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線公建效果圖


園區佔地650畝,總建築面積109萬平米,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團隊規劃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合院理念於現代建築體系之中,一線公建全長580米,高90米,氣勢恢宏;整個園區呈合院佈局,各個配套功能區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寫字樓,每三層設置一個挑空超12米的立體合院,融自然、文化於辦公空間,獨樹一幟。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線公建效果圖


園區佔地650畝,總建築面積109萬平米,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團隊規劃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合院理念於現代建築體系之中,一線公建全長580米,高90米,氣勢恢宏;整個園區呈合院佈局,各個配套功能區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寫字樓,每三層設置一個挑空超12米的立體合院,融自然、文化於辦公空間,獨樹一幟。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寫字樓立體合院效果圖


作為區域熱點,項目基本建成,可遠觀,亦可近賞,絕對的世界級地標,成為全國性熱點,完全具備條件。徐sir為此也曾寫過很多文章: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線公建效果圖


園區佔地650畝,總建築面積109萬平米,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團隊規劃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合院理念於現代建築體系之中,一線公建全長580米,高90米,氣勢恢宏;整個園區呈合院佈局,各個配套功能區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寫字樓,每三層設置一個挑空超12米的立體合院,融自然、文化於辦公空間,獨樹一幟。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寫字樓立體合院效果圖


作為區域熱點,項目基本建成,可遠觀,亦可近賞,絕對的世界級地標,成為全國性熱點,完全具備條件。徐sir為此也曾寫過很多文章: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線公建效果圖


園區佔地650畝,總建築面積109萬平米,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團隊規劃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合院理念於現代建築體系之中,一線公建全長580米,高90米,氣勢恢宏;整個園區呈合院佈局,各個配套功能區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寫字樓,每三層設置一個挑空超12米的立體合院,融自然、文化於辦公空間,獨樹一幟。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寫字樓立體合院效果圖


作為區域熱點,項目基本建成,可遠觀,亦可近賞,絕對的世界級地標,成為全國性熱點,完全具備條件。徐sir為此也曾寫過很多文章: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寫字樓群組實景圖

《如何躺贏大光谷崛起的紅利?》,告訴人們,如何打開光谷置業的終極祕訣;

《當光谷叩響世界之門,看中建如何靠地標解鎖?》,描繪了中建科技產業園,如何以世界級地標,致敬光谷發展30年;

《憑一己之力撬動區域發展 在武漢沒有其二》,講述了中建三局選擇光谷的歷史使命。

中建科技產業園,不僅僅只是引領光谷產城綜合體的發展方向,還將“築巢引鳳”打造世界級建築科技產業園區,承擔光谷產城縱深發展的探索重任。

如何打造世界級的總部經濟產業園?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將聚焦建築科技、設計研發、金融資本、產業服務四大領域,以中建三局為核心,匯聚產業旗艦企業總部入駐。計劃通過3年時間,實現城市級配套產城融合示範區、建築科技產業總部高地、設計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和金融資本創新孵化服務平臺四大目標。


"

城市,我們學習、成長、工作、發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麼是武漢》爆紅,生於斯長於斯的武漢人,欣喜又自豪。什麼是武漢,這就是武漢!

可武漢為什麼是武漢?抑或說武漢為什麼有今天?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但仍感意猶未盡,沒有說透。

武漢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武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武漢已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能較好融入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系統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這裡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業、有餐飲、有教育、有醫療、有辦事機構、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產業。沒有產業,或者產業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費型城市,或許有特色,但難以發展壯大。

對於武漢,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等於缺少支撐站立的脊樑。何況,以武漢之區位,還承載著引領湖北全省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漢,不能不發展產業,不能抱殘守缺而不思進取。

發展產業,必然帶來城市格局的變化。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武漢張之洞博物館


清末,張之洞在武漢主持的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武漢三鎮的功能分區,加強了三鎮聯繫。昔日的武昌、漢口、漢陽得以真正合三為一,成就大武漢。

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開啟了第二輪工業化浪潮。因深受蘇聯影響,所以在產業佈局和城市建設上,繼承了蘇聯特色的古典主義理念。這種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無序的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混亂,同時強調計劃經濟背景下的城市生產性。

最典型,也讓武漢人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紅鋼城。那個時期,許多個“紅鋼城”分佈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學、工作、婚戀、看病、購物、居住、活動、養老……活脫脫地一個獨立社會,包圓了人們的生老病死。這,大體就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產城融合。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紅鋼城裡的老建築


但這種城市生態系統由於規模較小,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紅鋼城和武漢其他城區通過一條和平大道單線聯繫,輔以一條長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紅鋼城的職工,需要坐通勤車長途奔波。由於系統小,商業難以發達,紅鋼城人常常得轉車、轉船去漢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紅鋼城這種小生態的產城融合,事實上很快被擯棄。

然後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來越大,無序,混亂,割裂。不是沒有城市規劃,而是規劃趕不上變化。

這不是武漢獨有的,幾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壯大過程中,都得過所謂的城市病。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日本東京的地鐵也曾經擠成這樣


產業發展後,需要用地。選在主城邊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則可以就近享有主城豐富的城市配套,二則也能讓企業員工不至於太過奔波。這種模式和紅鋼城自建小生態系統不同,是一種依附於城市既有生態系統的模式。城市就是這樣,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包裹,層層壯大。

產業新城緊貼主城發展,遲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態系統帶不動新城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此也帶來一系列交通、環境、居住、治安、教育、醫療等“城鄉結合部”問題。

怎麼治好城市病?先進城市的經驗是:跳出主城,另闢新地,打造完全獨立於主城的衛星城、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態系統,同時又和原有主城生態系統緊密關聯,互有分工,互為支持,共同構築一套更大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雄安新區規劃


我們可以從通州、雄安這兩個地方一窺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為緩解北京城市壓力的“副中心”;但近幾年,隨著區域規劃不斷調整,以及實現京津冀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現在的通州,或將會成為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更為特殊,它不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還承擔著探索中國未來生態環境與產城平衡發展的歷史重任。

武漢則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漢”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為“三武漢”區域中發展最快的光谷,通過3年時間,在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態系統方面,完成了大量示範性工作。在光谷,我們幾乎就可觸及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中心城效果圖


光谷按照“一軸六心”進行空間佈局,形成現代服務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未來科技城、智能創造產業園、光谷生物城、東湖綜合保稅區、中華科技產業園和光谷中心城8大產業片區。其中位於光谷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將成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網友戲稱的“宇宙中心”。光谷原來的中心——魯巷,則作為光谷的副中心,成為光谷連接武漢主城的“中轉站”。

光谷東遷,避免了產業膨脹所帶來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的基礎上,又給產業騰飛預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備了獨立打造城市生態系統的條件。

NO. 2|貳


6.4萬家企業,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還有長飛、烽火等百億企業7家,規模以上企業138家。

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上,關於光谷的一組數據。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駐光谷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7.6萬家,而且還以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81家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高科技企業超過2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93家;互聯網領軍企業,有60餘家設立了第二總部。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廣場璀璨星河即將問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不考慮原有的產業,及綠地、公園規劃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擠著146家企業。

企業進來了,產業發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從珞喻路546號,搬遷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號。短短4年時間,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光谷同濟醫院、光谷國際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設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奧體中心、國際網球中心、驛山高爾夫球場、省婦幼光谷分院、光谷國際醫院、光谷外國語學校、二妃山生態體育公園、九峰山森林公園、豹子溪生態長廊、新月溪公園、奧特萊斯、永旺、大悅城……體育、健康、教育、公園、商業設施,應有盡有,而且檔次不凡。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湖北省科技館效果圖


光谷大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關鍵節點上,濃縮精華、堪稱示範的小生態系統也在形成。比如,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顧名思義,既有商業綜合體的形態和功能,又有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內涵和靈魂,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這裡,就不得不談到產城綜合體發展至今,所經歷的四種形態:

第一種形態為工業園區。是以優惠土地、周邊廉價勞動力和優惠稅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業入駐,這就是產城綜合體的雛形,目前還能在縣域經濟體內看到它們的身影。

第二種形態為產業園區。園區採用以核心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模式,驅動核心企業發展的模式,這類產城綜合體主要容納製造業企業。

第三種形態為總部式產業園區。它主要以總部經濟為服務對象,提供人才、研發、諮詢、培訓、技術和金融等服務,符合當下內生動力和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

第四種形態即為智慧園區,代表著產城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該形態除了融合前幾種形態的優點,在5G即將到來,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園區更加註重硬件和軟件的智慧化、可視化。

此外,該形態強調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圈層,以核心產業為依託,以確保產業集群能正常、有效運營為目的,實現產業、商服、地產協同發展的城市功能綜合體,即產業空間、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彼此融合。

作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與之匹配的世界級產城綜合體。

產城綜合體,需要打造商業綜合體的能力,也要具備吸引產業聚集的實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資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級寫字樓為核心,彙集十大城市級配套,通過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生態體系。目前,園區已有中建三局總部及旗下6家專業公司入駐,還有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即將入駐。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鳥瞰圖


作為綜合體部分的配套,除了滿足園區企業需要,中國建築科技館、光谷之星商業街、市民運動中心、市政藝術公園、空中花園、萬豪酒店等,還能服務光谷、武漢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遊客。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光谷之星商業街實景圖


NO. 3|叄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資“中建之星”和“中建產業園”雙品牌聯動的首個產城融合項目。它位於光谷中心城、武漢自貿區雙核心區,北靠驛山,南臨高新大道,地鐵11號線雙站直達,佔盡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一線公建效果圖


園區佔地650畝,總建築面積109萬平米,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團隊規劃設計,融合中國傳統合院理念於現代建築體系之中,一線公建全長580米,高90米,氣勢恢宏;整個園區呈合院佈局,各個配套功能區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寫字樓,每三層設置一個挑空超12米的立體合院,融自然、文化於辦公空間,獨樹一幟。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寫字樓立體合院效果圖


作為區域熱點,項目基本建成,可遠觀,亦可近賞,絕對的世界級地標,成為全國性熱點,完全具備條件。徐sir為此也曾寫過很多文章: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中建科技產業園寫字樓群組實景圖

《如何躺贏大光谷崛起的紅利?》,告訴人們,如何打開光谷置業的終極祕訣;

《當光谷叩響世界之門,看中建如何靠地標解鎖?》,描繪了中建科技產業園,如何以世界級地標,致敬光谷發展30年;

《憑一己之力撬動區域發展 在武漢沒有其二》,講述了中建三局選擇光谷的歷史使命。

中建科技產業園,不僅僅只是引領光谷產城綜合體的發展方向,還將“築巢引鳳”打造世界級建築科技產業園區,承擔光谷產城縱深發展的探索重任。

如何打造世界級的總部經濟產業園?

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將聚焦建築科技、設計研發、金融資本、產業服務四大領域,以中建三局為核心,匯聚產業旗艦企業總部入駐。計劃通過3年時間,實現城市級配套產城融合示範區、建築科技產業總部高地、設計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和金融資本創新孵化服務平臺四大目標。


為什麼是武漢?在這裡,預見未來城市的模樣


園區目前已經入駐的企業


只是閃亮的產業聚集和綜合配套,還不足以形成產城融合的生態,中建科技產業園(中建•光谷之星)的殺手鐗是:智慧運營和產業服務。


得益於“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園區除了設有線下的公共服務中心外,還在線上打造“中建智慧星雲”App,基礎設施管理、企業服務、黨群服務、社群服務、商業服務全部上網,為用戶提供70多項便利功能。此外,園區還採取BIM可視化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瞭解整個園區的運營情況。

產業服務方面,除了基本的五大行標準物業服務,還引入金融資本服務、行業協會服務、產業發展服務、政務服務等,為入駐企業和員工提供全方位的貼身服務,讓企業專注主業,安心創業;讓員工專業工作,無憂生活。

寫在最後:

武漢置業,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這裡想說兩個建議:一是光谷發展勢不可擋,因為光谷科技創新實力就是最大的王牌;二是選擇“強勢股”,投資房產如同炒股一樣,選對了行業還不行,還要選行業龍頭,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

中建科技產業園就是這樣的龍頭(中建三局位居湖北企業百強第二,年營收超2000億元)。

據瞭解,中建科技產業園主推500—5000平米多樣辦公空間,還有57席獨棟商墅,以及高端公寓產品,可以根據各自需要,選擇投資標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