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無錫的考題——“走進北門十條街,去掉東、西兩大街”是哪些?

瞭解進北門十條街的街名,從清末民初起一直是無錫老年人考考年輕人對無錫城內街道熟悉程度的話題。


老無錫的考題——“走進北門十條街,去掉東、西兩大街”是哪些?

舊時無錫縣城圖

咸豐十年(1860)一場戰火,原來的建築格局有了改變,但主要街道仍變化不大。城內不少小巷、小弄都與這十條街有關係,因此老無錫人都熟悉十條街的街名。民國初年走進北門,有十條街,即:

一、北門上塘街:具體方位是從北門城內打鐵橋開始經書院街、監弄口、盛巷橋、推官牌樓、寺巷口到大市橋為止。這一街段,到抗戰前為了方便郵遞,分別分段為打鐵橋街、盛巷橋街和大市橋街。抗戰後這一街段,拓寬成中山路。

二、北門下塘街:從北水關橋開始,經留龍橋、旗杆下、泰定橋、胡橋、迎迓亭,到大市橋西堍。

三、東門街:從崇安寺寺巷口起,經觀前街,過韓修橋、華德橋直達東門,到民國年間建成新生路後,從新生路口到東門這段便改名為熙春街。

四、南門上塘街:從大市橋西堍向南經青果巷、水達(獺)橋、虹橋到南城門。

五、南門下塘街:從大市橋東堍向南經風光橋、承賢橋、便民橋直達南水關橋。中山路沒有延伸前,無錫人習慣叫它“二下塘”。

六、西門街:從前無錫縣縣衙門所在地“老縣前”的一條東、西向的街,東面是“東大街”,西面是“西大街”,西大街北轉到西門的一條短小南、北間的小街叫“西橫街”,這三條街合稱為“西門街”。

七、三下塘街:從韓修橋向南經斜橋、冉涇橋到便民橋。這段街曾叫“南門前街”。上世紀30年代,從公園路口拆除南盛卷,過東門街觀前街一段,將整條三下塘街拓建成“新生路”。


老無錫的考題——“走進北門十條街,去掉東、西兩大街”是哪些?

新生路盛巷口(1941年)

八、城隍廟街:元代叫陰陽縣街。明代中期,原建在西大街的無錫縣城隍廟失火焚燬,廟雖燒掉,但城隍老爺卻從火場中搶抬出來。一時城隍老爺無處棲身,後由建立在“皂莢弄”的“鄭公祠”鄭儋、鄭元和父子及後裔,捐出東南面的土地,重建“無錫縣城隍廟”,爾後這條街便改名為“城隍廟街”。清末民初,城隍廟東面重建“藥皇廟”,西面建造“關帝廟”,於是集“藥皇”“關帝”“城隍”,街名便成為“三皇街”。這一說有些牽強附會。正確的應該是藥皇廟中有三尊高大塑像,分別是傳說中的“三皇”,即神農氏、伏羲氏和燧人氏,因此便叫三皇街。

九、學前街:自宋代建成“文廟”(孔廟)起,直到現在,一直叫“學前街”。

十、教場街,即現在的“南市橋巷”。

無錫作為商業城市,商家與外地業務往來書信頻繁,一百年前是依賴便人或航班(班船)代遞的。到了上世紀,郵政局建立,郵路開通,新的郵遞需要詳細的通信地址。上世紀20年代開始,無錫開始編立街道門牌。加上城市建設,新的道路開闢,舊的街巷消失。至抗戰前夕,老的十條街仍使用的只有學前街和西橫街、觀前街,原來的北門下塘街分割為旗杆下、胡橋街。為此,當時的無錫人很多已不能正確地說出進北門十條街的街名了。有一家報紙出了一個題目,考考無錫人,題為:“走進無錫北門十條街”,還加上一句“去掉東、西兩大街”。

這題目的正確答案應該是:打鐵橋街、盛巷橋街、大市橋街、胡橋街、連元街(舊稱聯元街)、三皇街、學前街、西橫街、觀前街和熙春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