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提起了鬆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有兒,所生個女兒嬋娟吶……”隨著《探清水河》熟悉的旋律響起,觀眾席上已被綠色的熒光棒包圍,臺上演員深情唱,臺下觀眾跟著和。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類似這樣演員與觀眾的良性互動已經不知在德雲社劇場裡出現了多少次。但近兩年來,劇場內的主要觀眾群體已被80、90後女孩佔據,她們雖長在新時代,深受網絡薰陶,但音樂播放器裡放的是相聲,嘴裡吟唱著的是太平歌詞,混跡於德雲社劇場,對“刨活”等行話是如數家珍。

她們把相聲演員當作自己的愛豆,“DYS48”在她們的宣傳下成了響噹噹的名號,什麼燈牌應援、機場接拍、微博超話更是不在話下。在這樣一群擁躉的庇護下,相聲演員一掃往日舉止老派的形象,成為了可同娛樂圈流量小生比肩的偶像。

這樣一個十八般武藝樣樣全的群體擁有著響亮的名字——德雲女孩。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這些女孩們大多從飯圈而來,並將圈中的文化帶進曲藝界,完成了一次幾乎沒有違和的移植,最終形成了今日“德雲女孩”現象。

那麼,飯圈文化如何實現了與傳統曲藝的融合?粉絲狂熱追棒某些相聲演員,是否會造成關注度的偏離,這對於相聲而言是福還是禍呢?

01

最近一年,許多人的直觀感受就是德雲社越來越火了。儘管其在北京有好幾個劇場,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安排,但仍舊是一票難求。《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等喜劇競演類節目讓德雲社年輕演員露面機會甚多,也讓觀眾在追捧郭德綱、岳雲鵬等“老人”的同時又有了新的選擇。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某票務平臺顯示,德雲社演出的門票已經售罄

在這些年輕演員當中,能夠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非張雲雷、楊九郎、郭麒麟等人莫屬。目前,微博“@小辮兒張雲雷”的粉絲數量有521萬,在新生代相聲演員中居於前列。根據“百度數說”張雲雷的粉絲畫像顯示,在其龐大的紅粉數量中女性粉絲佔到了93%。同時張雲雷粉絲的年齡段主要集中於18—34歲,這個區間的人數佔到了二爺粉絲總數的近九成。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張雲雷粉絲畫像(數據來源:百度數說)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張雲雷粉絲年齡構成(數據來源:艾漫指數)

“女性+年輕人”成了張雲雷粉絲群體的明顯特徵。這種情況放在娛樂圈中是司空見慣,但置於曲藝界還真是趣事一樁。

這些觀眾之前大多是飯圈女孩,她們對圈內的文化了然於心,有著一套外人難以理解的話語體系;她們對愛豆的守護無微不至,小到超話簽到,大到機場接機,都有著嚴密規範的運作機制。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在成熟的飯圈文化的影響下,有著20多年曆史的德雲社至今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昔日男粉遍地的相聲劇場,現在已成為迷妹的天堂,一方小小的劇場卻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性觀眾成為了“稀有物種”。

飯圈對於相聲的巨大影響力,可能連相聲演員自己都始料未及。張雲雷的爆紅就讓郭德綱大吃一驚,因此對張雲雷大加關照,這樣一種徒弟走紅倒逼師傅力捧的現象也真是不多見。如若飯圈文化早日影響德雲社,恐怕老郭當年捧小嶽嶽也就不會那麼費勁了。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面對德雲女孩的追捧,張雲雷說:“我沒有走偶像路線,都是她們給我定的。”話語中體現了他“被偶像化”的現實。實際上,類似的操作也早已在網絡平臺上屢見不鮮,無論是去年的“為山爭哥哥打call”,還是“叔圈101”,其直接來源都是大熱的選秀節目《創造101》。這也明顯地體現出飯圈女孩在網絡平臺上超高的活躍度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由“為山爭哥哥打call”帶起來的“叔圈101”排行

因此,知著君認為,飯圈的邏輯永遠是:無論你在哪個圈,只要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我飯圈要捧的人。

在這樣一種行動綱領的指引下,我們可以看到,體壇的張繼科、電競圈的劉世宇等紛紛打破次元壁,被飯圈女孩盡數收羅,頗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豪邁之氣。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張繼科

那麼,這些各界的名人或明星何以成為飯圈女孩的“心頭好”呢?

02

對張雲雷的追捧,大多數的德雲女孩都認為自己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由此看來,顏值高能夠給粉絲帶來良好的第一印象,對於任何領域的名人或明星來說都適用。像體育界的張繼科、孫楊的走紅都與此原因有關。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顏值很能打”的張雲雷

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偶像自身較高的業務水平。曾拿下世界冠軍的張繼科、孫楊的競技能力自不必說,張雲雷則憑藉著自己的出色的唱功贏得了眾多粉絲支持,在“德雲社男子天團”中佔據重要一席。除了家喻戶曉的《探清水河》、《乾坤帶》之外,他在現場唱的每一首歌幾乎都能引來觀眾的高聲齊唱,我們也可以通過下面的視頻來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

▲張雲雷與現場觀眾齊唱《探清水河》

視頻中的這一幕並非明星演唱會,而是真實地出現在相聲劇場裡。但無論場所如何,德雲女孩與張雲雷的互動都具有典型的飯圈特徵。

這樣一種追星模式,實際上深受飯圈邏輯影響,而這種邏輯幾乎是潛移默化地形成並最終在她們的腦中形成固定思維。因此,不管飯圈女孩身處哪個文化圈層,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偶像,她們總能用一套熟練的操作技巧,輕鬆完成各種追星大業。

德雲女孩將飯圈文化帶入相聲界,亦是這種慣性思維的體現。當都市年輕女性試圖通過相聲獲取快樂源泉時,飯圈思維的引入將會使她們得到的愉悅感與滿足感倍增,並在某些方面獲得普通觀眾很難體會到的獨一份快樂。知著君認為,炮製張雲雷和楊九郎“九辮CP”必會是這份快樂中的重要一環。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所謂的“德雲社男子天團”的走紅實際上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被偶像化”的年輕相聲演員們在接受著突如其來的高關注度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煩惱和憂慮。“跑馬圈地”般“欽定”偶像的現象背後也隱藏著社會“泛偶像化”的不良傾向。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德雲社男子天團

在新媒體環境下,“泛偶像化”層出不窮,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下,粉絲對選擇偶像的標準日益模糊,身處互聯網中的粉絲更因沉醉於追星的幻想而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

對於榜樣和偶像的崇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精神支柱的重要構成,但眼下“泛偶像化”現象的存在,則體現出各類崇拜已經超出了限度而朝著氾濫的方向發展。

部分瘋狂的德雲女孩為給自己的愛豆買名牌包包揮金如土,為獲得與愛豆的直接交流在劇場裡瘋狂刨活與接茬,擾亂正常的演出秩序。以上的現象都體現出部分德雲女孩的失序與過火。

而粉絲種種瘋狂行為,有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愛豆的造成不良影響。跳高冠軍張國偉一跳成名,綜藝感較強的他在參與多檔節目後吸引了不少粉絲。日益增多的商業邀約與粉絲熱捧,讓他不惜鋌而走險,編造理由私自外出參加商業活動,最終落得被處以開除留隊察看處分的後果。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跳高冠軍張國偉

張國偉的悲劇讓我們看到了成名後的多種可能。成名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亦可覆舟,這也給沉迷於偶像光環中的愛豆和瘋狂追星的粉絲以警醒。

03

德雲女孩的一湧而上給德雲社帶來了無比繁盛的景象,相聲這門古老的演出形式也似乎在今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但知著君認為,這樣一種表面的繁榮,背後卻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一些粉絲只是因為對某一位或幾位的演員喜愛進而加入到這個群體。在這種前提下,她們的熱愛到底是對相聲本身,還是對舞臺上的演員就需要另當別論了。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九辮CP”時尚大片

在當今的“快消時代”,被粉絲追崇的偶像很多都不再擁有榜樣力量與示範效應,他們常常淪為粉絲的“消費品”,當使用價值消耗殆盡之時就會選擇新的偶像取而代之。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鐵打的粉絲、流水的偶像就成為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我們在上文談過,德雲女孩很多都是由其他飯圈轉來,其成為德雲社擁躉的動機本身就具備“快消時代”的特徵,當她們其中的一些人對相聲或者某位演員失去興趣時,脫離德雲女孩的身份也將是她們必然的選擇。

在寫作這篇文章之前,知著君也與一些德雲女孩進行了交流,她們對於這個日益壯大的圈子還是抱有樂觀態度。儘管不少飯圈文化已經深入相聲界骨髓,但諸如粉絲撕X、脫飯回踩這樣的惡習卻很難在德雲女孩中出現,像隨意刨活、胡亂接茬也僅僅是個別現象。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德雲社相聲演員楊九郎在微博中對粉絲表示感謝

粉絲來去匆匆的行為雖讓人感到“無情”,但我們仍不能忽略德雲女孩們的一腔熱情對於相聲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些粉絲通過相聲進而去了解京劇、太平歌詞、京韻大鼓等更多曲藝形式,還有一些粉絲讓自己的孩子學唱《探清水河》、《白蛇傳》等經典曲藝名段並將視頻發到網上,通過“走心”觀眾們的實際行動,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得以傳承。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只是我們不禁要問,成為偶像的張雲雷與之前並不火熱的《探清水河》,到底是前者成就了後者,還是後者成就了前者呢?

知著君還是希望,觀眾們能夠趨於理性,迴歸相聲藝術本身,就像郭德綱在節目中所說:“希望大夥兒不要過度的去捧他們(德雲社演員),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狀態,讓他們好好地說相聲。”

德雲女孩崛起!當傳統曲藝撞上飯圈文化,相聲是否變了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