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物理 潘建偉 大學 愛因斯坦 超級數學建模 超級數學建模 2017-09-23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評價他,我們都不配!

前幾天,超模君介紹了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然後新一屆的未來科學大獎名單就公佈了。其中,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斬獲2017年“物質科學獎”,那今天,超模君就跟你們講講這位拿獎拿到手軟的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吧。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說到潘建偉,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他在《開講啦》裡面的一句話:

只要是什麼時候能夠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的話,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

還有他去歐洲留學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大峽谷,一個很少有外國人到的地方去遊歷。我見到一個大概8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她非常高興看到一個外國人,聊起來她就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後她進一步問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說是量子信息、量子態隱形傳輸,用英文就像時空穿越裡面的東西。

本來以為這段對話會就此結束,沒想到,這位老太太繼續說:“我讀過你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那篇文章。

這讓潘建偉非常感動,一個80歲的老太太,竟然也對科學保持著這樣一種原始興趣的初心。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不過當時,潘建偉覺得這只是個例外,直到過了幾年之後,他在海德堡大學做了切除息肉的手術。做完手術,潘建偉醒來之後很痛苦,正好一個護士站在床前。

她說: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啊?我說是啊。她說你能不能給我講講。但因為我當時鼻子裡面插著兩個管子,非常痛苦。我說現在我講不了,我將來送給你點資料吧。

在歐洲,一個護士會對科學感興趣,一個鄉村老太太也感興趣,而在中國,潘建偉認為:“如果大家對科學沒有這種原始的衝動,沒有興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變成一個真正的創新的國家。”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因此,回國之後,潘建偉進行科普演講時,都儘量用最生動淺顯的方法講量子力學的知識,比如量子疊加態:

比如我要從德國柏林飛到中國北京,飛機有兩種飛行路線,一條是柏林--中轉莫斯科--到北京,另一條是柏林--中轉新加坡--到北京。

如果我在飛機上睡著了,那麼我不知道飛機到底是從莫斯科中轉還是在新加坡中轉,這時,用量子力學看的話,就是我現在同時在莫斯科和新加坡,也就是量子的疊加態。

而當我睜開眼睛看的時候,我才知道到底是從莫斯科中轉還是從新加坡中轉。

然而學生表示還是聽不懂,然後就去玩手機了。。。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事實上,潘建偉也經歷過迷茫時期,曾一度因想不明白量子疊加態,導致課都聽不下去,考試還差點不及格。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1970年,潘建偉出生在浙江東陽農村,從小就十分頑皮,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父母也不怎麼管他,“任其發展”。

結果到了初中,搬到縣城之後,才發現,來自農村的他跟城裡的孩子差了一大截,語文基礎差就算了,英語根本沒學過。

“初中後才第一次寫作文,結果班主任老師只給了40分,當時我是班長,覺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為了把英語學好,把同學約到家裡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

正是因為他的不服輸、不放棄,後來終於順利考上中國科技大學。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然而,在中科大,潘建偉仍然是不太起眼的那個,當時他的班上就有7個高考狀元,每個同學都是人中龍鳳啊。

潘建偉想著:反正分數是拼不過別人的了,我還是去“玩”我自己的吧。

然後,他就沉迷研究物理去了,那時,他的偶像就是愛因斯坦,他說:“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後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現在、將來不會變。”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都說,過分沉迷一種東西會導致“瘋癲”,潘建偉大概那時就體會到了。

有段時間,他對量子疊加態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想著“為什麼會有量子疊加態呢?”,茶飯不思,甚至上課都不想聽了。於是,期中考試的時候差點不及格。

不過,潘建偉表示還是不能放棄,當時他就對中科大校長朱清時說:“只要是什麼時候能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的話,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可能還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長一點,我想把它搞明白。”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朱清時

從此,潘建偉就開始了與量子“糾纏”的人生。

獲得中科大理論物理碩士之後,他決定出國深造。不過,眼看著其他同學都順利出國了,潘建偉卻遲遲未定,連導師跟方向都沒定下來。

很多人都催促他趕緊選好,他卻說:“我是要選準方向,選對導師,不是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來。”

當時的潘建偉,起初是想要找一位諾獎得主當導師,這樣以後的發展肯定沒問題了。經過再三斟酌之後,選擇了這位諾獎得主的學生,當時還只是一名普通教授的塞林格教授。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如今成為量子力學世界頂級大師的塞林格教授

1996年,26歲的潘建偉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教授的時候,這位導師就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

潘建偉“口出狂言”:“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這句話,潘建偉並不是說說而已,此後他的每一步,都是朝著這個目標靠近的。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1997年,在塞林格的指導下,27歲的他就得以在世界權威雜誌《自然》上發表論文,首次在實驗中實現了量子態的隱形傳輸,這個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後來還被世界頂級《科學》雜誌列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此時的潘建偉可謂是前途光明,然而,博士畢業後,他卻選擇回到量子信息研究一片空白的祖國!

他說:從出國的那天起,我就沒想過會在國外呆下去。他一直記得自己當初的夢想,他一直都在思考,中國該如何抓住這次機會,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懷著滿腔熱血的潘建偉回國後,悲慘地發現,那時在歐洲發達的量子信息研究,在國內竟是不被承認的偽科學,這導致了他完全申請不了科研經費。

四處碰壁的他,只能在幾間國外大學申請了教職,同時也跟著塞林格教授做著博士後的工作,還是先安心做研究吧。。。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就在這時,他之前發表的有關“量子態隱形傳輸”的論文,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與它一同入選的,還有“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成果。

這一消息傳到國內,瞬間引起轟動,而他之前提交的科研項目申請也終於獲得了批准。

2001年,潘建偉在中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實驗室,他看著這來之不易的實驗室,不由感慨道:

過去,我們在科研領域常常扮演追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選定、科研項目的設立都先要看看國際上有沒有人做過。量子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學科,我們必須學會和習慣做領跑者和引領者。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就這樣懷著“在中國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初心,帶領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組成了“夢之隊”。潘建偉的團隊成員均是中國頂尖學家:

潘建偉、陳宇翱分別於2005年、2013年榮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被歐洲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10項重大突破”,並位列榜首;

他們還創造了6個“世界首次”:

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

首次成功實現三、四、五、六、八光子糾纏態,並利用多粒子糾纏態首次成功地實現了G HZ定理的實驗驗證;

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自由量子態的隱形傳送;

首次實現糾纏態純化以及量子中繼器的成功實驗;

首次取得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

首次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並在實驗中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陸朝陽、潘建偉

2016年8月16日,潘建偉帶領的團隊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首次實現了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網絡通信。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做出如此突出的科研成果,自然是拿獎拿到手軟:

2003年,潘建偉獲得奧地利科學院施密德獎(由奧地利科學院授予40歲以下的青年物理學家的最高獎,兩年一度,每次1人);

2005年,菲涅爾獎(由歐洲物理學會授予);

2006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08年,入選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同年11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通訊院士。同年在上海浦東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工程中心;

2011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併成為當年增選產生的最年輕院士;

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獲得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高獎項“國際量子通信獎”,潘建偉也是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個華人物理學家

2013年,香港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榮獲100萬美元獎金;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很多人都說,潘建偉是中國最接近諾獎的人(每次這樣說貌似都會有人噴),但是,隨之而來的詆譭擋也擋不住。

2005年,方舟子與著名的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聯合起來批評潘建偉,說他不配“長江學者”的稱號,因為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國外,不符合“長江學者”每年要在國內工作9個月的規定。

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質疑之聲:出成果說他是“學術騙子”,被評上院士質疑說“這是中國的悲哀”,獲國際大獎說“這是假的吧”。。。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潘建偉一下子被推到風口浪尖,然而,他卻淡定迴應,坦承自己確實是一半時間在國外

因為我們還有些東西不會。當年我在維也納,學會了技術,回來建實驗室,現在我們的小組已經超過維也納,就不需要再去那裡;但德國有些東西仍然比我們領先。

要我死守規條,每年在國內呆9個月,其實很容易,可是有什麼意義?

為何中國科學家出成果就要遭國人的詆譭?承認自家人牛逼難嗎?

本文由超級數學建模整理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