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湘潭 湘江 湖南 交通 長沙 韶山 經濟 湘潭在線 2019-08-25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1961年竣工通車的湘潭大橋是省內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1961年竣工通車的湘潭大橋是省內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2017年7月,湘潭一大橋匝道建成,市民通行更加方便。(記者羅韜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1961年竣工通車的湘潭大橋是省內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2017年7月,湘潭一大橋匝道建成,市民通行更加方便。(記者羅韜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更美觀大氣。 (記者 方陽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1961年竣工通車的湘潭大橋是省內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2017年7月,湘潭一大橋匝道建成,市民通行更加方便。(記者羅韜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更美觀大氣。 (記者 方陽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更美觀大氣。 (本報記者 方陽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建設中的湘江大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1961年竣工通車的湘潭大橋是省內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方陽 翻拍)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2017年7月,湘潭一大橋匝道建成,市民通行更加方便。(記者羅韜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更美觀大氣。 (記者 方陽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現在的湘潭一大橋更美觀大氣。 (本報記者 方陽 攝)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寫有“湘潭大橋”四個大字的紀念碗。(記者 陳旭東 攝)

(注:湘潭大橋1961年建成後改名為“湘潭大橋”。1993年湘潭二大橋建成後,湘潭大橋改名為“湘潭一大橋”)。

“修建一大橋,我擔土又打硪”

——一九六零年湘潭一大橋建設親歷記

作者 谷靜

每當我經過湘潭一大橋時,眼見絡繹不絕的汽車、摩托車和電動車飛馳橋上,以及人們邁著矯健的步履從橋上走過,我的心中常常湧起一股難以言說的喜悅和自豪感,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比的感慨!

那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建成這座橋的啊!當時,整個國家進入“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物資匱乏,吃穿用奇缺,技術條件與今日比用“天淵之別”也不為過。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湘潭人民把湘潭第一座湘江公路大橋,也是湖南第一座湘江公路大橋建成了,創造了公路大橋建築史上的奇蹟!

而我有幸成為大橋建設的參與者,在大橋建設中流過汗、熬過夜,至今難以忘懷,引以為榮。

何以建橋?

時間倒回到1959年。這年8月,我剛參加工作,任教於湘江東岸的下攝司一完小(現為嶽塘區一完小)。那時從河東到河西全憑輪渡過河。河東輪渡碼頭設在現在的東坪鎮,河西輪渡碼頭設在十八總的大碼頭。為了坐輪渡過河,常常要排隊等候,往往一等就是半個小時。過一次河,加上等、渡的時間,經常要近一小時。遇上颳大風、下大雨的日子,渡輪停渡,那就只能等天氣好的時候再過河辦事。

當時,汽車過河有專用輪渡,是沒有遮棚的大木船,操作工人全是露天作業。汽車輪渡每次載二至三臺大型車,五六臺小車。每當汽車輪渡靠岸,工人們先為汽車鋪上又大又長的木板,汽車才沿著木板開上岸。等候的汽車常常排成一公里多長,成為一大景觀。汽車等渡時間要兩到三個小時,人們心煩但只能等著。湘潭是毛主席家鄉,從長沙去韶山參觀的客人,因坐車過河靠擺渡,同樣要等兩到三小時,比長沙到韶山汽車跑的時間還長。

為了解決湘潭過河的困頓,徹底解決輪渡過河造成交通的擁堵,促進湘潭的社會發展,湘潭人民亟盼有自已的湘江大橋!

1959年,湘潭人民終於迎來了建設湘江大橋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這年9月,省政府批准建橋的文件下達了;10月,大橋興建委員會成立。湘潭電機廠等七大廠礦成為興建委員會成員。他們是建橋的主力。接下來,考察橋址,整體設計開始……因為這是湖南省湘江上的第一座公路大橋,全省乃至全國的相關技術人員也參加進來……

1959年11月,湘潭大橋破土動工了!數以千計的施工者進入工地現場,一日三班倒,日夜鏖戰。根據“自力更生、土洋結合、以土為主、力爭外援”的建設方針,大橋建設者們發揮創造性,一進工地就創造了許多“土洋結合”的工具,不僅保證了工程質量,而且建橋進度也大大加快!

參與建橋

就在主橋橋體日復一日“長高”的時候,連接主橋的兩岸引橋的建設也開始了。1960年初冬,我們學校投入到引橋的義務建設。

我們學校原來就是湘潭市電機廠子弟學校,後來劃歸市教育局管。學校有近六十名老師,其中大部分是女教師,幾乎都是電機廠職工家屬。大橋引橋開始動工的消息傳到了學校,大家得知建引橋需要許多普工——挖土的和擔土的,興奮不已,向上級提出上工地的要求。我當時十八歲,身體還不錯,是最早報名參加的幾個男老師之一,便很快得到批准。

到了學校老師赴大橋參加勞動的日子。一大早,這個“大橋義務勞動班”就在副校長鬍凱群面前集合了。胡副校長一看,本來連他只去七個人,現在卻到了十七人!整整多了十個人。連臨時代課的楊老師也從郊區家中把土車子打來了。

快速步行四十分鐘後,小分隊來到引橋工地。只見數千人的工地,擔土的擔土、挖土的挖土,還有不少打硪組在喊著號子打硪。

現在的年輕人絕大部分不知“硪”是什麼東西。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就是“人工壓路(土)機”。那個年代沒有推土機、壓路機,當修路築堤時,為了壓緊填上的鬆土,人們就把較大的、有相當重量的方形或圓形石塊的周圍綑上木棒或牽上粗繩,讓人可以把石塊向上舉起、壓下,以打緊鬆土,緊固路面。這用來壓土的石頭就叫“硪”,也叫“夯”。

胡凱群副校長(這時應該叫胡凱群隊長)很快找著工地負責工程的人員要任務。那人把我們十幾個人帶到勞動地段,指定了工程範圍。我們負責百多米地段的填土幷包幹夯實。胡隊長接“令”後,立即分了工,我們十七個人,六個男老師和兩個身體很棒的女老師負責打兩個硪,其餘的承擔挖土和運土工作。

當時我被安排為機動人員,以擔土為主。這擔土勞動量也不輕,一擔土兩箢箕,常在八十斤左右。好在我十三歲時為補貼家用,在煤礦挑過一個時期的煤,練出了不小的擔勁。擔了兩天,有個女老師打硪累了,一時難以堅持,我又成了打硪隊員。我和三個同事由一個同事喊口令,“三起”“一、二、三、四!”硪被四人有節奏地高高舉起又有節奏地重重放下,腳下的鬆土被撞成一個個“坑”。這些“坑”就是被壓緊的引橋土。開始舉硪還不怎麼樣,連續幾個小時幹下去,雙臂就有些痠痛了。一天下來雙臂像變呆了一樣,舉臂提物都感困難。可也怪,睡一晚後,又可以舉硪了。不過開始幾下,還是得咬咬牙。

當時已是初冬,北風颯颯,冷雨飄飄。大家穿著絨衣毛衣上工地,可幹了一會兒,大家都汗水涔涔,把毛衣絨衣脫了,穿一襯衣或再加一件外衣。到後來,許多人只穿一件背心在幹活了。

編唱硪歌

打硪的勞動量大,兩組人要同時舉起各近兩百斤的硪石把泥土夯緊,因此,指揮者的號令是關鍵。上面講的數字口令,號令出硪舉起,再號令出硪壓下。這純粹的數字號令枯燥乏味,因此領硪人就用唱硪歌來代替數字號令。這樣既發了號令,又娛樂了大家。而我們小分隊的李志美老師別看他是教體育的,而他臨時編唱起硪歌來,還蠻有天分呢。我記得他開始帶領打硪組這樣唱道:

硪石硪石高高舉,

湘潭大橋建起來;

從此湘江變通途,

湘潭人民笑顏開!笑顏開!

哦荷!打硪!

哦嗬!打硪!

教書先生來打硪,

工地煉人樂呵呵!

修建大橋出紅汗,

子孫後代要誇我!要誇我!

聽著這充滿湘潭花鼓調韻味的工地硪歌,大家勁頭更足,工程進度更快了。由於是教師唱硪歌,音韻好又整齊,也引起兄弟勞動連隊的注意,他們也開始編唱起硪歌來。一時間,工地上硪歌四起!

一次我正參與一個組打硪。四個人把硪高高舉起,隨著李志美老師的硪歌夯著土。突然有人一聲大吼:“停下!"原來是胡隊長來了,他板著臉說:"這截土有空檔,冇(沒)過硪!重打!”我們一看還真有三四處讓硪“跳過”了。於是又回到鬆土處重新舉硪開打。全組人員齊心舉硪,“嘿嗬!嘿嗬!嘿嗬!”很快把“漏掉”的鬆土夯得緊緊的。見我們把鬆土重新夯緊了,胡隊長這才點了點頭,甚至臉上還現出了笑容。這時李志美老師又領唱道:

凱群隊長好威風,

嘴含菸斗把人“凶”。

質量不行要重來,

搞得我們戰兢兢!戰兢兢!

要說重打就重打,

一完小老師幹勁衝!

夯夯把土緊緊築,

凱群隊長臉上現笑容哪,現笑容!

……

當時這一唱,把胡隊長唱進硪歌,他有點不好意思,但隨後也張開嘴巴笑了。大家也哈哈大笑起來。

進入仲冬,天氣一日比一日寒冷。我們的義務勞動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就是晚上加班時,常常北風緊吹,冷雨飄飄,寒氣襲人。我們就在休息的時刻燃起了篝火。這些燃燒的樹枝是大家先一天在樹林裡撿的,每人上崗時順帶一捆,合起來就有一大堆了。篝火燃起來了,越燒越旺,我們全身都被旺火灼熱了。人人臉上紅閃閃的。這時就有人帶頭唱歌了。一人唱眾人和:

我們走在大路上,

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毛主席領導我們

披荊斬棘走向前方!

向前進!向前進!

革命氣勢不可阻擋!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這是當時很流行的革命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由著名音樂家李劼夫作的曲,很鼓舞人心。就是在篝火和這樣鼓勁的歌聲中,我們戰勝寒冷,使夜晚加班的工程進度沒有減緩、質量仍然得到保證!大家就在這緊張又愉快的勞動中為大橋建設灑汗出力!

克服困難

引橋一天天在升高,大家心裡樂哈哈。但那時也有讓人難受的地方,那就是肚子經常“空空”。因為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缺,開始每人每天八兩米,後減到每人每天七兩米,食油一個月才二兩,蔬菜也計劃供應,每天沒有幾兩,肉幾乎絕跡。就是在這種飢餓之中,我們還是堅持上工地。大家心裡想的是儘快建好大橋!大家雖然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動力,但肚子餓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尤其是加晚班的時候,肚子的“抗議”真是“強烈”。

對這個“民情”,政府也瞭如指掌。於是,在糧食那麼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對加晚班的人員,也儘量安排糧食補充,那就是每到晚上十點鐘過後,有工作人員把熱氣騰騰的有湯圓大的米砣子送到加班者手中,每人十個。每當大家一蹲下,手端裝著米砣子的飯碗,卻開始互相讓吃。尤其是女老師總把米砣子朝男老師碗裡趕,嘴裡總說“男老師打硪費力應該多吃”!大家互相讓著,常常有男老師端碗跑開,躲著才吃完米砣子。

我們小分隊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勞動著,加班著,努力完成每天的任務。

從十月初開始,我們的小分隊每個週六、週日上工地,一個月上八天,一連兩個月全員上崗,按時按質量完成了工程指揮部每次下達的任務,為大橋建設盡了份綿薄之力!

全市四十幾萬人次的義務勞動,終於在幾個月內把高大的引橋基礎土方築好了,又經過全體建橋工程人員持續的努力,我們久盼的湘潭大橋終於威風凜凜地矗立在湘江之上了!

建成通車

1961年10月1日,全湘潭人民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日子。在新中國成立12週年的這天, 歷時一年零十一個月, 湘潭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總長1515米,橋面寬21米,車行道16米, 兩側人行道各2.5米,車行道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車行道可以並行5輛載重汽車和通行80噸的斯大林級重型坦克。整座大橋投資1400餘萬元。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經濟支出上看,湘潭大橋的建設都創造了奇蹟!

通車典禮開始了!大橋上紅旗飄飄,鼓樂齊鳴,鞭炮震天,歡呼聲響徹雲霄!

鮮豔的紅綢帶被咔嚓剪開,五輛嶄新的解放牌載重汽車徐徐從河西橋這邊向河東開去,喇叭齊鳴,人們的歡呼聲達到了沸點。

此時的我站在河東歡呼的人群中,同參加典禮的人們一齊歡呼!我和大家拼命鼓掌。我看到,許多人眼角滲出了淚水。我的眼裡也滿含淚花,是激動,也是感慨!大橋一通車,原來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擺渡過河的汽車,現在只需幾分鐘就可以飛駛而過!那時每天過渡的汽車只區區不到兩百輛。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湘潭的汽車越來越多。僅僅在改革開放前,每天過一大橋的汽車就達上萬輛次!為建橋前的數百倍!眼觀大橋通車典禮盛況,我心中一個深深的感受就是:我們中國人要辦成一件事,就是遇到天大的困難,只要團結一心,只要堅忍不拔,只要努力奮鬥,就會成功!

思昔視今。我們這種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在後來的歲月裡一直髮揚著。就說湘潭的大橋建設吧,今日已新建有二、三、四座,而且一座比一座建設得現代、漂亮!湘潭和全國一樣在新中國建立七十年來,各方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鉅變,在未來的歲月裡將一往無前地延續著、延續著!中國的明天,湘潭的明天,將更加燦爛、美好!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