,吃喝都是讓母親送的,那時的父親最辛苦,最勤勞,可是他默默無聲,任勞任怨,從沒有聽他叫一聲苦,這也許是農家人的命,是農家人的本色。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後來我長大了,參加工作了,我有妻子孩子了,父親也漸漸年老體弱了,自然沒有當年那麼幹活靈敏了。我每到忙天我總會請假或與別人倒班,回家過忙天。記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因為有了外地來的麥客,所以割麥子我們不再發愁了,我們家每年都是叫麥客割麥,有甘古的、固原的、彬州的等地麥客,麥客老實肯幹賣力,也很辛苦可憐,我們也招待豐盛,付款乾脆。至於拉麥、攤場、碾場、揚場這些活,我也學著父親當年的樣子做。

讓我最難以忘記的時1994年的忙天,麥子已經收割完了,只剩下晾晒了,父親照例把麥子裝袋子放在場上,他白天晒晚上看守。那年母親去了四川哥哥那裡了,妻子在家裡要看管小孩子,吃飯時父親抽空回家,有時我妻子也送去場裡。晚上,學校領導要求很嚴必須住校,我無法回家,所以忙天活幾乎父親全乾了。如果天氣不好,我就請假晚上回去和父親一起都睡到場裡,萬一有雨了就及時用塑料紙遮蓋麥帶子。父親有經驗,提前用家裡的舊門扇或者粗木頭墊底下,再把麥袋放上面,防止下雨過水溼了麥子。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記得有天晚上,我和父親正好守夜,天突然大變了,下起了大雨,因為父親防範措施好,麥子安然無恙。可是接下來又連陰雨,父親還是照例天天晝夜守場。雙休日我回家休假,我不能再讓父親守場受罪了,決定把麥拉回家。那時路是土路,妻子要照看不到一歲的小兒子,我和父親就用架子車一車一車上面捂著塑料紙拉回家,在泥濘坎坷的土路上,架子車一擺一晃的,父親一拐一滑的,我一喘一籲的,三十多袋麥,拉運了大半天。直到完了,我才發現父親已經衣服溼透了,花白的發須上掛滿水珠,是雨水還是汗珠,無法分清。我心疼父親,讓他歇下,我來摞麥袋子,父親不依,他說兩個人能快點。直到天黑,活徹底幹完了,我們也睏乏了,才速速吃飯歇下了。

第二天,天氣放晴了,我叫父親吃飯,才發現他起不來,原來他發高燒了,額上滾燙極了,他說不想吃飯,喝點水就可以了,接著父親又咳嗽著,突然我發現他有血痰,我害怕了。在我強求下,父親才勉強坐上我的自行車,我帶他去二十里外的武功鎮醫院看病,化驗、胸透、量體溫,醫生說無大礙,就是雨淋著涼,吃些藥,打些針就可以了,這下我才放心了。醫生也批評我,老人年紀大了,怎麼能叫他乾重活?父親說“娃上班呀,我能幹活呀”,離開醫院,父親擔心看病費錢,一再追問我看病花的錢不少吧,其實不過十幾塊錢,可是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父親認為花費太貴了,說以後不要進大醫院。

在我的記憶裡,那次是我陪父親第一次看病的。在街道上有各種小吃,我讓父親吃點東西,父親說沒有胃口,他只想吃“洋柿子”,我只好尊重他的要求了,但是父親又心疼花錢了,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很節儉的人。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情景令我至今歷歷在目,那時父親太節儉了,也太可憐了,他在世時沒有清閒過,沒有好好享受過兒子給予的福氣,我感到惋惜遺憾,想起來我很內疚,潸然淚下。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從那以後,父親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了,農活自然幹不了了。父親在世的最後時期,雖然因為帕金森綜合症的折磨,臥床不起,但是他始終頭腦清楚,每到忙天,總要千叮嚀萬囑咐,只害怕忙天我把農活幹不好。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頭老黃牛,吃的是草,流出來的是血和汗,在我記憶的原野裡他不停耕耘著,直到生命的最後。

現在,又到了收麥繁忙的季節,想起過去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勞動場面,想起父親那躬背割麥舉手揚麥的身影,想起父親掛滿汗珠的親切熟悉的面孔,我心中忽然有一種潮溼而又溫暖如春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傷感,那時如果有收割機等機械化,父親不會受那麼多的罪,他身體不會衰老那麼快的,他會在世上多看一眼,他會享受兒孫們更多的福氣的,可是,這是我多麼的奢想呀,我只能熱淚盈眶,真想呼喊一聲:“父親啊,忙天到了,我又想起你了”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作者簡介:

董嶽峰,男,武功縣遊鳳人,中共黨員,語文教師,鍾愛文學,閒暇時喜遊覽人文勝蹟,業餘時愛掭筆抒寫胸懷。曾多次以“秦夫” “五嶽草”或“千里草”的筆名在國內多家文學刊物和網絡上發表詩文。

麥子黃了,我又想起父親了(文:董嶽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