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小家電 Hifi 音箱 美女 音響網audio160 2017-06-07

進入音響行業也有一定的時間了,從一開始的漸漸喜歡,到開始困惑厭倦再到瘋狂熱愛,也算是一個經歷了些許風波的小小歷程吧。所以藉此文也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一小段經歷,特別是困惑的時刻。因為我們大家都一樣,都想聽到最好聽的聲音,但都知道好聽的聲音卻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重現!所以必須不斷去尋求,不斷去實踐。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我從2012年10月開始進入音響這個行業。有幸得到公司師兄,廠家技術,音響前輩等人的指導,讓我迅速學習到音響的基礎知識。但是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學會聽,那麼該如何聽,是一個難題。所以我也去請教了許多人,該怎麼聽音質,人聲樂器定位等等。

由於我是一位新成員,對於所有音響的知識都是由前輩們教導給我,所以我只能按照他們說的去聽,去辨別音響的好壞。

然後我接觸的越來越多的高級音響,但是隨著音響等級的提高,我也瞭解到好的音響需要好的聲學環境。如果聽音環境太惡劣,音響再高級也是無法聽到好的聲音的。所以在13年的6月7號至9號,我參加了北京清華大學中電聲學的培訓,學習如何設計環境的吸音以及擴散的處理,以求達到好的聽音環境。

但是當擁有了好的器材,好的環境,如果不能擁有好的調試,也是無法將器材的最佳效果發揮出來。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我也多次參加各種廠家的培訓(其中最多的還是AV培訓,Hi-Fi的培訓更多是講解音箱結構,功放搭配等等),所以在調試上,並沒有哪個廠家,前輩或發燒友,很明確的告訴我Hi-Fi該怎麼調試。所以我在Hi-Fi的調試上幾乎沒學到太多,除了基本的擺位罷了。相反AV功放廠家倒還是給了些相關的調試技巧(畢竟現在許多AV功放都帶有自動檢測功能,我只需使用以及按照廠家說的做即可)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但是越追求,越迷茫。因為經過不斷的學習,在前輩們的指導下,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音響。但當我不斷向身邊的前輩求助時,他們給我的意見也是各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聽完Hi-Fi後,有的會說中高頻刺耳,低頻太重,吸音不夠,比如有的會說中高頻不夠清晰,比較朦朧,低頻太軟,吸音太多。

到底誰說的對,我真的不知道。

公司的展廳曾經使用歐洲品牌音箱(Hi-Fi跟影院都有),當我覺得效果不太好時,我就去請教身邊的代理商朋友。代理美國品牌的朋友會告訴我,歐洲箱子看好萊塢電影不夠震撼,還是得用美國箱子。但是身邊做影院的也不止美國品牌,還有英國的,丹麥的,德國的!各說各的好!

到底哪個國家好,我真的不知道。

當遇到不同發燒友時,也會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最最明顯的就是他們一聽完音箱後,會說,這是英國風格,丹麥風格,德國風格,美國風格。

到底哪個風格好,我真的不知道。

所以在不斷重複遇到以上問題時,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廠家能夠客觀的告訴我到底好的聲音應該是怎麼樣或者說應該怎麼去讓他重現出來,所以我漸漸迷茫,心中有著許許多多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偶遇到了臺灣勝豐群的總設計師蔣曉東先生。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我記得是在2013年的11月30號那一天(因為印象非常深刻)。當時他與我們的代理商朋友一同來到我們好名聲影音的東莞石龍展廳。當我們瞭解到蔣先生是臺灣勝豐群音響的總設計師,在音響調試上有著深厚的功力,更讓我們震驚的是,他是陽江十八子的“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的總設計師與調音師。

在我們的要求下,他為我們調試了兩套不同品牌的Hi-Fi系統,在經過調試後,我們全體同事包括老闆,都簡直驚呆了,聲音比原來好聽太多太多了,也更加真實。當時馬上頓悟,調試技巧可以讓一套音響產生巨大的變化。過了大約一個禮拜,我們也組團前往勝豐群音響的廣州辦事處,聽聽經蔣老師調試的Hi-Fi以及影院系統。(直到現在,在我的印象裡,那都是我看的最爽的一次電影,因為聲音太真實了。)

時間飛逝…一轉眼就是三年多!

於2017年的3月25日,我們再次邀請蔣曉東先生蒞臨好名聲影音的東莞石龍展廳。

這一次不同的是,蔣先生為我們帶來一套符合“三軸聽音法”的音響系統。音箱是Cittalabs(中文名稱犀達)的Oriole 3號,功放是Cittalabs的Ambieality。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並且該音響設備也並不是太昂貴,比起我們店裡的某些品牌設備,價格只能用便宜二字來形容!當時當我們全體人員聽到該系統發出的聲音時,再對比我們自己的系統時,我們不想承認這一套“三軸”系統更好但又不得不承認。而這裡說指的好,與音質並沒有太多關係,主要源於真實感。我們聽自己的音響,音質雖然更加柔和,但是人聲的位置有些靠後,而蔣老師的“三軸”系統,人聲都是在靠前的位置。

蔣老師為我們講解了“三軸聽音法”。“三軸聽音法”基於聲音是立體的呈現在三維空間的X軸(寬度)、Y軸(高度)、Z軸(深度)上的辨音方法。不同的樂器在三維空間體現的特質並不相同。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吉他在演奏的時候,低音弦在上,高音弦在下。

所以在我們的音響系統中,要聽的出來,低音在上,高音在下的移動感。這個稱為Y軸的移動。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大提琴在演奏的時候,低音在觀眾的左邊;高音在觀眾的右邊。所以在我們的音響系統中,要聽的出來,低音在左,高音在右的移動感。這個稱為X軸的移動。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鋼琴在演奏的時候,低音離觀眾遠;高音離觀眾近。所以在我們的音響系統中,要聽的出來,低音在距離你比較遠的地方,高音在距離你比較近的地方的移動感。這個稱為Z軸的移動。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借用蔣老師的原話:“多年來有許多剛入門的發燒友問我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分辨聲音的好壞,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一個好聽的聲音需要那些,泛音要飽滿?音色要美?音場要深?有說不清的環節關係著我們的聽感。就像要問每個人對美女的要求是否一樣,我想,答案一定非常多,而每個人欣賞美女的角度一定都不盡相同。那要怎麼才能清楚的表達“什麼是好聲音”的方法?就像要清楚的表達“什麼是美女”的方法一樣困難。如果,清楚的表達“什麼是美女”這麼困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做一件事?先確定什麼是“不美”。知道什麼是“不美”,我們至少還可以分辨什麼是不好聽的聲音了。而以下的方法就在表達什麼是“不美”。知道分辨“不美”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尋找美的一種方法。”

所以當我們聆聽音樂時,必定要符合真實情況的聲音,符合真實的聲音不一定有多少好聽。但是如果是不符合真實聲音,比如彈奏吉他時,低音在下,高音在上,那麼無論音質有多好,他也一定是錯誤的聲音。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只要去過KTV唱歌,大家有沒有發現,音質會有不同,因為設備不同。所以每一位歌手的聲音,每一首歌的音質,都會因為不同錄音設備,發出音質有差異的聲音。如果我們以音質去判斷一套音響發出聲音的真實性,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判斷。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實的聲音,又怎麼能夠知道好不好聽。

無法用音質判斷聲音的真實性,但是我們能夠使用“三軸聽音法”去判斷。如果一套音響在播放時,聲音的三軸位置有錯亂,即使它的音質再好,它也是錯誤的聲音。相反,如果聲音的三軸位置正確,但是音質不不夠好,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更換線材,前級,播放器等等可以令音質提升的方法。

只有保持聲音的真實性,我們才可以追求更好聽的聲音。

因為“三軸聽音法”,所以此時此刻的我:“告別迷茫,盡情享受原音重現的感動!”

最後,一些曾經困擾我的問題,在認識“三軸聽音法”後,也漸漸有了答案。

1,不同國家,不同品牌音箱,所謂的不同風格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音響,在我個人的理解是被設計出來還原當時的錄音情況(也只能是儘量還原,無法1比1)。這個聲音如果在現場的人有機會聽到,那麼毫無疑問,這就是最真實的聲音!那麼好的音響就應該最大程度的把原音重現出來,原音是唯一的,並沒有多樣化的風格。

所以在挑選音響時,也不用糾結這個聲音到底是哪一個“風格”。音箱一樣,功放不一樣,出來的聲音都會不一樣,更何況還有其他更多的器材線材等等。所以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決定就好了。我們不可能用一套音響滿足所有人,只需要滿足使用者即可。

“原音重現”是每一個音響發燒友的唯一追求,因為越真實越好聽。音質或許會有不同,但是聲音的位置依然是唯一的。所以我現在聽音樂,更注重聽聲音的定位,因為只有定位正確,它才越接近真實。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2,聲學設計到底有沒有用?如果有用,那麼它應該怎麼做才能夠使聲音變得更好?

聲學設計已經是我們聽音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做好了聲學,購買了價值不菲的器材,但是聲音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首先,我們先思考,在做聲學設計時,我們是依據什麼去做設計的。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音箱,每隻音箱的頻響曲線都是不一樣的。有的高音能量比較強(定義為A),有的高音能量比較弱(定義為B),也就是說當你對A設計好聲學處理後,對B就可能起反效果了,因為高頻吸收過量了。更何況在不確定器材的情況下,去做聲學設計,這個聲學設計怎麼可能會做得好?

聲學非常重要,它可以令我們的聲音更完美,但是如果設計的不對,那麼也有可能讓我們的聲音更難聽。

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設計,那麼還是不要著急去做吧。起碼以後我們知道怎麼做之後,再考慮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不定期更換音響器材。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3,有的品牌音箱已經生產出了50KHz頻率上線的高音喇叭,(超過20K,30K的更是不勝枚舉)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它的高頻一定非常好聽?

頻率越高看似越好,但是我們人類真的能夠聽到如此之高的頻率呢?我特意去諮詢了一位做耳科醫生的朋友,並且我也很認真的百度了一下,人耳能聽到的頻率大概是20Hz~20KHz(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廠家一開始都設計的頻響範圍)。我嘗試過在不同超過20KHz頻率的箱子上播放20KHz的測試音,我和其他代理商朋友幾乎聽不到有什麼聲音。(同時也好奇自己能聽到多高,所以還特地去做了個檢測,最高也不過是18Khz,再往上是幾乎都聽不到了。)所以50KHz的聲音,幾乎沒有人能聽到。作為消費者,我們不應該為聽不到的聲音買單!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4,曾經有些人寫音響學是玄學,那他到底是玄學,還是其他什麼學呢?

個人覺得,音響學從頭到尾都是科學,畢竟音響就是我們人類通過科學去製造出來的。

所以當音響不好聽,想把它變得好聽的,也只有科學能夠做到。線材也好,腳釘也好,哪一樣不存在本身的物理特性?不同線材的傳導率不一樣,一樣的線材,不一樣的長度,電阻都不一樣,腳釘的面積大小不一樣,壓力也不一樣,腳釘的製作材料不一樣,它的密度也不一樣。還有電容,分音器等等,所有制造出聲音的都是跟科學有關。

只不過我們一般不會太深入去了解罷了,畢竟我們都是直接購買使用,而不是自己去製造。

5,便宜又好聽的產品到底存在不存在?

也許很多人都會說不存在。是的,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今年的3000塊買的手機,跟三年前5000塊買的手機比,在性能和質量上大家會覺得誰更好?

科學會讓東西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是質量跟性能都越來越好!音響也是屬於用科學制造的東西,所以新科技下,價格便宜了的音響,又為什麼不能夠比原來貴的音響好聽呢?

所以我非常不理解那些購買二手Hi-Fi的發燒友,如果真的舊產品如此好,廠家還花什麼心思做新的?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廠家之所以推陳出新,我相信更多的是新的技術能夠帶來聲音的提升!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6,是不是貴的音響系統才能夠重現真實的聲音?而便宜的就一定不行?

音質上確實有差別,但是在真實性上應該保持一致。無論是1萬的還是100萬的,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的真實性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聲音的空間位置是唯一的。

無論你喜歡的美女是什麼樣子的,首先你的影像得重現一個美女正確的圖像。

正確的圖像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錯誤的圖像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如果圖像是像這樣呈現的,這個就叫做不美。因為它不是真實的。所以,符合真實到底有重要,相信大家已經有了答案。

7,音樂的聲音需要真實,那麼電影的聲音呢?

如果我們以電影的聲音作為標準,去調試一套影院系統,那麼調出來的聲音一定不真實!

因為電影的聲音本來就是虛構的,我們怎麼知道一塊玻璃被打碎後該發出怎樣的聲音?有的人說一定是脆的,那如果是防彈玻璃呢?

既然我們沒法以電影的聲音去做為調試的標準,我們需要找一個真實的聲音做為標準,那就是音樂,同時這裡指的也是自然的聲音,非人為合成處理的那種。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也像許多代理商一樣,也對蔣老師的“三軸聽音法”進行深度解析,嘗試去還原聲音的真實性。當我以“三軸聽音法”嘗試去調試影院系統的時候,我跟一些代理商朋友會發現聲音會越來越好聽,因為它更符合真實的現場環境。同樣的,當我們嘗試去用電影測試這一套音響時,我們也發現電影音效的解析力,層次感都得到明顯的加強,所以我們都得出一個觀點,就是驗證一套影院系統好與不好,必須得放音樂聽!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8,如何鑑別音響的好壞?

最基本的鑑別,只需要驗證這套音響發出來的聲音是否真實。

因為音質永遠不唯一,但是聲音的三維空間位置是唯一的,也是我們唯一能夠判斷的。任何事情都要經得起推敲,“三軸聽音法”是對還是錯,希望大家都可以去深扒一下,去驗證下它提出來的觀點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同樣的,音質的好壞,能不能作為判斷聲音是否真實的標準,我們也可以深入探討。

9,一套音響的好壞,不是看他的優點到底有多好,而是看它的缺點有多大。

舉個例子,一對音箱中高頻特別棒,但是低頻特別爛,爛的根本沒有辦法聽,我們不會因為它的高頻好而選擇它,我們會因為它的低頻爛而不選擇它。

所以大多數發燒友在追求更好的聲音時,更傾向於買落地音箱而不是書架音箱。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10,音響不好聽,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

大家聽到的最多的合理的理由都是隻有以下三種

①音響器材不夠好

②聽音環境不夠好

③調試技巧不夠好

如果你覺得音響不好,你重新買,賣家很樂意,

如果你覺得聲學不好,你要做,設計方也很樂意,

如果你覺得調試不好,你要調,調試方卻不一定會樂意!

理由很簡單,①②都是實打實的東西,實打實的可以收錢,每一樣東西都有相應的價值,所以你得為價值買單③沒有實物提供,價值難以確定。如果是一個菜鳥調試,估計我們不需要,如果是一個大師調試,估計我們不一定願意給錢。所以到最後,音響不好聽,只有重新買或者打造“好”的聲學環境,極少會有賣音響的商家會竭盡全力幫我們的音響調試到最佳的效果。而且也極少有第三方的人去做調試,因為極少用戶願意支付費用。

一套價值5萬的音響(下稱為A),一套價值8萬的音響(下稱為B),A和B都經過非常專業的調試,但是最後我們大家聽完過後,一直認為A的聲音比B更真實更好聽。那麼A的調音師的價值是不是應該超過B的調音師至少3萬價值了呢?

如果我們想要好的聲音,就必須要有專業人士為我們調試。如果不想花費太多的金錢,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自己學。我們作為消費者,首先我們得學會如何分辯聲音是否真實,是否好聽,我們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購買正確的音響系統。即使已經買了音響,我們也可以再學,然後找出聲音不好聽的問題所在,我們才能改善它。

音響不好聽,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在我個人的一點點看法中,我更願意承認調試不好才是音響不好聽的罪魁禍首。

從音響“小白”到音響大師

最後,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夠將自己的系統發揮到最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