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六月,滬上溽熱。我們因公做短暫逗留。臨離開的前夜,我獨個出行,尋求一種暌違味道,小籠湯包。

說來不好意思,這些年出差蘇浙滬,只要有機會,我每每都要一個人去尋味;尋味的對象,就是江南的灌湯小籠包。

"

己亥六月,滬上溽熱。我們因公做短暫逗留。臨離開的前夜,我獨個出行,尋求一種暌違味道,小籠湯包。

說來不好意思,這些年出差蘇浙滬,只要有機會,我每每都要一個人去尋味;尋味的對象,就是江南的灌湯小籠包。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

己亥六月,滬上溽熱。我們因公做短暫逗留。臨離開的前夜,我獨個出行,尋求一種暌違味道,小籠湯包。

說來不好意思,這些年出差蘇浙滬,只要有機會,我每每都要一個人去尋味;尋味的對象,就是江南的灌湯小籠包。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

己亥六月,滬上溽熱。我們因公做短暫逗留。臨離開的前夜,我獨個出行,尋求一種暌違味道,小籠湯包。

說來不好意思,這些年出差蘇浙滬,只要有機會,我每每都要一個人去尋味;尋味的對象,就是江南的灌湯小籠包。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

己亥六月,滬上溽熱。我們因公做短暫逗留。臨離開的前夜,我獨個出行,尋求一種暌違味道,小籠湯包。

說來不好意思,這些年出差蘇浙滬,只要有機會,我每每都要一個人去尋味;尋味的對象,就是江南的灌湯小籠包。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小籠湯包:最是江南絕味

這幾乎是一種病了。

這病是1988年害的。

那一年到南京大學讀書,早晨在南芳園餐廳——南園餐廳,等於是師生改善生活的小灶,早餐供小籠湯包等,午餐則是炒菜。

我跟後來到汕頭大學做文學院長的馮尚兄,都是北方人,他來自河南我來自陝西,我們對帶甜味的飲食還不是太習慣。但經南京土著趙益道兄等的推薦,一吃便愛上了無錫灌湯小籠包風味的這款小吃。

南京的冬天,溼冷,對於我們這些過慣了暖氣日子的冬天的人來說,很有點吃不消。但是,冬天裡,只要有一籠熱氣騰騰的灌湯小籠包,似乎一切都不成了問題。尤其是,當你在五六點的操場上跑了幾圈,洗溯完畢穿上暖暖的棉衣走進南園餐廳,當第一籠包子放在你面前,熱氣升騰,夾起一隻玲瓏的小包子,蘸上香醋,舌尖咬透了薄如蟬翼的包子皮,輕輕吸吮裡面的湯汁時,那時你會感到自己的整個味蕾都活躍起來,那種甜香瀰漫從口腔到胃腸裡,你會感到通體被滲透。有時候,南京的冬天要飄點雪花,當包子進口的一瞬間,看到雪花落在六朝古都的大地上,落在曾經的中央大學的校園裡,會生出一種繾綣感。

按說,這篇短文起首,要先寫小籠湯包的原料,製作工藝等等。但我想想還是做罷了。我不是廚師,也不擅此道。所以只就小籠湯包的外圍談些看法。

灌湯小籠包的原始正宗,灌湯小籠包是無錫出品的。據說和乾隆爺下江南的賞吃有關。寫此文前,也做了些功課。按我的理解,無錫小籠包的發展有個過程,今日的蟹黃,雞湯等等都是後來發展起來的。無錫包子最有名的當屬熙盛源,同慶樓,王興記等等。在無錫有說法,小籠包“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吃法上也有“講究”:包子上桌,取小碟倒入少許玫瑰香醋,加嫩薑絲佐料。將包子加起放入碟中,先咬開包子皮,吸吮品味其中湯汁。待湯汁吸盡,再吞包子入口咀嚼以快朵頤。所謂“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是也。

以人緣一直不錯的無錫“熙盛源”為例,主要的產品有無錫小籠湯包、各式餛飩譬如香菇餛飩、三鮮餛飩、紅油餛飩、開洋餛飩、拌餛飩、薺菜餛飩、紅湯餛飩、白湯餛飩、開陽餛飩等等,湯包之與餛飩為伍,誰主誰佐,還真不好說。不過在南京,湯包往往與鴨血粉絲湯為伍(這個留待以後說),那真是金陵美饌的絕配。

這幾年我多次到蘇浙滬公幹。過路南京無論時間長短都要吃一次湯包。也曾多次去南大尋蹤南芳園的灌湯包(現在沒有了)。南京日報附近有一家,也差強人意;在上海,比如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的五角場附近的城隍廟,也欣享過不錯的湯包;無錫的不用說了,遍地都是可口的湯包,杭州則以“知味觀”各種小籠包出名,鮮肉、蝦肉、雞肉,汁多鮮香,味道醇美。雖說是旅遊景點式,我吃了依然覺得,正宗且好吃總體說。

總之,以上各家都各有千秋。

吃灌湯小籠包子也遭遇過各式人各種事,這裡舉個栗子: 2018年,我在復旦讀“智慧媒體高管培訓班”的某個冬日週末的晚上,又去城隍廟解饞。我通常的吃法是,兩籠小籠包,一碗普通餛飩——不是蟹黃或其他——,一籠欠點,兩籠撐點,但基本都是兩籠。這天店裡人多,我在一張臺子前坐下,剛點完餐,對面突然坐下一個人。我最初的印象是,他是個東北抗聯戰士:個子有一米八的樣子,帶著“火車頭”棉帽子,摘下帽子,我看到他大約七十歲不到,古銅色臉龐,鼻樑堅挺且高,他用眼神跟我示意的一瞬間,我突然想到了“地質勘探”這樣的詞。他坐下來後,我才發現,他的右手無名指上戴著顆戒指,戒面是方形,白金或者白銀。

我暗暗打量著這個老男人。後面發生的更讓我奇怪了:他要了一籠湯包,只要了一籠,就是六個小包子。倒好醋,用筷頭撿起,低下頭,用稜角分明的嘴脣咬出一個小口,輕輕吮起來。前後用了兩三分鐘時間,然後才下口吃起來。吃完一隻,他放下筷子,似乎在回味。

這頓飯,我吃了半小時。而對面的這位,六個灌湯小籠包,吃了將近30分鐘。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十幾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們三個人吃大閘蟹,他用了一小時左右吃完了一隻大閘蟹,那其中的精細與認真,讓人驚訝。

從此,對小籠湯包的敬意更加深了一層,當然,這嗜好病也就加深了。

己亥夏七月逍逍客於長安之忙閒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