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再尋自動駕駛夢

6月26日,蘋果向一家科技外媒證實,確認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並已僱用了該公司數十名工程師,其中大部分工程師從事工程和產品設計工作,這意味著蘋果並未放棄追逐它的自動駕駛夢。此前有消息稱蘋果裁掉了近百人的自動駕駛團隊,不少人都以為蘋果的自動駕駛項目夭折了,此次對Drive.ai的收購說明蘋果並未放棄對自動駕駛的探索。

創立於 2016 年的 Drive.ai 脫胎於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為這家小公司背書的是 Drive.ai 總裁 Carol Reiley,其也是 AI 大牛吳恩達的妻子。之後,吳恩達也加入 Drive.ai 董事會任董事。

蘋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再尋自動駕駛夢

2017年,Drive.ai相繼完成兩輪融資,共計 7700 萬美元:2017 年 6 月,Drive.ai 獲得 5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三個月後,公司又拿到了 1500 萬美元的風投。當時 Drive.ai 估值已達到 2 億美元,而且它的投資者名單很長,得到了北極光創投、GGV 資本、NEA 恩碩投資、Grab等 8 家公司的力挺。

Drive.ai致力於用深度學習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自動駕駛,致力於搭建安全可控的自動駕駛平臺,將安全性的自動駕駛帶給用戶。一年以前,Drive.ai作為風雲人物雲集的自動駕駛明星公司,一度炙手可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自動駕駛寒冬的來臨,這家初創公司還是沒有成功踏上自動駕駛發展的旅程。

Drive.ai發生動盪是在吳恩達以及妻子離開這家公司之後,隨著商業化的道路不甚明晰,團隊內鬥嚴重,Drive.ai的整體競爭實力還是不如往昔。公司整體運營不佳的時候,尋找投資與收購成為這家公司的退路。此前有報道稱,Drive.ai日前向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顯示,該公司計劃在6月末關閉辦公室,並解僱90名員工,永久關閉業務。

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泰坦計劃”,最初目標是打造一輛能夠顛覆行業的汽車,按計劃該產品應在2019年亮相。由於造車之難,“泰坦計劃”數次擱淺。如今收購Drive.ai,預示著蘋果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野心,“泰坦計劃”重回大眾視線,但這回目標更加聚焦。無疑,自動駕駛是蘋果未來必爭之地。

在這起收購事件的背後,我們不難想到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艱處境。不同於自動駕駛老大哥Waymo,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無雄厚的資金支持,無強大的數據支撐,在尋找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道路上往往存在諸多困境,例如商業模式不成熟、測驗環境受限等等。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有望成為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技術,給社會的許多方面帶來變革。但做自動駕駛是一條不太容易的路,絕非兩三年就能完成的任務,而是長時間去磨礪,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要反覆測試、認證、修改以及基礎設施的配合,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迭代。

對於想要在短期活命的創業公司而言絕非易事,如果因為自動駕駛在風口上就去做自動駕駛的那些公司一定會在風過去後第一輪被洗牌。當然,對於創業公司個體而言,被收購絕對不是壞事,因為能借大公司之力讓自己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商業化成功的可能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