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

李立群,全方位演員。祖籍河南焦作孟縣,1952年5月2日出生。1981年金鐘獎最佳男演員。1988年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1989年柯尼卡廣告電視金鐘獎。1996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

李立群,全方位演員。祖籍河南焦作孟縣,1952年5月2日出生。1981年金鐘獎最佳男演員。1988年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1989年柯尼卡廣告電視金鐘獎。1996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試讀:練拳,是一輩子的事

天底下除了父母親人之外,對我影響最大,回憶最多、最深的人,正應了我們中國那句老話,“相識滿天下,知交無幾人”。

我的師父,我當然不能用“知交”來稱呼,但是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小時候喜歡運動,甚至喜歡追尋一些中國的傳統武術,尋尋覓覓的那幾年裡,其實也沒遇到過什麼正經專業的武術家,頂多只是遇上一些上一輩的“武術愛好者”。他們的心態,也大多是以“終身練武者”自居和自勉,其實內功、外功的基礎,還不能談得上是“大家”;但是,都能說,擅辯,且好批評,卻少有能夠真實地展現出具體的功力,而使人心服口服者。但他們的人生,倒也都能身體健康,怡然自得。

"

李立群,全方位演員。祖籍河南焦作孟縣,1952年5月2日出生。1981年金鐘獎最佳男演員。1988年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1989年柯尼卡廣告電視金鐘獎。1996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試讀:練拳,是一輩子的事

天底下除了父母親人之外,對我影響最大,回憶最多、最深的人,正應了我們中國那句老話,“相識滿天下,知交無幾人”。

我的師父,我當然不能用“知交”來稱呼,但是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小時候喜歡運動,甚至喜歡追尋一些中國的傳統武術,尋尋覓覓的那幾年裡,其實也沒遇到過什麼正經專業的武術家,頂多只是遇上一些上一輩的“武術愛好者”。他們的心態,也大多是以“終身練武者”自居和自勉,其實內功、外功的基礎,還不能談得上是“大家”;但是,都能說,擅辯,且好批評,卻少有能夠真實地展現出具體的功力,而使人心服口服者。但他們的人生,倒也都能身體健康,怡然自得。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十七歲,初中畢業後的第一年,在臺北車站旁的“立人補習班”度過,書讀得太差,升學之路高不成低不就,父母無奈,自己也少言。不知道自卑,也沒有恐懼感,倒是常常在二二八公園,當年的臺北新公園內,任意地徜徉。偶爾進博物館去乘乘涼,看看各種人的各種畫展,各種雕塑展,以及旁觀一些在公園的許多角落裡、林子內,練武健身的人。當年,以練武為健身的人數,在人口比例上,應該比今天要多多了。

新公園有來自各單位的公務員、商人、學生、軍人,在上班上課前,多如菜市場裡的人,在那兒各練各的,有模有樣,而且門派之多,不是今天看得到的了。其中之熱鬧,有汗流浹背蹲馬步的,有練拳練掌的,有練各種兵器的,太極、八卦、擒拿法、花槍、流星錘、七節鞭等等,幾乎是眼花繚亂。其中有的師父性情急躁,對學生聲色俱厲,有的收徒收多了,人多勢眾,便顯得囂張、狂放,甚至於也會與另一群對他們不認同者劍拔弩張起來,像一個小小的武林大會。每天清晨一波,下午又一波,可是似乎其中少見好手,或許有高手經過那裡時,也只是旁觀而未顯露什麼,也或許有好手曾經露過一些精彩,我沒看到。

有一天,很偶然地,認識了一位從香港來臺灣念臺大醫學院的香港人,三十餘歲,姓樑,他隨當時的功夫名家韓鏡堂老先生練過“八極拳”、“擒拿法”,我隨他練了生平第一趟拳,是天津的功夫家“霍元甲”所創出來的“迷蹤拳”。和電影上李小龍所練的那套兩回事,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只學了半套,至今還依稀記得,似乎尚可走完架子,還沒忘光。所有的練武者,所需要的“壓腿”、“撲腿”、“飛腳”、“出拳”、“出掌”的基本動作,就從“迷蹤拳”開始了,似乎也同時開始了我在武術世界裡迷失蹤跡的一種“尚武”的過程。

"

李立群,全方位演員。祖籍河南焦作孟縣,1952年5月2日出生。1981年金鐘獎最佳男演員。1988年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1989年柯尼卡廣告電視金鐘獎。1996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試讀:練拳,是一輩子的事

天底下除了父母親人之外,對我影響最大,回憶最多、最深的人,正應了我們中國那句老話,“相識滿天下,知交無幾人”。

我的師父,我當然不能用“知交”來稱呼,但是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小時候喜歡運動,甚至喜歡追尋一些中國的傳統武術,尋尋覓覓的那幾年裡,其實也沒遇到過什麼正經專業的武術家,頂多只是遇上一些上一輩的“武術愛好者”。他們的心態,也大多是以“終身練武者”自居和自勉,其實內功、外功的基礎,還不能談得上是“大家”;但是,都能說,擅辯,且好批評,卻少有能夠真實地展現出具體的功力,而使人心服口服者。但他們的人生,倒也都能身體健康,怡然自得。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十七歲,初中畢業後的第一年,在臺北車站旁的“立人補習班”度過,書讀得太差,升學之路高不成低不就,父母無奈,自己也少言。不知道自卑,也沒有恐懼感,倒是常常在二二八公園,當年的臺北新公園內,任意地徜徉。偶爾進博物館去乘乘涼,看看各種人的各種畫展,各種雕塑展,以及旁觀一些在公園的許多角落裡、林子內,練武健身的人。當年,以練武為健身的人數,在人口比例上,應該比今天要多多了。

新公園有來自各單位的公務員、商人、學生、軍人,在上班上課前,多如菜市場裡的人,在那兒各練各的,有模有樣,而且門派之多,不是今天看得到的了。其中之熱鬧,有汗流浹背蹲馬步的,有練拳練掌的,有練各種兵器的,太極、八卦、擒拿法、花槍、流星錘、七節鞭等等,幾乎是眼花繚亂。其中有的師父性情急躁,對學生聲色俱厲,有的收徒收多了,人多勢眾,便顯得囂張、狂放,甚至於也會與另一群對他們不認同者劍拔弩張起來,像一個小小的武林大會。每天清晨一波,下午又一波,可是似乎其中少見好手,或許有高手經過那裡時,也只是旁觀而未顯露什麼,也或許有好手曾經露過一些精彩,我沒看到。

有一天,很偶然地,認識了一位從香港來臺灣念臺大醫學院的香港人,三十餘歲,姓樑,他隨當時的功夫名家韓鏡堂老先生練過“八極拳”、“擒拿法”,我隨他練了生平第一趟拳,是天津的功夫家“霍元甲”所創出來的“迷蹤拳”。和電影上李小龍所練的那套兩回事,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只學了半套,至今還依稀記得,似乎尚可走完架子,還沒忘光。所有的練武者,所需要的“壓腿”、“撲腿”、“飛腳”、“出拳”、“出掌”的基本動作,就從“迷蹤拳”開始了,似乎也同時開始了我在武術世界裡迷失蹤跡的一種“尚武”的過程。

“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


聽得多,看得多,知道得多了以後,就是練得不多,但也開始偶爾能夠與人辯論辯論,胡亂地用嘴巴來切磋切磋,在彼此偶有所得的神彩中,以為,這就算是接近武術了;就好像後來又認識許多,從事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的朋友,喜歡聽,喜歡聊,喜歡知道,就是不真能多知道,就像一個靜思過的靈感,如何能透過訓練,透過技術,具體地把它執行出來一樣。但是無論如何,你不可以說這種人,他是終其一生、只能算是個藝術創作的“愛好者”!那就得罪人大了,也暗示了我們自己忽略了人的可能性,你也許只能說:在這個“感謝過去”、“珍惜現有”、“盼望未來”的美好因緣裡,這些人,就像是林中的巨木或者小草一般,有著同樣的生命的莊嚴,不分高矮地,迎向蒼天,與什麼永恆,搞上一點什麼關係的見證等等,除此之外,不能亂說。相信我,在這一點上我吃的虧可大了。你不覺得嗎?這年頭半調子太多了,我大概就是個經典,闖江湖,跑碼頭,靠那點表演的經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且戰且走了三十餘年;還好,娶的老婆,生的孩子,都比我強。這太重要了,否則我不是冒失一生,連老實做人,都找不著方向了。不吹這個,回到師父。

前面說過,在初識師父的頭兩年裡,僅只是沒大沒小地聊天,也不知道他什麼過去,又覺得他好像也懂一些武功,一口濃濃的寧波口音,幸好我從小就對大江南北的方言都聽過一些,否則站在那兒,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我是渴望能練點什麼武術,師父卻不是誰都想教。這種狀況,被當時寺裡的一位中年出家僧“明真”法師,看在眼裡,他喜歡我,就跟師父多說了一些好話,誠懇又隨意地推薦過幾次,師父平常就尊敬出家人,便隨緣般地首肯了。接下來就是拜師,要叩頭的。拜師那天,我叩頭的時候,師父是站在我的右前方,很自然,很自然地,順著叩頭的動作,把手一帶,把我叩下去的頭,如果有什麼磁場的話,那點兒小磁場,就被他那麼一帶,帶到了牆上貼著的南無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像上。好像我拜的不是他,而變成了拜佛陀,他就像是一個橋樑,但又好像是接下了什麼,我要學的似乎已經不僅只是武功了,好像又加上了對佛陀覺悟生命的一種學習了,玄。

從叩頭拜師那一刻起,說也奇怪,我平常對一位老人,忘年之交的那種自由,立刻就消失了。師父的一言一行也不像從前,嚴肅了好多,那種在小屋子裡(約七八坪)兩人的對話,聽師父庭訓的氣氛,如今回想起來,包括和我父親都不曾有過,我這一輩子(當時的一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這般的讓我尊敬、信任和專心地聽過。師父在教我一些暖身的瑜伽動作,和基本的內功調息,氣沉丹田,吐納法等氣功的過程當中,我才知道,我面前的這位老人,簡直就像是神話裡的人,武俠小說中標準的高手,大隱小隱都有的在這個臺灣台北的松山寺裡,隨著暮鼓晨鐘,活著。那年,他七十歲。

他的一雙手掌,粗大而剛硬,鐵鏽色,就像一隻大鵬鳥的爪子,除了指甲不像。一旦它向你緩緩地推過來的時候,而且還是輕輕地、善意地過來的時候,你如果不快點躲開,你會清楚覺得這隻手的掌背,便可把我的胸膛擊碎。萬一為了自保,用雙手去抓著纏住他那隻大手,他只要輕輕一抖,我便像一個假人一樣,被飛擲出去兩米多,跌坐在靠牆的破舊沙發裡,除了傻笑之外,毫無招架之力。當然,他用的就是太極拳裡所謂的“內勁”,而且火候之高,在當時的名家當中,我所看過的人裡,無出其右者。他的力道之大,我根本無法探索,再想多問,也難得究竟,只能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地練。


師父常說的話是:“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些都是原文,我當時一句也不能真聽懂,現在想起來,試著翻譯翻譯,就是說:師父的武功是得來非常不易的,要心無二用地練習,如果練好了,不僅只是一技之長或健健身而已,是讓我們可以有根有據地、有道有理地追尋一輩子的“功夫”,這種功夫就是一種修道的“道”了。用比較入世的角度來看的話,一個人如果能有如此高深的武藝修為,仗著它給你帶來的體驗和智慧,自然可以在紅塵之中,常住在內心的寧靜裡,不受外界的纏繞,這麼,不也等於練到天上去了?高明的武藝可以置人於如此,高明的藝術品,或藝術創作行為,可能都有這種積累的作用吧。所以太極拳打了一輩子,打得靠譜的,其實不多。

師父的過去,許多部分我是聽師兄們說的,實際的資料究竟如何,我都沒問過他,他一般也不提,只知道他年輕時家境很富裕,才能重金聘請名師來家傳授武術。他和張學良先生曾經同拜過一個師父修習打坐,張學良在上海時,才二十幾歲,人稱少帥,所請的師父當然不會是泛泛之輩吧!


師父年輕的時候拜過許多名師,練過許多功夫,主要還是郝派的太極內功;後來他與上海的青幫老大杜月笙先生投緣,互相欣賞,他和另外一位武林高手,同時就用武功保著杜先生,不是保鏢的保,用現在話說就是“挺”,用武功挺,平常不露面,名字也不入青幫家譜,純屬互相敬重的私交,杜先生人稱“上海皇帝”,師父的綽號叫“小皇帝”,這些是聽師兄說的。師父自己親口說的是:當時如果碰上青洪兩幫、黑白兩道都擺不平的問題時,杜先生就會打個電話給我們,我們兩個一到,事情一定要解決,怎麼解決?就是當著所有人的面(各路人馬吧),說:今天這個事情,就按照杜先生的意思了,儂回家啦!所有的人也不會堅持什麼了,一會兒工夫就漸漸離去。我到今天都不十分明白,那是為什麼?

會跟杜先生弄得這麼僵的場面上的人,來頭不會太小。身上、旁邊,都應該帶著傢伙或者人手,為什麼就那麼簡單兩句話就解決了?玄。靠江湖地位吧?他沒有杜先生的聲名高。靠關係吧?杜先生的關係肯定最豐富。那是靠什麼呢?靠“氣”!內功深厚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氣”,眼神裡的堅定和信心所傳達出來的一種“殺氣”吧!已經很清楚地讓人可以看到,今天如果不照著這話做,不管你帶了多少人,多少槍或斧頭來,都會在剎那間躺下,廢了,我想了很多年也只有這個可能。

聽師兄們說,師父在民國二三十年的上海灘,年紀三四十歲,武功還在長進,五十多歲時是他造詣最高的時候。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來臺,杜先生把師父介紹給了蔣介石,據說師父不習慣在蔣身邊,短時間就離開了。可是,在他五十幾歲,不到六十歲的時候,應該是在離開“總統府”之後,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師父受了傷,聽說是被打傷的,被一個練“鐵砂掌”的好手,打到胃部,而師父的氣功掌把那個人的頭打碎了。


師父練的功夫、身法、手法、步法練自何門派?我們都不清楚,只看過他示範演練過幾次,雄渾而輕巧,四周都好像散出一圈一圈透明的氣團,真讓人看了驚歎,而立刻明白什麼叫做“化境”!這麼好的身法,不是很高明的人,真的是無法近他的身,真的是練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加上他真正的功夫是強大的氣功,也就是典型的“金鐘罩”,練得好的,確實是可以刀槍不入。他親口說過“刀槍不入是小事情”;可是問題在於“鐵砂掌”練取的是鐵鏽的精華,氣功練取的是大氣的精華,“金鐘罩”可以刀槍不入,但是碰上功力夠強的“鐵砂掌”就猶如一顆老鼠屎會壞掉一鍋粥一樣。鐵砂掌是金鐘罩的剋星,內行人都清楚,也都格外地提防,結果這兩個人還是碰上了,雙方的功力肯定都不低,否則不可能發生那樣的結果。不是非常之人,不能行此非常之事。

之後,師父躲起來自己療傷,中西醫都不能直接治療,沒有解藥,傷得又重,其他細節都沒有再聽說,只知道師父很早就來到松山寺,見過主持人道安老法師,寄宿在廟裡當居士,每天要調息,打坐,保護那個受了傷的胃。

鐵砂掌在師父心中是什麼樣的情結?江湖恩怨在他心中是怎麼處理的?我不得而知。遠離家鄉漂泊到臺灣的廟裡,度過晚年,練武這一條路,他一定得貫徹到底。他很瞭解他自己這一生,從行走上海灘意氣風發,到日後的是非曲直定論,完全系在他自己如何接受命運的安排,讓生命中所有過去的歡樂、悲傷、痛快、智取、豪奪、恥辱、挫折,都能在一個慈悲為懷的天地裡,讓無邊的靈魂把過去的一切都能消融於無形。他不說,我永遠不知道他會有這樣的過去;有人說了,我除了大驚之外,從他的相貌和眼神裡似乎又都對得上號,全都像寫在臉上一般,像寫在《水滸傳》裡的後兩回合一般,《水滸傳》的後兩回合,長大以後再看,我覺得最有價值。


他年輕時苦練出來的功夫,繼而金玉功名的追求,都讓他執迷過,精神也上了不少枷鎖。師父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只有擺脫了這些,才能得到真自由。他的功夫保他後半生的命,留著後半生體會到了眾生的苦,他發現了真的自我,達到一定的圓滿。老年時,心臟經常會停好幾十秒,繼續又跳幾下,幾乎都是靠打坐維持生命狀態。他去世之前兩個月,自己就去定製新的棉袍,吩咐弟子們在他斷氣以前要穿好,斷氣以後四十八小時不要觸碰他的身體,弟子們輪流在床前頌往生經,他的最後一句話是在弟子們為他穿棉袍的時候,全身疼痛之下,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後不要再吃肉啦!

我當時不在場,而且已經是十年不在他的身邊,去當兵,當演員了。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念當年在松山寺裡相熟的明真法師,恰巧又在路上相逢!我把久違了的明真法師請到住處聊了許久,我說我想見見師父,方不方便?師父現在何處?聽說已經住到徒弟那兒去了?第二天,明真法師在電話中告訴我:立群,昨天我們在談你師父的時候,他已經在松山外科醫院走了,而且吩咐弟子兩天不要碰他的身體,如果你要去看他,就開車過來接我,一道去。

到了醫院,看到師父躺在床上安詳的表情,像是睡著了,還略帶一絲微笑感。我看到好幾位師兄姐弟們在念經,示意我叩頭,立刻就叩了,明真法師加入誦經的行列。我端詳著師父好久,他似乎知道我們來了,否則怎麼會有昨天我和明真法師的重逢和聊天起意的事。那一年師父八十,我二十九,一九八一年。


想起師父單獨教我一人吐納時的每句話,每一個動作,氣沉丹田時的示範,看我略有進步時慈祥的微笑,送我相片時在背後謹慎地留字,我早到二十幾分鍾去廟裡練功,不敢進屋去吵到他打坐的那個身影。在我當兵的前夕,與師父兩年不見的我,夜裡去看他,一見師父,心裡難過淚如雨下,師父大大的手,摸著我的頭,無比溫暖。好安慰好安慰的感覺,立刻就不再哭了,不委屈了。他告訴我:你現在氣血已衰,成不了大功,但是師父以前教你的那點功夫,只要經常練習,仍保你終身健康,家庭幸福……我經常忘了練習,但是依然感覺“受用無窮”。

其他的徒弟們,不知現在何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