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區位於江漢平原向鄂南丘陵過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長江,東向湖區緩斜,以第四系紅色粘土組成的網狀平原為主,其兩側為平坦的沖積平原,東側為梁子湖底地。三種地貌形體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佈在區境北部,呈東西向帶狀,橫刻在網狀平原和沖積平原之中。東部和西部為濱湖平原,地面高程約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崗丘。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區境內最高點。境內大小湖泊136處,主要湖泊有大溝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魯湖、後石湖、斧頭湖、上涉湖、團墩湖、湯遜湖、青菱湖等。主要河流有長江、金水河流經西部。江夏區地域廣闊,城鄉兼備,具有得天獨厚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居中的地緣優勢。水面約佔總面積39%。

湖北武漢“江夏區”概況

位置境域

江夏區坐落於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º01’~ 114º35’、北緯29º58’~ 30º32’。江夏區正北與武漢市洪山區毗連,東北與鄂州市接壤,東南與大冶市相鄰,正南與咸寧市交界,西南與嘉魚縣相靠,西北與漢陽區和漢南區隔長江相望。區境南北長83.2公里,東西寬54.17公里。[4]

地形地貌

江夏區位於江漢平原向鄂南丘陵過渡地段,中部高,西靠長江,東向湖區緩斜,以第四系紅色粘土組成的網狀平原為主,其兩側為平坦的沖積平原,東側為梁子湖底地。三種地貌形體基本平。丘陵地形主要分佈在區境北部,呈東西向帶狀,橫刻在網狀平原和沖積平原之中。江夏區東部和西部為濱湖平原,地面高程約20~40米,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米左右的崗丘。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其中海拔在100米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米,是區境內最高點。

地貌按成因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沖積平原,主要分佈於區境的沿江沿湖地區。剝蝕堆積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岡狀平原,主要分佈於區境中部,即長江三級階地,高程為30~40米,高差為15~25米,坡度6~7米,構造剝蝕地形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丘陵,分佈於紙坊、金口、烏龍泉、鳳凰山、黃龍山等地,質地由古生界頁岩、石英砂岩、硅質岩、灰巖等組成,高程為100~272米,呈東西向長條狀分佈。[5]

氣候

江夏區屬中亞熱帶過渡的溼潤季風氣候,其年平均氣溫介於15.9~17.9℃之間,歷年平均值為16.8℃,年總降水量為889.2~1 862.6毫米,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 347.7毫米,日照時數為1 450~2 050小時之間,溫暖溼潤、四季鮮明、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季。 無霜期268天。

這裡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16個品種,尤其是白雲石、石英石、石膏、膨潤土等礦體分佈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

水資源

江夏區境內有大小湖泊136處, 97萬畝水體面積,其中,梁子湖、湯遜湖等湖泊盛產魚蝦蟹鱉,馳名中外的武昌魚就繁殖在鄂州的梁子湖樊口。主要湖泊有大溝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魯湖、後石湖、斧頭湖、上涉湖、團墩湖、湯遜湖、青菱湖等,水面約佔總面積39%。區內主要河流有長江、金水河流經西部。

生物資源

這裡物產豐富,株山茶醇、楊岑桔熟,樟呈雅韻、丹桂飄香,碧荷千池、王藠百頃,山藏奇珍、水納錦鱗,“樑湖”牌綠茶和“三白”等農產品遠銷東南亞,此外,界府蒸肉、豹澥百花菜、金口風乾魚、龍泉豆腐圓子、湖泗合菜面、法泗三嫂子香辣黃剁椒都獨具風味。

江夏區內林地到20世紀80年代均被次生林、灌木、草本群落所取代。到2004年,在丘陵岡地和村落附近,尚保存少量殘林或圍林。 常綠闊葉喬木樹種有苦櫧、石櫟、青岡櫟、樟樹和冬青等,落葉闊葉喬木有楓楊、小葉櫟、黃檀、朴樹、三角楓、合歡、黃連木、楓香、栓皮櫟、山槐、粗糠樹、厚殼桂、銀杏、牛鼻栓等。還有映山紅、算盤果、白檀、牡荊、長葉凍綠、鳥欽樹、鬧羊花和野桐等次生灌木叢,兩者合計250多種。 經濟林有桃、梨、李、山楂、柑橘、葡萄、板栗、枇杷、柿、棗、油桐、油茶、木梓、油橄欖、竹、茶葉、銀杏、苧麻、藠頭、生薑、黃花、菸草等。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角、茭白、芡實、荸薺、蒲草及蘆葦。江夏區 境內藥用植物有332種,有虎杖、尋骨風、黑旱蓮、菟絲子、馬鞍草、附子、大莉、蒼耳子、金櫻子、蒼朮、女貞、扁竹、沙蔘等,比較名貴的有玄湖、白芍、生地、玄蔘、天門冬等。江灘、湖灘、堤防有耐水的池杉、水杉、楓楊、和柳樹,地下水位較高的平湖地區植有意楊、水杉、樟樹和楓香。土層深厚、土壤溼潤而排水條件良好的植有杉木、檫木、香椿等,較乾燥的薄地和岡嶺上部植有法桐、刺槐、側柏等。屬草叢類旱中生草場24個,計3800公頃。

區境動物有豹、狗獾、麂子、豺狼、狐狸、水獺、豹貓、松鼠、兔子、野豬、野鴿、斑鳩、布穀、八哥、鷺鷥、黃鸝(又名黃鶯)、啄木鳥、喜鵲、蒼鷹、貓頭鷹、畫眉、白頭翁、鸚鵡等。區境魚類有9目、21科、58屬、68種。經濟魚類有鰱、鱅、青魚、草魚、鯿魚、魴、鯉、鯽、白鱤、鯰、烏鱧、黃鱔等20餘種。珍貴魚類有團頭魴(武昌魚),鱖、鯝、鰻鱺(白鱔)等。

江夏郡:江夏”初為郡名,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兩漢皆治西陵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境內),亦有前漢治於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北),後漢治於西陵一說。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治上昶城(今湖北省安陸市西北),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縣治在今武漢市江夏區境內),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複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晉平吳後,改吳江夏郡為武昌郡,並將原魏江夏郡治遷回安陸舊城。南朝劉宋時,江夏郡定治於汝南縣城(即夏口)。至隋平陳,江夏郡、武昌郡皆廢,入鄂州。隋煬帝時及唐代中期,因政區通名變化,曾兩度改鄂州為江夏郡,乾元元年後,江夏郡一名始廢。

“江夏”自隋開皇九年起又被用作縣名,當時是改僑縣汝南縣為江夏縣。此前,今武漢市域內最早的縣級行政建制為沙羨縣,始設於西漢。三國吳省之,晉太康元年復置,治夏口。後省沙羨,併入沙陽。東晉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僑立汝南縣。自隋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後,“江夏”縣名沿襲不變,直至清朝滅亡。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寓“因武而昌”之意。

早期

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楚置沙羨於塗口(今金口)。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分天下為36郡,沙羨屬南郡。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沙羨縣,為武昌縣建縣之始,治塗口(今金口)隸江夏郡。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建立水軍需要,在武昌白沙洲建立船塢,造船業興起。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武昌蠻王山,建立江夏蠻王的陵墓。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孫劉聯軍拒曹兵於赤壁(今金口街赤磯山),火攻曹營,曹由烏林(今洪湖烏林鎮)遁南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獻帝分江夏為兩郡,南郡六縣,治夏口(今武昌)屬吳,以程普為太守。

三國魏晉南北時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最盛名赤壁之戰,戰場就在金口赤磯山(存在爭議),現有祭風臺、諸葛城、士兵墓等遺址,出土了青銅劍等兵器。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孫權自公安遷鄂稱吳王,將南江夏郡改名為武昌郡。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月,晉滅吳,以武昌郡隸江州。

南朝宋朝時期,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隸郢洲。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佛教禪師菩提達摩,由金陵溯江至塗口登槐山,後人建達摩亭(今留雲亭)塑像立碑以祀之。

隋唐宋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移江夏縣治於鄂州城(武昌)。塗口屬之。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為江夏郡治,隸山南道(全國十道)。

江夏郡和江夏縣同一治地。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尉遲恭督修武昌城,在金口青埠灣設磚窯群碑。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封李道宗為江夏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復鄂州名,隸江南西道。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攻江夏城,破外廓。唐代江夏紙坊以造紙作坊著名而稱紙坊,沿用至今,當時的造紙規模較大,很有名氣。自唐代興盛的靈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紙坊。唐時靈泉古市在靈泉山,由於這裡古代有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東南北三面瀕梁子湖,通樊口、鯰魚口、金口,兩頭都可通長江。

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縣隸屬鄂州武昌郡。

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為武昌郡。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偉為清郡,江夏縣仍屬鄂州。

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將伯顏攻鄂州城,宋守將張晏然開門迎降。到了宋代,冶鐵業、鑄銅業、紡織業等比較發達,江夏龍泉山發掘古銅鼎重36斤,珠光霞彩、燦爛奪目。在宋朝,金口已成江南名鎮,有“黃金口岸”之稱。

元明清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為武昌路。縣城為武昌路及湖廣行省行政中心。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建國武昌,號“大漢”。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夏縣屬湖北武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六子朱楨為楚昭王。楚昭王看中了龍泉山這塊風水寶地,定“靈泉山”為仙壤,闢為“寢山”。自朱楨起,明代274年間,在這裡相繼建起了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八代九王塋園。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築金口槐山石駁岸。萬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611~1618年),大司馬熊延弼先後修築張公渡堤、金口龍床磯至白沙洲六十里長堤、四邑公堤。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過武昌,改江夏縣為瑞符縣。六月,清軍佔領武昌,沿明制。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段燦(金口人)出資修葺槐山達摩亭,更名“留雲亭”。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軍東王楊秀清、督翼王石達開佔領武昌城。

民國以後

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隸江漢道,1930年後隸湖北省第一專署。

1949年6月10日武昌縣人民政府在武昌區成立,隸屬於大冶專署。1952年5月大冶專署撤銷,改屬孝感專署。1959年11月劃歸武漢市郊縣。1960年縣治移於紙坊鎮。1961年4月,復歸孝感專署。1965年8月,改屬咸寧專署。 1975年11月劃歸武漢市至今。1995年3月,撤銷武昌縣,設立武漢市江夏區至今。

1995年轄:紙坊鎮 金口鎮 流芳鎮 烏龍泉鎮 大橋鎮 鄭店鎮 法泗鎮 安山鎮 賀站鎮 湖泗鎮 五里界鎮 豹澥鎮 寧港鄉 段嶺廟鄉 金水鄉 河堖鄉 山坡鄉 保福鄉 舒安鄉 大屋陳鄉 龍泉鄉 土地堂鄉 範湖鄉

2001年5月,撤銷大橋街道、賀站鎮、龍泉鄉、金水鄉、範湖鄉、段嶺廟鄉、土地堂鄉、大屋陳鄉、寧港鄉、河堖鄉、保福鄉。

2004年轄5個街道、5個鎮、2個鄉,1農場:鄭店街道、金口街道、流芳街道、紙坊街道、烏龍泉街道、五里界、豹澥鎮、湖泗鎮、法泗鎮、安山鎮、舒安鄉、山坡鄉、金水農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