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疑難解答:編校乾貨送5條

老編輯總結的5條編校乾貨

名家簡介

張惠芳,編審,福建教育出版社質檢部主任。1986年大學畢業後進入福建教育出版社工作。曾擔任過8年教育類期刊記者和編輯,長期從事中小學國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教輔圖書、教師用書的策劃和編輯工作,多年從事教育理論、中小學教師讀物的開發和文史類學術圖書、大眾讀物的策劃和編輯工作。2005年開始從事圖書質檢工作。

01

區分炎黃、華夏、中華

炎黃是上古時期的兩個部落集團,也是傳說中的首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始祖,被漢族和一些祖源為漢族的少數民族視為祖先。很長一段時間,曾經用“炎黃子孫”稱呼中國人,但是現在不提倡怎麼用了。因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一些不認同炎黃作為他們的始祖,他們不是炎黃子孫。比如中南西南的很多民族認蚩尤為祖先,西北的很多民族祖先是史書中說到的戎狄,東北的民族也有另外的祖先傳說。

華夏是夏商周及其之前由多元族群組成的民族集團,是夏朝的主體民族,被認為是漢族的先民,也是一個國家名(夏朝),後來成為中國的代稱,中國人也被稱為華夏兒女、華夏子孫。華夏作為國家的代稱,是個很美的詞,因此現在仍然可以用華夏子孫、華夏兒女稱呼所有的中國人。

中華一詞出現的時間相對晚一些,近代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用來指代中國所有的民族,所以中華既用於指稱中國,也用來指代包含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14億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都被稱為中華兒女。所以,中華一詞現在既是國家代稱也是民族名,並且提倡使用中華民族、中華兒女來稱呼全國各族人民,強調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團結。中華一詞在海外華僑華人中擁有較大的接受度,有的國家的華僑華人使用“華族”作為他們在海外的民族名。

02

出版物中繁體字使用規則

中國有文字的歷史非常悠久,同一個字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寫法,為了使用方便,現在我們對繁體字進行了區分,就是把繁體字分為規範繁體字和非規範繁體字。

哪些是規範的繁體字呢?可以查《通用漢字規範表》,它列舉了哪些繁體字被簡化了,遇到這些繁體字必須使用簡化字,同時也列舉了規範繁體字和異體字。《現代漢語詞典》也是這樣,簡化字後面括號裡的一般都是規範繁體字。除此之外的繁體字就是非規範繁體字,比如異體字。

現在使用繁體字,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則。

一是簡體字版的書必須使用簡化字。但是這些簡化字只限於《通用漢字規範表》中有的,《字表》中沒有被簡化的字可以使用繁體字(包括異體字),《字表》沒簡化的繁體字不能自行類推簡化。

二是繁體版的書。如果是古籍整理類的,既可以使用規範繁體字,也可以本著遵照原著的精神,保留原文的異體字,這要根據整理和出版的目的,定一個編輯體例和原則;如果不是古籍整理類,只是普及性讀物,一般要使用規範繁體字,只有在沒有規範繁體字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異體字。

三是特別要提醒一點,那就是無論是簡體版還是繁體版的書,都不用俗字。所謂的俗字,其實就是古人寫的錯別字,所以是要棄用的。

03

姓名中的簡體、繁體、異體字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姓名用字自然也紛繁複雜,這給書稿編輯帶來了很多困擾,在此梳理一些處理思路供參考。

第一,姓名用字和書稿其他文字一樣,首先應該遵循《通用規範漢字表》的精神。表內簡化的字用簡化字,表內沒有的可以用繁體字和異體字。通用字表對可以用作姓氏人名的字有特別的規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作為參考肯定是沒有錯的。

第二,辭海、大百科全書等重要工具書也可以作為參考。這些書代表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是對通用字表和簡化漢字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必要的糾偏和補充。以重要的工具書作為依據,是被認可的一種重要編輯方法。

第三,一些姓氏人名之所以會存在簡繁體、異體字並存和混用的情況,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這些字往往是多音字,漢字簡化時,某個音簡化了,另一個音卻沒有簡化,而一些古人的名字我們並不知道真正是讀哪個音,比如魏徵魏徵、文徵明文徵明;二是這些字往往是一字多義的,一個字某方面的意義簡化了,另一方面的意義卻沒有簡化,這就導致有的字既有簡化字又有繁體字,簡化字與繁體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如畢昇的“昇”繁體有好幾個意思,其中一部分簡化為“升”,而一些古人的名字,我們也同樣不知道他取的是哪個意思。上面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導致了大家爭論不休,有的說要用簡化字,有的說不能用簡化字,沒能形成統一的觀點。這種情況擇一而從即可。

第四,無論是漢字簡化還是通用字表,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這導致了姓名用字產生了一些混亂,也導致了無休止的學術爭論,比如錢鍾書錢鍾書。不同的學術觀點各有自己的邏輯,有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擇一而從,而有的觀點可能偏離語言文字法規和標準比較多,應該慎重選擇。

總之,編輯可以在熟悉上述規則的情況下,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一種姓名用字,全書保持統一即可。

04

參考文獻和註釋作者朝代的標註問題

關於作者朝代的標註問題主要是指參考文獻和註釋,因為這些地方需要簡潔明瞭,不討論內文,是因為內文可以用比較靈活的語言進行解釋,文字多一些無妨。

第一,圖書作者朝代的標註一般採用中國通史常用的朝代次序,這是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普遍接受的,基本不存在異義。其中有一些分裂或者過渡性的朝代有多個政權並存或前後相繼,有的書還對此進行細分標註,如:五代·後梁,三國·魏,南朝·宋,等等。

第二,作者朝代標註的難點在於有的作者一生跨越了兩個朝代。內文表述中可以明確說明作者生活在哪個朝代末哪個朝代初,但參考文獻和註釋需要簡明,因此就引出瞭如何標註作者朝代的問題,目前這個問題沒有形成共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張標註作者生活年代長的朝代,有的人覺得應該標註作者去世的朝代,有的人則以作者一生中成就較大的階段作為標準。既然沒有統一的答案,我覺得一本書中無論採用哪種標註標準,只要統一即可。

第三,民國(1912—1949)通常視作一個朝代進行標註。目前有一些社科書就是這麼做的。但是大部分書民國時期的作者通常不進行生活年代標註。這可能是因為:民國離現在比較近,很多人大家都知道,不必標註生活的年代;民國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很多作者一生不是跨越清朝就是跨越新中國,標註起來比較麻煩,進行了迴避,迴避是一個編校技巧。

第四,圖書註釋和參考文獻按照朝代標註作者的生活年代,與學術界不同學科的學術研究分期方法不是一回事,也不能混用。比如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現代當代之類的分期方法,不同的學科概念和時間都有可能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學術界和社會大眾都沒有共識,基本上沒有看到圖書用這種方式標註作者生活年代的。

05

序和前言

序或前言都是圖書正文前方說明性文字,二者有時候是完全相同的,有時候是不同的。序和前言不是一本書的必備項目,而是根據需要來定的,一本書既可以同時沒有序和前言,也可以只有序沒有前言,或者只有前言沒有序。

當一本書只有序或者前言時,二者的性質大致是一樣的,無非是名稱不同而已,內容一般都是簡要說明寫作的目的、內容篇章結構或者多作者的分工、得到什麼機構的協助等等。序有自序和他序,自序與前言相對接近,他序與前言是不同的。

當序和前言同時出現時,一般二者的內容是有明顯的區別與分工的。這時前言的內容一般與圖書正文有相對密切的關係,比如論及與正文相關的學術觀點、闡明研究方法等等。這時二者在圖書中的位置就有區分,一般序是放在前面,前言放在後面,比如序在目錄前,前言在目錄後。總之,當序和前言同時出現時,序一定要放在前言前面,沒有前言放在序之前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