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炳南先生治療小兒哮喘經驗用藥9則

黎炳南先生治療小兒哮喘的用藥經驗,從下述藥物的運用中可略見一斑。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覆:中醫

1.麻 黃

本藥辛溫入肺,善於宣肺平喘,為定喘要藥,而臨床上常被畏忌而不敢多用。

其一是怕發汗,因哮喘發作時,患者往往喘而多汗,惟恐用之而汗出不已。

其實喘而多汗者,是肺氣閉塞,表衛空虛,津液不攝而外洩為汗。此時大膽使用麻黃,令肺氣宣通,衛陽恢復,則汗出自止。

對平素表虛多汗者,可配用白朮、五味子以固表止汗,收散並用,則喘可平,而其汗亦止。

其二是夏月畏用麻黃。

前人有“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之說,因而,在使用解表藥時,夏令多取香薷而舍麻黃,對於一般外感表證,這是可取的;但是,對於哮喘則不然,麻黃宣肺力宏,無藥可以取代。

因此,據“有是病而用是藥”之理,可照用無妨,用藥雖應考慮季節,但又不可拘於季節,總當以病證為主。

其三是氣喘者多有心悸,於是怕用麻黃會“加快心率”。

據藥理研究,麻黃有興奮心臟的作用,單獨用之或可使心率加快,但中醫用藥是從整體觀念出發,配方多從全面考慮。

“心率加快”者,是喘作時肺氣不宣、心血瘀阻所致,以麻黃配合化痰通絡之品,令其氣順血和,則其喘自平,心悸自息。

2.細 辛


本品性味辛溫,入肺、心、腎,功能發表散寒,溫肺化飲。對外感風寒所致之哮喘發作,配合麻黃常有卓效,但要注意用量適當。

古有“細辛不過錢”之說,實指用於散劑時之用量;若用於湯劑,可用6~8g,小兒2~4g(1歲以下用1g),中病即止。

3.桂 枝


桂枝性味辛、甘、溫,入肺。本品用於寒喘者,用量宜偏重。

哮喘者肺氣鬱閉,最忌寒凝,而桂枝溫通經脈,效用卓著,寒象明顯者,桂枝非重用而不能奏效,且今之桂枝,質量常非上乘之品,故量輕則不能為功。

幼兒可用6~10g,年長兒可用至15g,成人常需15~30g。多汗者,可配等量白芍同用,以制約其辛散之性。

4.毛冬青


本品味略苦,微寒,其功效一可清金瀉肺,二可祛瘀通脈,三可化痰止咳,一物而多用,對內蘊痰熱、氣血瘀阻者甚為適合。

其清肺之功不亞黃芩,而無苦寒之弊,小兒易於服用,為黎老最常用之藥物,因其能祛瘀通絡,即使熱象不明顯者,用亦無妨,此乃“去性取用”之意。

寒象明顯者,則易以當歸。

5.當 歸


本品味甘、辛、性溫,對虛寒發喘者用之尤宜。

《神農本草經·卷二·草(中品)》謂:當歸“主咳逆上氣”,此功效常為今人所忽視,近年中藥書對此已多略而不載。

實際上,久病者多兼氣血虛弱,脈絡瘀阻,黎老常喜用本品以補血扶正,活血祛瘀,令“血和則氣順”,而達止喘咳之目的,用之得宜,每獲捷效;偏熱者,自不宜用。

6.鵝管石


本品性味甘而微溫,功能溫肺化痰,溫腎納氣,對寒喘頑痰者尤宜;久病腎虛,發作時用之尚能助納氣定喘,配合五味子可加強其功效。

用量為12~20g。

7.熟 地


熟地性味甘而微溫,本品滋養肺腎而為緩解期所常用。

對於發作期,則常因其性滋膩而為醫者所嫌忌,若從配伍上著眼,則發作期不但可用,且有其獨特之功效。

一是痰溼內盛而肺腎陰虛者,用香燥化痰除溼之藥配用本品,則香燥化痰而不耗陰,滋養肺腎而又不滋膩助痰,此即“潤燥互用”之謂。

二是腎陽虛而需用附子、肉桂者,可以熟地制其辛燥、助其化源,令其溫而不燥。

8.黃 芪


黃芪性味甘而微溫,善補脾肺之氣,但其藥性升提,對於氣逆而喘者,一般不宜濫用。

但是,一藥之性不能代表一方之性,若配用降氣定喘之品,升降並用,對某些肺脾虛甚,而見面色蒼白、氣短聲怯、動輒多汗、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弱無力者,酌情試用之,往往能加速患者向愈。

此外,人蔘、黨蔘等亦有類似情況,氣虛者可酌情用之。

9.五指毛桃根


本品又名土北芪、南芪,廣東習以“五爪龍”為處方名,為桑科植物粗葉榕的根。

而五爪金龍(葡萄科植物狹葉崖爬藤)、五龍根(桑科植物掌葉榕)、五葉藤(旋花科植物五爪金龍的根),亦名“五爪龍”,其性味功效各異,不可混用。

此藥性微溫,味甘而氣香,功能補脾益氣化溼,兼能平喘化痰止咳。其補氣功同黃芪,產於南方,故又名南芪。

雖補氣功效不及黃芪,但無黃芪升提之性,對虛人哮喘須降氣平喘而不宜用黃芪者,尤為適合。

且其兼能平喘化痰除溼,故黃芪、黨蔘、白朮皆有不及之處。

其性味平和、氣香,易為小兒接受,此為其又一優點。

故黎老不但以之入藥,還推薦作飲食療法之用,以適量五指毛桃根加雞肉或豬肉、排骨等煮湯飲服,味道鮮美,益氣化痰,補而不溫不燥,誠為藥、食兼宜之佳品。

小兒用量為15~20g,年長兒可用至30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