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也有一座“海邊的曼徹斯特”

吳淞江 社會 嘉定報社 2017-04-11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

就象帶走每條河流

所有受過的傷所有流過的淚

我的愛請全部帶走

嘉定也有一座“海邊的曼徹斯特”

親人身後要與大海相伴,你是否會不捨?

歡迎參與我們的互動留言哦~

嘉定也有一座“海邊的曼徹斯特”

“以後,我只要在有大海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她。”三年前,胡女士遵從母親的遺願,將母親的骨灰撒入大海。“媽媽說,生前都沒怎麼出去旅遊,到大海里就可以旅遊了。”胡女士的母親去世前,就希望身後能與大海相伴,不給小輩增添麻煩。

母親的逝去,對於胡女士來說,是無法抹去的悲傷。那一年,胡女士瘦了十斤,身體也垮了。朋友為了照顧她的情緒,從來不談及任何有關母親的話題。即使是現在,只要一談到母親,胡女士依然會哽咽。

“面對難以想象的創傷,大多數人都難以保持鎮靜,只能笨拙地盼望著好轉,但讓悲傷離去,永遠要比它來時慢得多。”這是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向人們傳遞的悲痛。

在嘉定,有越來越多選擇海葬的逝者。每到清明,他們的親屬雖然不在墓園祭掃,但也許是在海邊,也許是在家中,或者就在心裡,思念同在。

嘉定也有一座“海邊的曼徹斯特”

“爸爸媽媽,我們來看你們了!”在上海濱海古園海上紀念苑,劉先生帶著妻子,來祭掃父母。“有別於很多家庭,我的父母並不忌諱談生死,他們早就約定好百年後海葬。”劉先生在得知父母的想法後,作為獨子的他開始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發現上海有專門受理海葬業務的組織,只要和他們取得聯繫即可。

劉先生告訴記者,每年,上海濱海古園都會舉行公祭,集體緬懷先人,他和妻子都會參加。“父母都覺得,海葬既保護了生態環境、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又能迴歸自然,這樣很好。”而公祭,對於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祭掃方式。

十幾年前,陳先生的父親選擇了海葬。如今,陳先生每年都會去吳淞江沿岸走一走,“我父親的骨灰就撒在這裡,總歸要來看一看。”之所以選擇海葬,是因為陳先生父親的家鄉就在海邊。

“我父親瞭解大海、信任大海,願意在去世後歸入大海。”作為子女,陳先生尊重了父親的意願,而每當思念來襲,海邊就是最好的撫慰之處。

記者瞭解到,為節約土地資源,促進殯葬改革和移風易俗,上海從1991年開始舉辦骨灰海葬活動,是全國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

來自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自1991年舉行首次海葬以來,每年約有2-3萬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我們每年都會舉行海葬宣傳活動,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嘉定區殯葬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