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文學的力量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同時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僅僅是體味文本,而且是在時光長河中逆流而上,追溯孕育經典的時代生活,形成藝術的、生活的呼應。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一種文化消費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從時代生活的角度去觀察文學的脈象。為此,中國作家網在本屆北京圖博會中國作家館組織了一場關於文學生活的對話,邀請評論家賀紹俊、作家劉汀、編劇範黨輝與讀者分享他們對身處其中的文學現場的觀察與理解,活動由中國作家網副總編輯王婉主持。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文學的力量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同時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僅僅是體味文本,而且是在時光長河中逆流而上,追溯孕育經典的時代生活,形成藝術的、生活的呼應。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一種文化消費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從時代生活的角度去觀察文學的脈象。為此,中國作家網在本屆北京圖博會中國作家館組織了一場關於文學生活的對話,邀請評論家賀紹俊、作家劉汀、編劇範黨輝與讀者分享他們對身處其中的文學現場的觀察與理解,活動由中國作家網副總編輯王婉主持。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對話活動現場

No.1

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

王婉:首先有一個問題給三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您希望生活在哪個時代?哪段時間?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文學的力量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同時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僅僅是體味文本,而且是在時光長河中逆流而上,追溯孕育經典的時代生活,形成藝術的、生活的呼應。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一種文化消費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從時代生活的角度去觀察文學的脈象。為此,中國作家網在本屆北京圖博會中國作家館組織了一場關於文學生活的對話,邀請評論家賀紹俊、作家劉汀、編劇範黨輝與讀者分享他們對身處其中的文學現場的觀察與理解,活動由中國作家網副總編輯王婉主持。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對話活動現場

No.1

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

王婉:首先有一個問題給三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您希望生活在哪個時代?哪段時間?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

賀紹俊我覺得生活在自己這個時代是最合適的。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因為我就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的,我的一切都是由這個時代塑造的,我會懂得如何與這個時代相處。

假如討論在你生活的這個時代,如何生活得更好?我覺得這可能會更有文學上的啟發性。假如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能夠接觸到文學,他感受到的這個時代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劉汀:我的答案和賀老師類似。為什麼?第一我們沒有辦法設想活在我們想象中的時代。比如大家常說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生活多麼豐富,我覺得假如回到80年代不見得有機會感受到今天這麼全面、豐富、現代化的文學生活。回到80年代,我可能跟文學沒有關係,我只是一個在老家放羊的孩子。所以對我來說,最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因為當今時代我們能夠感受到豐富的文學生活、文學力量,已經有前輩給我們作好了鋪墊。而如果在更早的年代,在文學生活上,相對來說我們可選擇的範圍是很窄的。

另外一個角度,我認為那個時候文學的讀者可能並沒有現在多。那個時候一年才出版多少本書?讀過大學的人有多少?會識字、看書的人又有多少?所以實際上我們此刻所在的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文學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和寫作,所以我肯定更願意活在這個時代。

範黨輝:王婉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我想閱讀可以超越時代,能讓我們活千百遍;閱讀能讓我們從今天回溯歷史,比如可以回到唐朝,因為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唐朝詩歌的繁盛。是文學讓我們理解過去,也讓我們想象未來,可以回溯歷史,也可以向未來進發,所以無論活在哪個時代,只要有文學都是一樣的,文學可以讓我們千百遍地重來。

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是特別喜歡上世紀80年代這段黃金歲月,那一批作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我。如果可以重來,我願意跟賀老師他們一起並肩成長。如果可以回到80年代,我會告訴當時的我少吃一點,多讀點書。

王婉:請賀老師來給我們回憶一下80年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我想補充一句,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讓我們來評價一個時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答案都非常自我。不論你願意身處在哪個時代,最關鍵的是要成為時代的主人,這樣才會獲得生命的成長。

至於80年代的文學生活,的確到今天回憶起來還是會讓我心潮澎湃。那是一個極其燃燒的時代,那個時代跟今天相比物資相對匱乏,所有領域都有空白等待著添加。經常有一些表現那個時代的影視劇有這樣的情節,大家聚在一個集體宿舍裡討論,討論的問題大到國際關係,小到各種社會問題,討論激烈時甚至可能爆發爭吵,爭得面紅耳赤。現在想起那樣的場面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當時經常討論的話題還包括讀了什麼書,最近流行什麼作品,作品的讀後感等等。

我覺得那個時代大家都有一種追求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願望,而且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這是我對80年代最有印象的一點。

No.2

文學激發我們對生活內在的感受力

王婉:那是一個八面來風的時代,在當時您有沒有特別受到哪部作品或者哪位作家的影響?

賀紹俊:很多作品和作家對我影響都很大。作家都是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的。

我想分享的一點是,並不是只有經典的文學作品才能夠對人產生影響。我特別想說說我具體的一次閱讀經驗。

我最早開始閱讀長篇小說是十多歲時,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一位延安時代的老作家康濯的作品《東方紅》。作品寫於50年代,描寫的是中國農村農民生活。我為什麼會讀這個作品?因為當時小學放寒假,父母都在上班,家裡只有我一個人。我父親就到工會圖書館給我借書看,裡面就有《東方紅》,這是我第一次讀長篇小說。

湖南的冬天是很寒冷的,我坐在一個火爐邊一遍一遍地讀,雖然很多字不認識,但我發現文學太神奇了,一個作家能夠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即使人物並不是我熟悉的人物,我對農村也不瞭解,但他寫農民的生活,寫他們的對話,寫他們互相之間開的玩笑,完全吸引了我,我就沉浸在那樣一個小說的情境裡面,感到小說非常有魅力,我就此愛上了小說。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經典,儘管今天我可能已經記不清這本書裡面具體的人和故事,但我記住了《東方紅》這樣一部小說,它引導我真正了愛上了小說,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王婉:它留在了屬於您的文學精神譜系裡。那麼劉汀呢?作為一位作家,我們想知道你小時候讀過什麼作品,或者哪些作家作品形成了你的文學血統?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文學的力量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同時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僅僅是體味文本,而且是在時光長河中逆流而上,追溯孕育經典的時代生活,形成藝術的、生活的呼應。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一種文化消費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從時代生活的角度去觀察文學的脈象。為此,中國作家網在本屆北京圖博會中國作家館組織了一場關於文學生活的對話,邀請評論家賀紹俊、作家劉汀、編劇範黨輝與讀者分享他們對身處其中的文學現場的觀察與理解,活動由中國作家網副總編輯王婉主持。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對話活動現場

No.1

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

王婉:首先有一個問題給三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您希望生活在哪個時代?哪段時間?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

賀紹俊我覺得生活在自己這個時代是最合適的。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因為我就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的,我的一切都是由這個時代塑造的,我會懂得如何與這個時代相處。

假如討論在你生活的這個時代,如何生活得更好?我覺得這可能會更有文學上的啟發性。假如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能夠接觸到文學,他感受到的這個時代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劉汀:我的答案和賀老師類似。為什麼?第一我們沒有辦法設想活在我們想象中的時代。比如大家常說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生活多麼豐富,我覺得假如回到80年代不見得有機會感受到今天這麼全面、豐富、現代化的文學生活。回到80年代,我可能跟文學沒有關係,我只是一個在老家放羊的孩子。所以對我來說,最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因為當今時代我們能夠感受到豐富的文學生活、文學力量,已經有前輩給我們作好了鋪墊。而如果在更早的年代,在文學生活上,相對來說我們可選擇的範圍是很窄的。

另外一個角度,我認為那個時候文學的讀者可能並沒有現在多。那個時候一年才出版多少本書?讀過大學的人有多少?會識字、看書的人又有多少?所以實際上我們此刻所在的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文學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和寫作,所以我肯定更願意活在這個時代。

範黨輝:王婉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我想閱讀可以超越時代,能讓我們活千百遍;閱讀能讓我們從今天回溯歷史,比如可以回到唐朝,因為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唐朝詩歌的繁盛。是文學讓我們理解過去,也讓我們想象未來,可以回溯歷史,也可以向未來進發,所以無論活在哪個時代,只要有文學都是一樣的,文學可以讓我們千百遍地重來。

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是特別喜歡上世紀80年代這段黃金歲月,那一批作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我。如果可以重來,我願意跟賀老師他們一起並肩成長。如果可以回到80年代,我會告訴當時的我少吃一點,多讀點書。

王婉:請賀老師來給我們回憶一下80年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我想補充一句,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讓我們來評價一個時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答案都非常自我。不論你願意身處在哪個時代,最關鍵的是要成為時代的主人,這樣才會獲得生命的成長。

至於80年代的文學生活,的確到今天回憶起來還是會讓我心潮澎湃。那是一個極其燃燒的時代,那個時代跟今天相比物資相對匱乏,所有領域都有空白等待著添加。經常有一些表現那個時代的影視劇有這樣的情節,大家聚在一個集體宿舍裡討論,討論的問題大到國際關係,小到各種社會問題,討論激烈時甚至可能爆發爭吵,爭得面紅耳赤。現在想起那樣的場面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當時經常討論的話題還包括讀了什麼書,最近流行什麼作品,作品的讀後感等等。

我覺得那個時代大家都有一種追求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願望,而且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這是我對80年代最有印象的一點。

No.2

文學激發我們對生活內在的感受力

王婉:那是一個八面來風的時代,在當時您有沒有特別受到哪部作品或者哪位作家的影響?

賀紹俊:很多作品和作家對我影響都很大。作家都是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的。

我想分享的一點是,並不是只有經典的文學作品才能夠對人產生影響。我特別想說說我具體的一次閱讀經驗。

我最早開始閱讀長篇小說是十多歲時,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一位延安時代的老作家康濯的作品《東方紅》。作品寫於50年代,描寫的是中國農村農民生活。我為什麼會讀這個作品?因為當時小學放寒假,父母都在上班,家裡只有我一個人。我父親就到工會圖書館給我借書看,裡面就有《東方紅》,這是我第一次讀長篇小說。

湖南的冬天是很寒冷的,我坐在一個火爐邊一遍一遍地讀,雖然很多字不認識,但我發現文學太神奇了,一個作家能夠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即使人物並不是我熟悉的人物,我對農村也不瞭解,但他寫農民的生活,寫他們的對話,寫他們互相之間開的玩笑,完全吸引了我,我就沉浸在那樣一個小說的情境裡面,感到小說非常有魅力,我就此愛上了小說。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經典,儘管今天我可能已經記不清這本書裡面具體的人和故事,但我記住了《東方紅》這樣一部小說,它引導我真正了愛上了小說,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王婉:它留在了屬於您的文學精神譜系裡。那麼劉汀呢?作為一位作家,我們想知道你小時候讀過什麼作品,或者哪些作家作品形成了你的文學血統?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劉汀

劉汀:我小時候最早接觸跟文學有一點點關係的讀物是《小學生作文選》。我生活在內蒙古北部非常偏僻的地方,父親是一個小學語文老師,那時候真正對我有文學啟蒙作用的大概有三種書。一個就是《小學生作文選》,我們容易把它當成一種寫作套路,後來回溯我自己的文學生活,發現它對於我的文學啟蒙、文學教育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告訴我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規範的,由此嘗試著去模仿寫作。

我的第二個文學教育來自武俠小說。也是上小學的年紀,我蹲在地上一邊燒火一邊看武俠小說,絕對是廢寢忘食。農村的土灶需要把柴火扔進去,有一陣風吹過來,火苗飛出來把眉毛給燒掉了,但是我仍然不願意放下書。武俠小說對我最大的作用是使我接觸到充滿幻想和想象的世界,原來人的想法可以無所不及,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第三個是民間故事,主要來源於家人給我講的故事。它們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原來我最熟悉的人都可以變成文學的主角,一切都可以復活。即使一個人終將逝去,他也可能經由文學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文學對於一個人、一個作者、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就是被我們記憶的那一部分,這個記憶如果永存,這個記憶建構的世界也將永存。

王婉:文學作品不是現實生活的複製、粘貼,它一定是一個時期人們的精神標誌,而且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訴求,帶著時代的印記。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文學的力量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同時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候,不僅僅是體味文本,而且是在時光長河中逆流而上,追溯孕育經典的時代生活,形成藝術的、生活的呼應。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一種文化消費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從時代生活的角度去觀察文學的脈象。為此,中國作家網在本屆北京圖博會中國作家館組織了一場關於文學生活的對話,邀請評論家賀紹俊、作家劉汀、編劇範黨輝與讀者分享他們對身處其中的文學現場的觀察與理解,活動由中國作家網副總編輯王婉主持。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對話活動現場

No.1

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

王婉:首先有一個問題給三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您希望生活在哪個時代?哪段時間?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

賀紹俊我覺得生活在自己這個時代是最合適的。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合適的時代。因為我就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的,我的一切都是由這個時代塑造的,我會懂得如何與這個時代相處。

假如討論在你生活的這個時代,如何生活得更好?我覺得這可能會更有文學上的啟發性。假如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能夠接觸到文學,他感受到的這個時代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劉汀:我的答案和賀老師類似。為什麼?第一我們沒有辦法設想活在我們想象中的時代。比如大家常說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生活多麼豐富,我覺得假如回到80年代不見得有機會感受到今天這麼全面、豐富、現代化的文學生活。回到80年代,我可能跟文學沒有關係,我只是一個在老家放羊的孩子。所以對我來說,最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因為當今時代我們能夠感受到豐富的文學生活、文學力量,已經有前輩給我們作好了鋪墊。而如果在更早的年代,在文學生活上,相對來說我們可選擇的範圍是很窄的。

另外一個角度,我認為那個時候文學的讀者可能並沒有現在多。那個時候一年才出版多少本書?讀過大學的人有多少?會識字、看書的人又有多少?所以實際上我們此刻所在的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文學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和寫作,所以我肯定更願意活在這個時代。

範黨輝:王婉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我想閱讀可以超越時代,能讓我們活千百遍;閱讀能讓我們從今天回溯歷史,比如可以回到唐朝,因為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唐朝詩歌的繁盛。是文學讓我們理解過去,也讓我們想象未來,可以回溯歷史,也可以向未來進發,所以無論活在哪個時代,只要有文學都是一樣的,文學可以讓我們千百遍地重來。

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是特別喜歡上世紀80年代這段黃金歲月,那一批作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我。如果可以重來,我願意跟賀老師他們一起並肩成長。如果可以回到80年代,我會告訴當時的我少吃一點,多讀點書。

王婉:請賀老師來給我們回憶一下80年代的文學生活。

賀紹俊:我想補充一句,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讓我們來評價一個時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答案都非常自我。不論你願意身處在哪個時代,最關鍵的是要成為時代的主人,這樣才會獲得生命的成長。

至於80年代的文學生活,的確到今天回憶起來還是會讓我心潮澎湃。那是一個極其燃燒的時代,那個時代跟今天相比物資相對匱乏,所有領域都有空白等待著添加。經常有一些表現那個時代的影視劇有這樣的情節,大家聚在一個集體宿舍裡討論,討論的問題大到國際關係,小到各種社會問題,討論激烈時甚至可能爆發爭吵,爭得面紅耳赤。現在想起那樣的場面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當時經常討論的話題還包括讀了什麼書,最近流行什麼作品,作品的讀後感等等。

我覺得那個時代大家都有一種追求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願望,而且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這是我對80年代最有印象的一點。

No.2

文學激發我們對生活內在的感受力

王婉:那是一個八面來風的時代,在當時您有沒有特別受到哪部作品或者哪位作家的影響?

賀紹俊:很多作品和作家對我影響都很大。作家都是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的。

我想分享的一點是,並不是只有經典的文學作品才能夠對人產生影響。我特別想說說我具體的一次閱讀經驗。

我最早開始閱讀長篇小說是十多歲時,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一位延安時代的老作家康濯的作品《東方紅》。作品寫於50年代,描寫的是中國農村農民生活。我為什麼會讀這個作品?因為當時小學放寒假,父母都在上班,家裡只有我一個人。我父親就到工會圖書館給我借書看,裡面就有《東方紅》,這是我第一次讀長篇小說。

湖南的冬天是很寒冷的,我坐在一個火爐邊一遍一遍地讀,雖然很多字不認識,但我發現文學太神奇了,一個作家能夠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即使人物並不是我熟悉的人物,我對農村也不瞭解,但他寫農民的生活,寫他們的對話,寫他們互相之間開的玩笑,完全吸引了我,我就沉浸在那樣一個小說的情境裡面,感到小說非常有魅力,我就此愛上了小說。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經典,儘管今天我可能已經記不清這本書裡面具體的人和故事,但我記住了《東方紅》這樣一部小說,它引導我真正了愛上了小說,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王婉:它留在了屬於您的文學精神譜系裡。那麼劉汀呢?作為一位作家,我們想知道你小時候讀過什麼作品,或者哪些作家作品形成了你的文學血統?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劉汀

劉汀:我小時候最早接觸跟文學有一點點關係的讀物是《小學生作文選》。我生活在內蒙古北部非常偏僻的地方,父親是一個小學語文老師,那時候真正對我有文學啟蒙作用的大概有三種書。一個就是《小學生作文選》,我們容易把它當成一種寫作套路,後來回溯我自己的文學生活,發現它對於我的文學啟蒙、文學教育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告訴我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規範的,由此嘗試著去模仿寫作。

我的第二個文學教育來自武俠小說。也是上小學的年紀,我蹲在地上一邊燒火一邊看武俠小說,絕對是廢寢忘食。農村的土灶需要把柴火扔進去,有一陣風吹過來,火苗飛出來把眉毛給燒掉了,但是我仍然不願意放下書。武俠小說對我最大的作用是使我接觸到充滿幻想和想象的世界,原來人的想法可以無所不及,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第三個是民間故事,主要來源於家人給我講的故事。它們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原來我最熟悉的人都可以變成文學的主角,一切都可以復活。即使一個人終將逝去,他也可能經由文學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文學對於一個人、一個作者、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就是被我們記憶的那一部分,這個記憶如果永存,這個記憶建構的世界也將永存。

王婉:文學作品不是現實生活的複製、粘貼,它一定是一個時期人們的精神標誌,而且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訴求,帶著時代的印記。

對話 | 如何描述我們時代的文學生活?

範黨輝

範黨輝:我小時候的文學教育來自《人民日報》和《法制日報》,我們汲取文學營養的來路是非常多的、蕪雜的。劉汀講他小時候在聽民間故事,我在想當時自己在幹什麼呢?那時候我跟外公一起生活,他是一個校長,他的辦公桌上常年必備的就是《人民日報》和《法制日報》。因為這個原因,我讀的最多的就是《法制日報》上的法治故事。

我還特別想談到小學五六年級時的一篇課文,就是契訶夫的《凡卡》(又譯《萬卡》),它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只有八九歲的我讀完那部作品後徹夜未眠。

凡卡是個9歲孩子,在鞋匠鋪裡打工,他要應付鞋鋪的一切工作,受到周圍很多人的欺負。由於無法忍受,夜晚,他給在鄉下打工的爺爺寫了一封信,他在信裡回憶起在鄉間的美好生活,希望爺爺把他帶回去。這封信寫完,他只在信封上寫下“鄉下爺爺收”,就鄭重地投到了郵局。於是這一封信在我生命中產生了無限的痛苦,並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忍不住想凡卡爺爺收不到信怎麼辦?如今契訶夫依然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他在我的童年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生命內在激發的善良。那個時候,這種兩三天過不去的悲傷,就是一種文學的力量。這就是我當時一個孩童的文學生活。

契訶夫讓我感受到善良是一種道德,是一種審美範疇的體驗,我覺得直到今天這種體驗依然是我寫作的最高標準。

王婉:童年生活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當代豐富的文學生活中,您最深切的感受是什麼?

範黨輝:我依然覺得不管在什麼場合下,當大家聽到你是文學工作者的時候,還是有敬重之心的,文學依然是反映我們人內在最高貴品質的重要途徑。在一切藝術樣態當中,文學是母體。我依然感覺到話劇、影視行業對文學的尊崇,這種尊崇應該是全民的。現在北京去看話劇、看電影的青年特別多,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閱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但樣態勢必越來越多樣化。

No.3

文學生活是否越來越豐富、越開放?

王婉:我們有這麼豐富的文化生活樣態,您覺得文學的生存空間有被擠壓嗎?

劉汀:我特別贊成範老師提到的,文學是其他藝術的母親。我會把它再往前推一點,我喜歡一篇小文章,叫《小說家的詩人本質》,我覺得詩是所有藝術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底色。我們提到一部電影、歌曲、藝術作品,如果它有詩性,它的藝術價值就會被定位,所以詩是更本質的東西。

對於我們現在的文學環境,很多文學工作者、讀者也有這個感覺,就是焦慮讀什麼,可讀的東西真的太豐富太多了。書多了其實對讀者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如何去尋找你精神軌跡對應的文字成為應該思考的問題。這考驗了讀者從紛繁複雜的作品裡精選的能力。當然好處也很多,你可以雜食,可以吸收到不一樣的東西。

王婉:閱讀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們在作家協會工作,會被很多人要求推薦文學作品,從而節省下鑑別的時間。

劉汀我個人的經驗是書要讀自己喜歡的,也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我們有時候過於依賴於自己的胃口,所有好吃的東西固然給你快感,但過度肯定也會帶來傷害,所以我們也要吃其他的食物。

我會讀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的書,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如果過於依賴自己的文學趣味,別人可能會質疑你是否有職業精神。我覺得作為一個雜誌編輯,在這樣一個文學生態裡面,我們有必要、有責任去呈現更多的樣態、風格和可能性。

王婉:對,今天是信息時代,其實大家的閱讀口味變得多樣,而且好像不如以前細膩。現在大家會花更多時間做獲取信息的閱讀,而不是深閱讀。對於這種傾向賀老師怎麼看?

賀紹俊:的確,閱讀分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文學作品更多是一種“無用”的閱讀。但是所謂無用的閱讀可以說是一種無用之用、萬用之基。有些東西看上去沒有用,但是它可能有最根本的用途,我覺得文學的閱讀就是這樣一種體驗。

這種無用實際上是引導你進入到一個更加實質性的有用之中。文學的閱讀讓人從精神上獲得一種享受,豐富精神世界,也可以說提供了一個另外的世界,這個世界跟現實世界有關係,但又不一樣。精神在這樣一個想象世界中遨遊,會更加豐富,我覺得這就是文學閱讀真正的用處。

王婉:文學提供看世界的多種角度。那劉汀會給你的小女兒推薦什麼書呢?

文學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我為什麼說孩子的童年是更豐富多彩的?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學式的生活方式。某種程度上文學工作是很枯燥的,而文學生活是很豐富的。

範黨輝:我很喜歡“文學生活”這個概念,我覺得它是大於文學作品的。文學作品是文學生活中的核心或者是最深、最內在的那一部分。比如我們經常會提到祥林嫂、阿Q,我覺得這些是彌散在我們生活中的文學性,大大豐富了我們對一個事物的感知,是文學生活的一部分。再比如,生活中會有一些偶然說出的漂亮金句,我認為它有文學性,它就是我們文學生活的一部分。文學生活的概念把我們彌散在生活中的美、文學性和藝術性的東西都涵蓋進來了。

賀紹俊:我感覺文學無處不在。文學跟語言、想象力是有關係的,語言是一種實用的工具,但是文學把語言當成一個審美的對象。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也在進行一種審美活動,有時候一句精彩的話說出口的時候,大家都會非常享受,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文學的要素,當然還有想象力。想象力放在審美層面衡量,完全就是一種文學的方式,所以我說文學是無處不在的。

回到剛才王婉提的問題,談到深閱讀和淺閱讀,涉及到我們怎麼去處理文學。專業人士做文學批評時,對一個作品肯定反覆讀好幾遍,而一個文學愛好者看一篇小說肯定和批評家的方式不一樣,我覺得都沒有問題。不一定只有深閱讀才好,淺閱讀也挺好,一樣可以領略到文學的精彩之處。

今天是一個多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輿論方式都在對文學造成衝擊。專門讀文學作品的讀者少了,大家把興趣放在其他的一些娛樂活動上,去看電影、去玩遊戲……因此有人在這樣一種趨勢下認為文學會死亡,我覺得大可不必這麼悲觀,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人類文明繼續向前發展,文學就絕對不會死亡。其實文學的力量就在這兒,它滲透在各個方面。我持積極的泛文學觀點,也認同可能會產生新的文學樣態,比方說電子閱讀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學類型,我覺得這非常好,說明文學是有力量的。

泛閱讀也好、淺閱讀也好,只要有文學存在,它就會作用於我們的心理和精神,我對這一點是非常樂觀的。

王婉:賀老師對文學生活的理解有非常強的包容性。我們常說文學是人學,“人學”是基於人類學、社會學的概念,又是包含喜怒哀樂複雜情感的、具體的人。文學於人,是可讀、可聽、可看的生活方式,更是直達心底的複雜情感,是精神的燈火。因為有文學,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就多了一個獨特的向度,既通向個人隱祕的內心,同時又連接起廣闊的歷史和時代。

整理:馬媛慧 杜佳

編輯:劉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