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郭超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親不夠的故鄉土,戀不夠的家鄉水”“八百里秦川,千萬裡江山;鄉情唱不盡,故事說不完”……總有一句歌詞,能激起你的鄉土情懷;總有一個旋律,能蕩起你心底的鄉愁。

最近,寧波在音樂界搞了件大事。“中國新鄉村音樂總部基地”“中國新鄉村音樂發展中心”“中國新鄉村音樂演藝交流基地”“中國新鄉村音樂創作體驗營地”……一塊塊以“新鄉村音樂”為主題詞的嶄新牌子,在寧波被鄭重掛起。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音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鄉愁。之所以提出“新鄉村”這個概念,就是為了區別於外國的“鄉村音樂”和我們以往的“鄉村音樂”。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說,中國許多音樂的源頭,都來自鄉村,比如《採茶舞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本質上都是鄉村音樂。此次寧波打造的“中國新鄉村音樂”,核心理念是“新時代、新鄉村、新生活、新音樂”,首先著眼於浙江鄉村在新時代的發展特點。

日前,音樂界專家、音樂創作者和音樂製作公司代表齊聚中國文聯,共話“中國新鄉村音樂”。言談間,關於“新鄉村音樂”的共識逐漸達成,對“新鄉村音樂”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擘畫。

據介紹,中國新鄉村音樂基地建設以寧波為支點,輻射浙江全省,並將推廣到全國。首期將在浙江建立“1個總部基地,10個演藝交流基地,100個創作體驗營地”(簡稱“111工程”)。基地、營地將圍繞“鄉村民宿、鄉村音樂、文化旅遊”的總體思路,創新“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混合型運作模式,搭建鄉村音樂創作、演藝、傳播、交流平臺,發佈中國新鄉村原創音樂榜,舉辦中國新鄉村音樂年度盛典,開展中國新鄉村音樂巡演。

目前,中國新鄉村音樂發展計劃已經啟動。該計劃通過組織音樂人到農村體會四季不同生活場景來完成採風和創作。截至目前,共有40餘位音樂人蔘加了“春季營”,並取得了一系列創作成果。

“以前農民唱的可能是勞動號子、川江號子。各種號子就是承載鄉愁的載體。”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安平教授說,今天很難聽到號子了,但鄉愁依然需要音樂載體,這種載體要能表達當代人對故鄉和田園的感受。新鄉村音樂正是承載現代中國人鄉愁的載體。

“鄉愁是我們特有的一種情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李小兵說:“鄉村是很多中國人情感的歸宿。如果有幾首歌,一唱出來,就能讓人想到家和溫暖,那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新鄉村音樂。”

音樂評論家、《人民音樂》雜誌社主編金兆鈞也認為,新鄉村音樂一定是關於鄉愁的歌。所以,新鄉村音樂創作要“站在新的生活中”去寫這種感受。

《最炫民族風》出來之後,出了一百多首模仿之作。“這個民族風,那個民族風,但如果沒有時代特點,不可能留得下、傳得開。”金兆鈞說。

新鄉村音樂要發展起來,不能只是模仿,而要進行不斷創新。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樊國賓認為,新鄉村音樂進行創新,可在如何吸引人方面進行破題。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嘗試是,把很多世界知名藝術家調動起來,請他們來演奏中國經典民樂。比如,用阿卡貝拉演繹廣州民間音樂《步步高》,用牙買加流行雷鬼音樂來呈現《花好月圓》和《百鳥朝鳳》。這一組音樂2019年春節在抖音上收穫了4億的點擊量。

安平指出,發展新鄉村音樂,唱作人非常重要。所謂唱作人,就是既能創作又能表演的人。西方鄉村音樂最早的雛形就是歐洲的遊吟詩人,最典型的就是拿個吉他邊彈邊唱。西方鄉村音樂唱作人的成長大都是自發的。今天我們發展中國新鄉村音樂,要主動培養唱作人。寧波建立中國新鄉村音樂總部基地、中國新鄉村音樂發展中心、中國新鄉村音樂創作體驗營地的種種舉措,就是在為唱作人的成長營造環境。“在政府的支持下,如果經過大家的努力,能真正開創一箇中國新鄉村音樂的基地,對全國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安平說。

“一個音樂類型的風格需要出現大量作品、作曲家、演唱者之後才能逐漸形成。”上海東方廣播中心經典947總監沈舒強說,像20世紀八九十代的“西北風”,大家至今記憶猶新,就是因為有《黃土高坡》《信天游》等代表作品。因此,如果不能在出作品上取得突破,那“新鄉村音樂”永遠只能是停留在概念上。

“確實要抓一批作品。”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趙仲明說,各級音協可以組織創作,也可以通過評審機制對社會上的作品進行篩選,不管怎麼樣,必須要有一批好作品。趙仲明希望,在未來一說到中國新鄉村音樂,大家都能哼唱出一兩個中國新鄉村音樂歌手的代表作。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5日13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