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VS劉邦,談成敗,論歸因!

項羽 劉邦 楚漢戰爭 張良 曉夢龍 2017-05-25

項羽VS劉邦,談成敗,論歸因!

項羽VS劉邦

楚漢相爭,是每個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劉邦和項羽的經歷充滿了傳奇和爭議,後世的歷朝歷代都留下了很多歌詠兩人的詩詞文章,對於兩人的成敗得失,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直到今天這兩人還各有各的龐大粉絲團!拋卻成敗,做人如斯,夫復何求!

可是讀史,卻繞不開成敗!成敗已成定局,歸因就變得有趣和有意義了,畢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們從項羽和劉邦各自對自己的評價,來探討他們的歸因模式!

一、劉邦對自己的評價

項羽VS劉邦,談成敗,論歸因!

漢初三傑

劉邦開國後,對於自己為何能取天下有這樣一番經典言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對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手下的三傑,能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和作用!

二、項羽對自己的評價

項羽VS劉邦,談成敗,論歸因!

霸王自刎

項羽陷入絕境留下遺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面對失敗,項羽還是充滿了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所以失敗,是時也命也,是天意!

一般說來,人在成功時,都習慣做內歸因,把成功的要素都歸結為主觀原因;失敗時,習慣做外歸因,把失敗的要素歸結為客觀原因。這樣就容易造成下面這種情況:成功了,自以為是,得意洋洋,失敗了推卸責任,避重就輕。看劉邦和項羽的歸因。劉邦能做到成功時把功勞歸到手下三傑,實屬不易;而項羽則把失敗的責任歸結到天意的客觀方面,沒有思考自己哪裡做錯。這也許就是兩人最終成敗的一大因素吧!

而歸因習慣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

劉邦出身卑賤,本來就一無所有,得來的都是賺到的,他的格言是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所以他才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個過程中,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和不足之處,所以養成了他看待失敗的客觀心態。回顧往事的時候,他會意識到自己的所得已經超出了應得,為此感到慶幸之餘,願意把功勞分給別人,這就是劉邦雖然成功卻能做到外歸因的原因。

而項羽是貴族之後,有天賦異稟,從來自視甚高。尤其鉅鹿之戰,他的神勇震懾了天下諸侯。他以一己之力造就了時勢,給反秦成功做了最大的貢獻!從此他更瞧不起天下諸侯了,他眼裡沒有一個值得尊重的朋友和對手了。他的思維模式就是,我牛逼,你們理所當然就得聽我的,不聽我的,我就打你到服氣為止,實在不服就把你打死。當他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征服者時,他會覺得自己配得上所取得的任何一個成就,當他把所有成就都內歸因時,他就會失去外界的支持了。項羽是悲劇的,成也英雄敗也英雄!他是英雄,他造就了時勢,可他為英雄之名所累,為時勢所敗!即使失敗,他還是歸罪於天,不讓自己有失英雄之名!

感嘆良多,無法一一下筆!小編作為事後諸葛亮,總結一句話聊為共勉,我們在面對成敗時,不妨鍛鍊自己在頭腦中長存內外歸因兩種模式,這樣更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大家對今天的議題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期待在評論區看到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