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1日訊(記者張琳)泱泱大武漢,三鎮鼎立,“九省通衢”。大江大湖積澱了武漢大氣而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樣也孕育出一片足球沃土。武漢人愛足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對足球的愛已經滲入每個武漢人的DNA。無論今天還是過往,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校園球場,都隨處可見圍著足球奔跑的身影。足球早成為武漢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1日訊(記者張琳)泱泱大武漢,三鎮鼎立,“九省通衢”。大江大湖積澱了武漢大氣而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樣也孕育出一片足球沃土。武漢人愛足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對足球的愛已經滲入每個武漢人的DNA。無論今天還是過往,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校園球場,都隨處可見圍著足球奔跑的身影。足球早成為武漢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尤其是近年來,武漢將足球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擺在城市發展重要位置。以打造“足球之城”為目標,以打造“足壇兵工廠”為己任,積極當好中國足球改革“試驗田”。武漢從頂層設計、體教結合、精英培訓、資源整合等方面著手,實現體育、教育、足協和企業相結合,已逐漸搭建起包括校園足球、職工足球、社區足球、職業足球的完備全民足球體系,竭力為中國足球貢獻武漢力量。

男女國家隊11人出自“漢產”

人才輩出的足球重鎮

一直以來,武漢都是中國足球重鎮。來自湖北武漢的球隊向來是中國足壇不容忽視的力量。1972年,湖北隊勇奪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2015年,武漢光谷隊獲得中超杯冠軍。2018年,武漢卓爾隊奪得中甲冠軍併成功衝超。在2019中超聯賽中,武漢卓爾隊暫居第六,升班馬成為“大黑馬”……

武漢不但擁有輝煌的足球傳統和榮光,還有最狂熱的球迷和最火爆的球市,同時也人才輩出,這些年持續為頂級聯賽和國字號球隊輸送了不少人才。

2017年3月23日,在2018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預賽中,中國男足在長沙以1:0力克韓國隊。這也是國足首次在世預賽層面的比賽中擊敗對手,正式終結了長達39年的“恐韓症”。在那場比賽的首發陣容中,有4人來自武漢:曾誠、梅方、蒿俊閔、張稀哲。當時的國足隊長鄭智開玩笑說:“國足隊長,除了意大利語外,就數說武漢話的人多。”

今年8月21日,為備戰2022年世界盃,中國男足公佈了35人集訓大名單。蒿俊閔、張稀哲、韓軒、楊立渝、廖均健五人上榜。這五人要麼是武漢人,要麼出自武漢青訓體系或在武漢的俱樂部效力。

在今年6月舉辦的法國女足世界盃上,武漢“車都”江大女足有6名隊員入選中國女足,為全國女足俱樂部輸送數量之冠,包括進攻核心王霜、隊長後防中堅吳海燕、中場指揮官姚偉等,為中國女足小組出線作出貢獻……

有數據顯示,自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武漢為男、女國家成年隊先後輸送了包括嵩俊閔、曾誠、王霜、姚偉等48名國腳;2017年至2019年3月,武漢青訓入選各級U系列國家集訓隊達56人;在全國中超、中甲足球隊中,出自武漢青訓體系的球員遍及大多數足球隊。2019賽季,共有73人效力於中超、中甲職業足球俱樂部(共24支)。“武漢製造”的球員成為搶手貨,中國足球“兵工廠”的美稱不脛而走,更有“無漢不成軍”的說法。

25年“晚報杯”

青訓體系成就“足壇兵工廠”

古語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武漢足球金字塔的高度得益於多年來對“築牢基礎”思路的堅守。正是夯實了青訓體系這個塔基,武漢足球才能呈現出斐然的成就和源源不斷湧現出的人才。

8月25日,2019“武漢晚報杯”中小學學生足球賽正式收官。這項由武漢市體育局、武漢市教育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武漢市足協承辦的賽事,至今已連續開展了25年。今年,參賽隊伍總數達314支,球員近4000人,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漢晚報杯”已經成長為武漢乃至全國韌性最強的青少年足球賽事品牌。


"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1日訊(記者張琳)泱泱大武漢,三鎮鼎立,“九省通衢”。大江大湖積澱了武漢大氣而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樣也孕育出一片足球沃土。武漢人愛足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對足球的愛已經滲入每個武漢人的DNA。無論今天還是過往,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校園球場,都隨處可見圍著足球奔跑的身影。足球早成為武漢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尤其是近年來,武漢將足球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擺在城市發展重要位置。以打造“足球之城”為目標,以打造“足壇兵工廠”為己任,積極當好中國足球改革“試驗田”。武漢從頂層設計、體教結合、精英培訓、資源整合等方面著手,實現體育、教育、足協和企業相結合,已逐漸搭建起包括校園足球、職工足球、社區足球、職業足球的完備全民足球體系,竭力為中國足球貢獻武漢力量。

男女國家隊11人出自“漢產”

人才輩出的足球重鎮

一直以來,武漢都是中國足球重鎮。來自湖北武漢的球隊向來是中國足壇不容忽視的力量。1972年,湖北隊勇奪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2015年,武漢光谷隊獲得中超杯冠軍。2018年,武漢卓爾隊奪得中甲冠軍併成功衝超。在2019中超聯賽中,武漢卓爾隊暫居第六,升班馬成為“大黑馬”……

武漢不但擁有輝煌的足球傳統和榮光,還有最狂熱的球迷和最火爆的球市,同時也人才輩出,這些年持續為頂級聯賽和國字號球隊輸送了不少人才。

2017年3月23日,在2018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預賽中,中國男足在長沙以1:0力克韓國隊。這也是國足首次在世預賽層面的比賽中擊敗對手,正式終結了長達39年的“恐韓症”。在那場比賽的首發陣容中,有4人來自武漢:曾誠、梅方、蒿俊閔、張稀哲。當時的國足隊長鄭智開玩笑說:“國足隊長,除了意大利語外,就數說武漢話的人多。”

今年8月21日,為備戰2022年世界盃,中國男足公佈了35人集訓大名單。蒿俊閔、張稀哲、韓軒、楊立渝、廖均健五人上榜。這五人要麼是武漢人,要麼出自武漢青訓體系或在武漢的俱樂部效力。

在今年6月舉辦的法國女足世界盃上,武漢“車都”江大女足有6名隊員入選中國女足,為全國女足俱樂部輸送數量之冠,包括進攻核心王霜、隊長後防中堅吳海燕、中場指揮官姚偉等,為中國女足小組出線作出貢獻……

有數據顯示,自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武漢為男、女國家成年隊先後輸送了包括嵩俊閔、曾誠、王霜、姚偉等48名國腳;2017年至2019年3月,武漢青訓入選各級U系列國家集訓隊達56人;在全國中超、中甲足球隊中,出自武漢青訓體系的球員遍及大多數足球隊。2019賽季,共有73人效力於中超、中甲職業足球俱樂部(共24支)。“武漢製造”的球員成為搶手貨,中國足球“兵工廠”的美稱不脛而走,更有“無漢不成軍”的說法。

25年“晚報杯”

青訓體系成就“足壇兵工廠”

古語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武漢足球金字塔的高度得益於多年來對“築牢基礎”思路的堅守。正是夯實了青訓體系這個塔基,武漢足球才能呈現出斐然的成就和源源不斷湧現出的人才。

8月25日,2019“武漢晚報杯”中小學學生足球賽正式收官。這項由武漢市體育局、武漢市教育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武漢市足協承辦的賽事,至今已連續開展了25年。今年,參賽隊伍總數達314支,球員近4000人,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漢晚報杯”已經成長為武漢乃至全國韌性最強的青少年足球賽事品牌。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2013年,國家教育部和體育總局聯手推出“校園足球”聯賽,將中國足球的希望之花播種在校園,而實際上武漢晚報盃賽早在“校園足球”推出的10多年前就已經貫徹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

與“武漢晚報杯”相互依託的是武漢發達的“校園足球”聯賽體系。從時間概念上講,“武漢晚報杯”主要立足暑假,而“校園足球”覆蓋的是全日制學習階段,兩者間真正做到了互為依託,嚴絲合縫。

從2016年起,武漢校園足球學校得到迅猛發展。目前,校園足球學校已達437所(2014年近100所,2015年194所,2016年305所,2017年408所,2018年437所),佔全市中小學總數的40%。構建起由“校級班際聯賽、區級校際聯賽、全市系列競賽”組成的聯賽體系,全市年度各級參賽隊伍超過5000支。同時,按照“學校、區級、市級、海外”四級培訓體系,繪製全市青訓地圖。每年選拔校園足球優秀苗子進入區級青訓中心進行系統訓練,優秀者再經選拔後輸送到市級青訓中心,由從西班牙聘請的高水平教練團隊(14名教練員)進行拔高培養。全市24個區級青訓中心在訓運動員超過3700人,其中規定女子球員不少於20%。市級青訓中心在訓700人。

青訓體系的完善與強大,為武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塔基。據統計,“晚報杯”開辦至今的25個年頭裡,先後走出包括蒿俊閔、王霜在內的100多位國家隊、國青隊、國少隊以及女足等“國字號”球員。正因如此,武漢多年來一直被稱為中國足壇“兵工廠”。2005年,前亞足聯祕書長維拉潘在來漢考察本地足球發展時曾坦言:“在中國,既有青少年盃賽又有聯賽的城市不多,但武漢做到了,這也是武漢籍優秀球員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兩屆“長江杯”

令職工足球薪火相傳

8月4日下午,2019“長江杯”第二屆武漢職工足球賽在塔子湖體育中心隆重開幕。來自全市機關單位、企業的83支球隊(含分賽區)近2千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這項賽事於2018年創辦。當時模仿世界盃賽制,僅有32支球隊600餘人參加。首屆賽事在社會上引起良好的反響。於是2019年的賽事在上屆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規模。參賽隊伍更多,單位覆蓋面更廣,賽制也更加多樣。

與2018年的賽事相比,今年參賽的企業隊明顯增多。其中既有享有盛名的“中字頭”特大企業,如:中車長江、中鐵大橋局、中建三局等;也有在湖北武漢頗具影響力的名企,如:武漢聯通、東風本田、武漢地鐵等;還有許多上市公司及國外優質品牌企業,如:蘇泊爾、可口可樂、上海三菱等。如此之多的名企扎堆武漢職工足球賽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武漢作為中部特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該賽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1日訊(記者張琳)泱泱大武漢,三鎮鼎立,“九省通衢”。大江大湖積澱了武漢大氣而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樣也孕育出一片足球沃土。武漢人愛足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對足球的愛已經滲入每個武漢人的DNA。無論今天還是過往,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校園球場,都隨處可見圍著足球奔跑的身影。足球早成為武漢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尤其是近年來,武漢將足球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擺在城市發展重要位置。以打造“足球之城”為目標,以打造“足壇兵工廠”為己任,積極當好中國足球改革“試驗田”。武漢從頂層設計、體教結合、精英培訓、資源整合等方面著手,實現體育、教育、足協和企業相結合,已逐漸搭建起包括校園足球、職工足球、社區足球、職業足球的完備全民足球體系,竭力為中國足球貢獻武漢力量。

男女國家隊11人出自“漢產”

人才輩出的足球重鎮

一直以來,武漢都是中國足球重鎮。來自湖北武漢的球隊向來是中國足壇不容忽視的力量。1972年,湖北隊勇奪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2015年,武漢光谷隊獲得中超杯冠軍。2018年,武漢卓爾隊奪得中甲冠軍併成功衝超。在2019中超聯賽中,武漢卓爾隊暫居第六,升班馬成為“大黑馬”……

武漢不但擁有輝煌的足球傳統和榮光,還有最狂熱的球迷和最火爆的球市,同時也人才輩出,這些年持續為頂級聯賽和國字號球隊輸送了不少人才。

2017年3月23日,在2018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預賽中,中國男足在長沙以1:0力克韓國隊。這也是國足首次在世預賽層面的比賽中擊敗對手,正式終結了長達39年的“恐韓症”。在那場比賽的首發陣容中,有4人來自武漢:曾誠、梅方、蒿俊閔、張稀哲。當時的國足隊長鄭智開玩笑說:“國足隊長,除了意大利語外,就數說武漢話的人多。”

今年8月21日,為備戰2022年世界盃,中國男足公佈了35人集訓大名單。蒿俊閔、張稀哲、韓軒、楊立渝、廖均健五人上榜。這五人要麼是武漢人,要麼出自武漢青訓體系或在武漢的俱樂部效力。

在今年6月舉辦的法國女足世界盃上,武漢“車都”江大女足有6名隊員入選中國女足,為全國女足俱樂部輸送數量之冠,包括進攻核心王霜、隊長後防中堅吳海燕、中場指揮官姚偉等,為中國女足小組出線作出貢獻……

有數據顯示,自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武漢為男、女國家成年隊先後輸送了包括嵩俊閔、曾誠、王霜、姚偉等48名國腳;2017年至2019年3月,武漢青訓入選各級U系列國家集訓隊達56人;在全國中超、中甲足球隊中,出自武漢青訓體系的球員遍及大多數足球隊。2019賽季,共有73人效力於中超、中甲職業足球俱樂部(共24支)。“武漢製造”的球員成為搶手貨,中國足球“兵工廠”的美稱不脛而走,更有“無漢不成軍”的說法。

25年“晚報杯”

青訓體系成就“足壇兵工廠”

古語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武漢足球金字塔的高度得益於多年來對“築牢基礎”思路的堅守。正是夯實了青訓體系這個塔基,武漢足球才能呈現出斐然的成就和源源不斷湧現出的人才。

8月25日,2019“武漢晚報杯”中小學學生足球賽正式收官。這項由武漢市體育局、武漢市教育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武漢市足協承辦的賽事,至今已連續開展了25年。今年,參賽隊伍總數達314支,球員近4000人,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漢晚報杯”已經成長為武漢乃至全國韌性最強的青少年足球賽事品牌。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2013年,國家教育部和體育總局聯手推出“校園足球”聯賽,將中國足球的希望之花播種在校園,而實際上武漢晚報盃賽早在“校園足球”推出的10多年前就已經貫徹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

與“武漢晚報杯”相互依託的是武漢發達的“校園足球”聯賽體系。從時間概念上講,“武漢晚報杯”主要立足暑假,而“校園足球”覆蓋的是全日制學習階段,兩者間真正做到了互為依託,嚴絲合縫。

從2016年起,武漢校園足球學校得到迅猛發展。目前,校園足球學校已達437所(2014年近100所,2015年194所,2016年305所,2017年408所,2018年437所),佔全市中小學總數的40%。構建起由“校級班際聯賽、區級校際聯賽、全市系列競賽”組成的聯賽體系,全市年度各級參賽隊伍超過5000支。同時,按照“學校、區級、市級、海外”四級培訓體系,繪製全市青訓地圖。每年選拔校園足球優秀苗子進入區級青訓中心進行系統訓練,優秀者再經選拔後輸送到市級青訓中心,由從西班牙聘請的高水平教練團隊(14名教練員)進行拔高培養。全市24個區級青訓中心在訓運動員超過3700人,其中規定女子球員不少於20%。市級青訓中心在訓700人。

青訓體系的完善與強大,為武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塔基。據統計,“晚報杯”開辦至今的25個年頭裡,先後走出包括蒿俊閔、王霜在內的100多位國家隊、國青隊、國少隊以及女足等“國字號”球員。正因如此,武漢多年來一直被稱為中國足壇“兵工廠”。2005年,前亞足聯祕書長維拉潘在來漢考察本地足球發展時曾坦言:“在中國,既有青少年盃賽又有聯賽的城市不多,但武漢做到了,這也是武漢籍優秀球員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兩屆“長江杯”

令職工足球薪火相傳

8月4日下午,2019“長江杯”第二屆武漢職工足球賽在塔子湖體育中心隆重開幕。來自全市機關單位、企業的83支球隊(含分賽區)近2千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這項賽事於2018年創辦。當時模仿世界盃賽制,僅有32支球隊600餘人參加。首屆賽事在社會上引起良好的反響。於是2019年的賽事在上屆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規模。參賽隊伍更多,單位覆蓋面更廣,賽制也更加多樣。

與2018年的賽事相比,今年參賽的企業隊明顯增多。其中既有享有盛名的“中字頭”特大企業,如:中車長江、中鐵大橋局、中建三局等;也有在湖北武漢頗具影響力的名企,如:武漢聯通、東風本田、武漢地鐵等;還有許多上市公司及國外優質品牌企業,如:蘇泊爾、可口可樂、上海三菱等。如此之多的名企扎堆武漢職工足球賽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武漢作為中部特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該賽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武漢“全民足球生態圈”逐漸成型


足球愛好者在夾河路社區足球場踢球 記者許魏巍 攝

在武漢,職工足球有著久遠的傳統。它是城市足球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武漢企業職工足球曾迎來第一個“黃金時代”。那時,人們的文化體育生活相對匱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而當年,不少專業運動員在退役後,最好的去處就是進入一家國有大企業,成為一名正式職工。他們的加入也讓武漢的職工足球水平大大提升。大企業之間的職工比賽時常能引發萬人空巷的盛況。

2005年,做為亞足聯“亞洲展望”計劃的一部分,武漢市開始組織城市聯賽。與之前不同,參賽球隊不再僅僅依託於大型國企,而是以各種業餘俱樂部的形式存在。有了各種賽事平臺後,無論是社會組建的球隊,還是企業組織的球隊,都不再缺乏相互切磋的機會。

2017年底,武漢再次成為“中國足球改革試點地區”之一,這為武漢業餘足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2018首屆“長江杯”武漢市職工足球聯賽應運而生。它的誕生讓武漢時隔二十餘年重新擁有了一項全市範圍內的職工足球比賽。

職工足球聯賽的復興,健全了武漢城市全民足球體系的同時,也與校園足球形成積極互動——校園足球的火熱,壯大了足球青訓體系,催生了大量年輕的足球愛好者。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會成為職業球員,但絕大多數則會進入社會,進入企事業單位。職工足球賽無疑為他們搭建了一個繼續施展足球才華,延續足球夢想的平臺。另一方面,對於職業球員來說,同樣有了一個發揮餘熱的地方。不少職工足球選手的孩子們也會參加校園足球訓練和比賽,而這些孩子長大後又會投身職工足球賽。武漢火熱的夏天裡,爸爸下午參加職工賽,兒子晚上參加晚報杯的情況並不鮮見,這實現了全民足球最完美的良性循環。

首屆“市民杯”社區足球賽

完備武漢全民足球體系

足球青訓的“武漢模式”多次得到中國足協肯定,繼2012年榮列全國首批五個足球改革試點城市(大連、青島、廣州、成都、武漢)後,2018年5月武漢再次被中國足協確定為足球改革試點之一(浙江、江蘇、四川、大連、成都、武漢)。2018年11月5日,中國足協在武漢召開中國足協青訓工作現場辦公會,向全國宣傳推廣足球青訓“武漢模式”。

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武漢市並不滿足,他們仍不停地思索如何在做好“築牢基礎”的同時,尋求新的突破。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2019首屆武漢“市民杯”社區足球賽呼之欲出。據武漢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比賽將以“厚植足球沃土,感受美好生活”為主題,向市民提供足球系列活動,打造全國社區足球標杆品牌,讓市民享受足球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2019武漢“市民杯”足球賽期間,全市14個城區各派一支參賽,隊伍原則上由同一社區居民組成。另有兩支特邀球隊。比賽為八人制,16隊採用分小組然後交叉淘汰方式。而明年的“市民杯”社區足球賽,預計全市14個區208支隊伍將進行超過600場比賽。

此外還將舉辦全國社區足球試點城市邀請賽,屆時擬邀請呼和浩特、大連、深圳、梅州、煙臺、孝感等全國“城市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社區代表隊來漢,與武漢“市民杯”優勝球隊展開城際社區比賽。決賽計劃在10月19日進行。

據瞭解,武漢市近幾年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和場地的建設。數據顯示,2016年,武漢市擁有各類足球場地648塊。2019年初達到了1022塊,基本達成了每萬人一塊場地的標準。到2021年,武漢市將全面形成覆蓋全部社區的“15分鐘城市居民活動圈 ”,實現各類足球場地設施全覆蓋,讓喜歡踢球的市民出門就有場地。

【編輯:劉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