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關於"五穀"的說法,筆者所能見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商周金文、甲骨文。從《甲骨文刻合集釋文》來看,文中有"五種"的說法,並且有關於黍、粟、禾、麥、稻、豆等農作物的記載,但究竟"五種"是哪五類作物,暫且沒有發現線索。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關於"五穀"的說法,筆者所能見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商周金文、甲骨文。從《甲骨文刻合集釋文》來看,文中有"五種"的說法,並且有關於黍、粟、禾、麥、稻、豆等農作物的記載,但究竟"五種"是哪五類作物,暫且沒有發現線索。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孔老夫子批評別人"五穀不分",《春秋穀樑傳》有"五穀皆熟"的記載,想必先秦時期人人都知道什麼是"五穀"吧?那筆者就來找找先秦文獻……什麼?找不到?都怪秦始皇焚書坑儒,把真相掩埋到了灰燼中。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關於"五穀"的說法,筆者所能見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商周金文、甲骨文。從《甲骨文刻合集釋文》來看,文中有"五種"的說法,並且有關於黍、粟、禾、麥、稻、豆等農作物的記載,但究竟"五種"是哪五類作物,暫且沒有發現線索。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孔老夫子批評別人"五穀不分",《春秋穀樑傳》有"五穀皆熟"的記載,想必先秦時期人人都知道什麼是"五穀"吧?那筆者就來找找先秦文獻……什麼?找不到?都怪秦始皇焚書坑儒,把真相掩埋到了灰燼中。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漢代文教興盛,經學家數量眾多,又喜歡找各版本的前朝文獻,並做批註和解釋,那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呢?結果是:漢代"五穀"的說法太多!陝西西安南郊雁塔區曲江鄉鴻固原發掘一座漢墓中出土木牘,其內容提及五穀為"粟、豆、麻、麥、稻"。經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東漢初期的趙岐注《孟子》,"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名氣更大的鄭玄注《周禮·天官》,"五穀"為"麻、黍、稷、麥、豆"。等等,好像說法都不一樣,說好的人人盡知的"五穀"呢,怎麼說法有如此差別?信息量非常大,看來有必要來捋一捋了。

三種說法中都有"麥",可見"麥"在古代中國多麼重要,不管出土文獻還是經學家,都一致將"麥"放在了"五穀"第四位。根據筆者的蒐集,"粟"和"稷"應該是一類,豆與菽也是一物。《爾雅•釋草》:"稷,粟也。"應該就是今天所說的小米。《說文》:"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菽又專指大豆,《說文通訓定聲》:"大豆曰菽。"所以說豆、菽皆指大豆。根據分析,成功入選五穀的有麥、小米、大豆,備選的還有麻、稻、黍。稻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黍就是黏米,粽子"菰葉裹黏米",每年端午少不了他。那麻是什麼?可不是今天所說的毒品大麻,而是一種莖可以編藤的植物,果實"麻籽",味道極差,又一說是吃麻的塊莖,但口感總是不太好。漢代以後就很少吃"麻"了,主要將其來編繩子、做衣服。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關於"五穀"的說法,筆者所能見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商周金文、甲骨文。從《甲骨文刻合集釋文》來看,文中有"五種"的說法,並且有關於黍、粟、禾、麥、稻、豆等農作物的記載,但究竟"五種"是哪五類作物,暫且沒有發現線索。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孔老夫子批評別人"五穀不分",《春秋穀樑傳》有"五穀皆熟"的記載,想必先秦時期人人都知道什麼是"五穀"吧?那筆者就來找找先秦文獻……什麼?找不到?都怪秦始皇焚書坑儒,把真相掩埋到了灰燼中。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漢代文教興盛,經學家數量眾多,又喜歡找各版本的前朝文獻,並做批註和解釋,那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呢?結果是:漢代"五穀"的說法太多!陝西西安南郊雁塔區曲江鄉鴻固原發掘一座漢墓中出土木牘,其內容提及五穀為"粟、豆、麻、麥、稻"。經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東漢初期的趙岐注《孟子》,"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名氣更大的鄭玄注《周禮·天官》,"五穀"為"麻、黍、稷、麥、豆"。等等,好像說法都不一樣,說好的人人盡知的"五穀"呢,怎麼說法有如此差別?信息量非常大,看來有必要來捋一捋了。

三種說法中都有"麥",可見"麥"在古代中國多麼重要,不管出土文獻還是經學家,都一致將"麥"放在了"五穀"第四位。根據筆者的蒐集,"粟"和"稷"應該是一類,豆與菽也是一物。《爾雅•釋草》:"稷,粟也。"應該就是今天所說的小米。《說文》:"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菽又專指大豆,《說文通訓定聲》:"大豆曰菽。"所以說豆、菽皆指大豆。根據分析,成功入選五穀的有麥、小米、大豆,備選的還有麻、稻、黍。稻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黍就是黏米,粽子"菰葉裹黏米",每年端午少不了他。那麻是什麼?可不是今天所說的毒品大麻,而是一種莖可以編藤的植物,果實"麻籽",味道極差,又一說是吃麻的塊莖,但口感總是不太好。漢代以後就很少吃"麻"了,主要將其來編繩子、做衣服。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除了"五穀",竟然還有"六穀"、"八谷"、"九穀",甚至"百穀",並且每種說法居然都有解釋。《周禮•天官》:"食用六穀",鄭玄注:"六穀,稌、黍、稷、粱、麥、苽。"《周禮•春官》:"六齍。"鄭玄注:"齍讀為粢,六粢謂六穀,黍、稷、稻、粱、麥。"《周禮•天官》:"生九穀。"鄭司農雲:"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鄭玄注:"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如此紛繁複雜,筆者一下子就懵了:古人是不是根本也不知道什麼"五穀",只是和我們開了個玩笑?

"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怎麼形容一個懶惰無知的?那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種人可謂無可救藥了。而現在隨便問一個人"五穀"是什麼,大概除了知道是主食,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來吧?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主食未必就是穀物,大蔥,芒果乾,爆米花之類的玩意兒或許也會成為答案。孔老夫子如果聽到這樣奇葩的回答,一定會氣得活過來,慨嘆民族的無知啊。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其實,也並不能怪現代人。一來現在賴以生存的作物太多,很多又是宋元以來的"舶來品",個大、肉多、生存力強,比如玉米、土豆等,很快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要評現代版"五穀",肯定當仁不讓上榜;二來,好像古人自己也沒弄清楚什麼是"五穀",留下了一個解不開的千古謎題。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關於"五穀"的說法,筆者所能見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商周金文、甲骨文。從《甲骨文刻合集釋文》來看,文中有"五種"的說法,並且有關於黍、粟、禾、麥、稻、豆等農作物的記載,但究竟"五種"是哪五類作物,暫且沒有發現線索。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孔老夫子批評別人"五穀不分",《春秋穀樑傳》有"五穀皆熟"的記載,想必先秦時期人人都知道什麼是"五穀"吧?那筆者就來找找先秦文獻……什麼?找不到?都怪秦始皇焚書坑儒,把真相掩埋到了灰燼中。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漢代文教興盛,經學家數量眾多,又喜歡找各版本的前朝文獻,並做批註和解釋,那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呢?結果是:漢代"五穀"的說法太多!陝西西安南郊雁塔區曲江鄉鴻固原發掘一座漢墓中出土木牘,其內容提及五穀為"粟、豆、麻、麥、稻"。經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東漢初期的趙岐注《孟子》,"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名氣更大的鄭玄注《周禮·天官》,"五穀"為"麻、黍、稷、麥、豆"。等等,好像說法都不一樣,說好的人人盡知的"五穀"呢,怎麼說法有如此差別?信息量非常大,看來有必要來捋一捋了。

三種說法中都有"麥",可見"麥"在古代中國多麼重要,不管出土文獻還是經學家,都一致將"麥"放在了"五穀"第四位。根據筆者的蒐集,"粟"和"稷"應該是一類,豆與菽也是一物。《爾雅•釋草》:"稷,粟也。"應該就是今天所說的小米。《說文》:"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菽又專指大豆,《說文通訓定聲》:"大豆曰菽。"所以說豆、菽皆指大豆。根據分析,成功入選五穀的有麥、小米、大豆,備選的還有麻、稻、黍。稻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黍就是黏米,粽子"菰葉裹黏米",每年端午少不了他。那麻是什麼?可不是今天所說的毒品大麻,而是一種莖可以編藤的植物,果實"麻籽",味道極差,又一說是吃麻的塊莖,但口感總是不太好。漢代以後就很少吃"麻"了,主要將其來編繩子、做衣服。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除了"五穀",竟然還有"六穀"、"八谷"、"九穀",甚至"百穀",並且每種說法居然都有解釋。《周禮•天官》:"食用六穀",鄭玄注:"六穀,稌、黍、稷、粱、麥、苽。"《周禮•春官》:"六齍。"鄭玄注:"齍讀為粢,六粢謂六穀,黍、稷、稻、粱、麥。"《周禮•天官》:"生九穀。"鄭司農雲:"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鄭玄注:"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如此紛繁複雜,筆者一下子就懵了:古人是不是根本也不知道什麼"五穀",只是和我們開了個玩笑?

說了幾千年的“五穀”,究竟是指哪些東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