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文/楊啟剛

"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文/楊啟剛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可以這麼說,對文學的愛好,源於父親年輕時買的那些詩集,最重要的還是那每月一箱從遠方寄來的連環畫冊。這些或許就是我的啟蒙老師吧。那時,父親在遙遠的天山麓下的新疆烏魯木齊工作,並在那片旖旎神奇而富饒廣闊的熱土度過了他的整個青年時代。

白駒過隙,風霜歲月隨風而逝。童年時代,我只能在母親慈愛溫暖的眼神中讀到父親的異地飛鴻,讀到那片蜿蜒的山脈下動人情懷的優美故事……在我高中十六歲那年,我的第一篇作品,一篇以這種親情為題的散文發表在那座有著許多美好傳說的古城杭州的一家報紙上。

此後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又陸陸續續地有詩歌、散文之類的10餘篇小作品在這家報上發表。

十八歲後,生命之中有了一種波折。文學幾乎被我拋棄了,丟在一旁。面對生活的失意,面對著命運的危機,我從未脆弱過的神經在那些日子裡幾乎斷裂了……因此,我只想走出家門,去心中嚮往的地方發現和找尋夢想,去尋覓繆斯神祕的蹤影。

那些年,在楚地和湘西,在陝中和晉北,在京都,在津門……在僰人神祕消失留下千古謎團的長江三峽,在大雪漫天飛舞的黃河故道,在悽月懸掛塞外的古長城垛口,都留下了我滿眼的悽迷與惶惑。我想,生命中有些日子是註定屬於漂泊的,那些在漫漫旅途中只知道現在不知道未來的日子,那些在形形色色的小旅店的清晨突然驚醒,卻一時間想不起身在何處的日子,都充滿了惆悵和感傷。而隨身跟著我的,除了那本早已磨捲了角的中國地圖冊,塞滿行囊的都是前輩文學大師們的作品,以及梵高、塞尚、高更們的畫冊,薩特、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哲學鉅著。——只有這些沉甸甸的磚頭般厚實的書籍,才讓我站穩腳跟,不被滑倒,風塵僕僕地帶著滿身的創傷摸索著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家園,走回自己無數次夢牽魂縈的美麗故鄉。

到了90年代初期,生活開始有了一些轉機和穩定。一種經歷結束了,另一種生活開始了。走出夢幻,我開始認真思考和讀書,開始“本真”的審美的體驗。其實,夢幻與現實的距離就一步之遙!那支曾被我丟棄在一旁的筆又讓我重新揀起,蘸著我一身的傷痕和塵土,又開始抒寫那些夢幻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那篇《遙遠的花期》讓我重新翻開了生活的另一頁,我已不再把生活看著是一條從天堂走向地獄的通道。我向往著新的生命篇章。

我的文學作品,早期主要描寫的是愛情的纏綿悱惻。由於缺少生活體驗,寫的都是內心情感的躁動和不安。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與梅的愛情》《鴻福茶樓》《愛情版本》等中短篇小說和《紅禪》《給你》《遙望與輓歌》等一系列組詩作品。

90年代初我到鄉鎮工作之後,對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懷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寫下了一系列歌頌和讚美土地的組詩作品,如《農曆:鄉土的寓意》《時令:民謠的側影》《家園:永恆的畫卷》《土地•高原•西部》等等,這些作品先後在《民族文學》《山花》《星星詩刊》《詩歌報月刊》等雜誌上發表,還被《讀者》《中外期刊文萃》《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

從鄉鎮調動到報社工作擔任副刊編輯之後,我開辦了“情感熱線”專版並主持“今日約訪”欄目,更多地關注中青年人的情感心理問題,為他們疏導心理,樹立健康陽光的情感人生觀。這個欄目每週出版一期,每期用一個整版刊發紀實文學作品,敘述發生在我們這座城市的情感故事和來電來信回覆。這個欄目曾風靡一時,成為眾多讀者喜愛的欄目。主持“今日約訪”欄目一年多來,我約訪了60餘位各行各業不同職業的人物。那些曾經的和正在發生的情感故事,或美好或悲傷或疼痛,都在我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因此,我寫下了《一個四十歲男人的情感徨惑》《有多少愛還可以重來》《遠方的情愛沒有結局》《十年暗戀與疼痛的愛情》《香港那夜比煙花更寂寞》等10餘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其中的文章還被收進《當愛戀已成網事》等紀實叢書。

一年之後,隨著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工作思路,全國縣市的大部分報紙都停刊了。我曾在“情感熱線”專版的最後一期心情沉鬱地寫下了“最後的編後語”。

報紙停辦,報社改為新聞中心之後,因工作需要,我又調到了市政府創建辦公室工作,與全辦職工一起為我們這座城市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打造“中國攝影城”“西部茶都”“高原橋城”等做出了自己應盡的貢獻。這期間,我在寫下《都勻:文化建設出頭彩》《貴州都勻市全力打造“中國攝影城”紀實》《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等宣傳本市的紀實文章在《中國文化報》《對外大傳播》《當代貴州》等報刊發表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心愛的文學創作。

在市政府創建辦工作期間,我的文學創作發生了變化。我更多關心的是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樂,陸續創作出了《在生活的邊緣》《跪教》《機關生活素描》等系列組詩長詩和關注描寫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戲的晚唱》《最後的楓香染傳人》《繡在馬尾上的花朵》等一系列散文作品。

2008年年初,因工作需要,我又調動到組織部門工作。在年初那場突如其來的凝凍災害期間,我上高速公路與同事們一起疏導滯留人員,到鄉鎮、到社區卻瞭解受災情況,除了把第一手資料及時上報給上級部門之外,面對眾志成城、共抗災害的廣大幹部群眾,我目睹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後,飽含熱淚地寫下了“抗凍救災長詩三部曲”,其中的《雪凝•血熱》一詩在《民族文學》雜誌重點推出外,還在全國婦聯主辦、中國作家協會指導、湖南省委宣傳部大力支持、湖南女性在線/《今日女報》等多家單位承辦的“大雪有痕”全國大型真情徵文活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獎,並於4月2日受邀赴長沙蔘加由湖南衛視主辦的“頒獎盛典”,與湖南衡東縣救助44名滯留乘客的大浦鎮農莊村九組普通農民劉吉桂,貴州大方縣農民黨員“抗災烈士”武德順的妻子趙詩梅,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湖南衡陽市“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公益網站“麗愛天空”創辦人、被人們譽為“感恩天使”“湖南的張海迪”“中國的海倫•凱勒”的李麗,湖南湘潭花枝新天地旅行社青年導遊、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範導遊員、全國五一巾幗獎等多項榮譽稱號的2006年度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文花枝等作為嘉賓參加製作觀看節目,《雪凝•血熱》一詩作為“頒獎盛典”的第一個節目由湖南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李兵傾情朗誦,向全國播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那些天,電視上滾動播出的慘烈的畫面,讓我徹夜難眠,惦記著災區人民的生死難題,惦記著災區的親朋好友,惦記著災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幾天,我在飽蘸熱淚,創作出400多行的組詩《情暖中國:2008四川汶川大地震祭詩》的同時,作為一座城市作家協會這個群眾社團的負責人,又組織本地區的20餘名老中青三代作家上街進行個人專著簽名義賣,捐款支持災區。

文學創作是一條苦難而艱辛的路,僅僅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回首當年,一幫同學朋友十餘人熱衷於文學,可時至今日,能堅持下來的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怎樣,只要你還能寫,還靜得下心來寫,也算是人生的一種慰藉吧。這些年來,不論是在鄉鎮工作,還是工作調動到報社做了編輯和記者以及又因工作需要到了目前工作的宣傳部門,我都沒有停下自己那支創作的筆。1991年11月,我加入了中國散文詩學會;1995年1月,加入貴州省作家協會;1997年4月,加入中國詩歌學會;2003年11月,被選為貴州省都勻市作家協會主席;2006年9月,加入中國散文學會;2006年10月,加入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2007年8月,我被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批准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填補了都勻市長期以來沒有中國作協會員的空白。同時,也成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青年作家和第一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少數民族作家。這不僅是對我們都勻文學創作的一次鼓勵,也是對整個黔南文學創作的肯定。

回顧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繁忙的工作之餘,斷斷續續地寫下了100餘萬字的作品,結集公開出版了七部個人文學專著 (包括三部詩集,兩部文學評論集,一部散文集和一部散文詩集)。其中,評論集《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抒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散文詩集《低吟或晚唱》榮登中國散文詩研究會“2014年中國散文詩排行榜”;詩集《打馬跑過高原》2015年9月獲貴州省作家協會專業詩歌獎“尹珍詩歌獎創作獎”;詩集《落日越過群山》2018年12月獲由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中國詩界》詩刊、《特區文學》雜誌社等聯合舉辦的“和平崛起•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全國文學創作大賽‘十佳文學圖書獎’”。從這些作品中,也清析地看到了自己繁忙工作之餘文學創作的軌跡:就是從“小我”寫到了整個“大社會”,從“小情小調”的“小資情結”寫到了整個社會的重大變革和芸芸眾生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自己從中也一次次地得到了人生的洗禮。

個人創作之餘,我又主編了《內心傷重的河流》《劍江潮》《黔茶之魂》《都勻三線往事》《高原上的刺梨花》《黔南散文詩人十三家》等10部文學作品選集由出版社公開出版;10多年來,還先後推薦50餘位當地作者先後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等等,為繁榮當地的文學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文學即人學,一個作家,只有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之中,他的創作才會有生命力。一個真正的作家,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文學創作的真正源泉。


"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文/楊啟剛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可以這麼說,對文學的愛好,源於父親年輕時買的那些詩集,最重要的還是那每月一箱從遠方寄來的連環畫冊。這些或許就是我的啟蒙老師吧。那時,父親在遙遠的天山麓下的新疆烏魯木齊工作,並在那片旖旎神奇而富饒廣闊的熱土度過了他的整個青年時代。

白駒過隙,風霜歲月隨風而逝。童年時代,我只能在母親慈愛溫暖的眼神中讀到父親的異地飛鴻,讀到那片蜿蜒的山脈下動人情懷的優美故事……在我高中十六歲那年,我的第一篇作品,一篇以這種親情為題的散文發表在那座有著許多美好傳說的古城杭州的一家報紙上。

此後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又陸陸續續地有詩歌、散文之類的10餘篇小作品在這家報上發表。

十八歲後,生命之中有了一種波折。文學幾乎被我拋棄了,丟在一旁。面對生活的失意,面對著命運的危機,我從未脆弱過的神經在那些日子裡幾乎斷裂了……因此,我只想走出家門,去心中嚮往的地方發現和找尋夢想,去尋覓繆斯神祕的蹤影。

那些年,在楚地和湘西,在陝中和晉北,在京都,在津門……在僰人神祕消失留下千古謎團的長江三峽,在大雪漫天飛舞的黃河故道,在悽月懸掛塞外的古長城垛口,都留下了我滿眼的悽迷與惶惑。我想,生命中有些日子是註定屬於漂泊的,那些在漫漫旅途中只知道現在不知道未來的日子,那些在形形色色的小旅店的清晨突然驚醒,卻一時間想不起身在何處的日子,都充滿了惆悵和感傷。而隨身跟著我的,除了那本早已磨捲了角的中國地圖冊,塞滿行囊的都是前輩文學大師們的作品,以及梵高、塞尚、高更們的畫冊,薩特、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哲學鉅著。——只有這些沉甸甸的磚頭般厚實的書籍,才讓我站穩腳跟,不被滑倒,風塵僕僕地帶著滿身的創傷摸索著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家園,走回自己無數次夢牽魂縈的美麗故鄉。

到了90年代初期,生活開始有了一些轉機和穩定。一種經歷結束了,另一種生活開始了。走出夢幻,我開始認真思考和讀書,開始“本真”的審美的體驗。其實,夢幻與現實的距離就一步之遙!那支曾被我丟棄在一旁的筆又讓我重新揀起,蘸著我一身的傷痕和塵土,又開始抒寫那些夢幻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那篇《遙遠的花期》讓我重新翻開了生活的另一頁,我已不再把生活看著是一條從天堂走向地獄的通道。我向往著新的生命篇章。

我的文學作品,早期主要描寫的是愛情的纏綿悱惻。由於缺少生活體驗,寫的都是內心情感的躁動和不安。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與梅的愛情》《鴻福茶樓》《愛情版本》等中短篇小說和《紅禪》《給你》《遙望與輓歌》等一系列組詩作品。

90年代初我到鄉鎮工作之後,對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懷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寫下了一系列歌頌和讚美土地的組詩作品,如《農曆:鄉土的寓意》《時令:民謠的側影》《家園:永恆的畫卷》《土地•高原•西部》等等,這些作品先後在《民族文學》《山花》《星星詩刊》《詩歌報月刊》等雜誌上發表,還被《讀者》《中外期刊文萃》《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

從鄉鎮調動到報社工作擔任副刊編輯之後,我開辦了“情感熱線”專版並主持“今日約訪”欄目,更多地關注中青年人的情感心理問題,為他們疏導心理,樹立健康陽光的情感人生觀。這個欄目每週出版一期,每期用一個整版刊發紀實文學作品,敘述發生在我們這座城市的情感故事和來電來信回覆。這個欄目曾風靡一時,成為眾多讀者喜愛的欄目。主持“今日約訪”欄目一年多來,我約訪了60餘位各行各業不同職業的人物。那些曾經的和正在發生的情感故事,或美好或悲傷或疼痛,都在我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因此,我寫下了《一個四十歲男人的情感徨惑》《有多少愛還可以重來》《遠方的情愛沒有結局》《十年暗戀與疼痛的愛情》《香港那夜比煙花更寂寞》等10餘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其中的文章還被收進《當愛戀已成網事》等紀實叢書。

一年之後,隨著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工作思路,全國縣市的大部分報紙都停刊了。我曾在“情感熱線”專版的最後一期心情沉鬱地寫下了“最後的編後語”。

報紙停辦,報社改為新聞中心之後,因工作需要,我又調到了市政府創建辦公室工作,與全辦職工一起為我們這座城市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打造“中國攝影城”“西部茶都”“高原橋城”等做出了自己應盡的貢獻。這期間,我在寫下《都勻:文化建設出頭彩》《貴州都勻市全力打造“中國攝影城”紀實》《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等宣傳本市的紀實文章在《中國文化報》《對外大傳播》《當代貴州》等報刊發表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心愛的文學創作。

在市政府創建辦工作期間,我的文學創作發生了變化。我更多關心的是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樂,陸續創作出了《在生活的邊緣》《跪教》《機關生活素描》等系列組詩長詩和關注描寫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戲的晚唱》《最後的楓香染傳人》《繡在馬尾上的花朵》等一系列散文作品。

2008年年初,因工作需要,我又調動到組織部門工作。在年初那場突如其來的凝凍災害期間,我上高速公路與同事們一起疏導滯留人員,到鄉鎮、到社區卻瞭解受災情況,除了把第一手資料及時上報給上級部門之外,面對眾志成城、共抗災害的廣大幹部群眾,我目睹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後,飽含熱淚地寫下了“抗凍救災長詩三部曲”,其中的《雪凝•血熱》一詩在《民族文學》雜誌重點推出外,還在全國婦聯主辦、中國作家協會指導、湖南省委宣傳部大力支持、湖南女性在線/《今日女報》等多家單位承辦的“大雪有痕”全國大型真情徵文活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獎,並於4月2日受邀赴長沙蔘加由湖南衛視主辦的“頒獎盛典”,與湖南衡東縣救助44名滯留乘客的大浦鎮農莊村九組普通農民劉吉桂,貴州大方縣農民黨員“抗災烈士”武德順的妻子趙詩梅,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湖南衡陽市“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公益網站“麗愛天空”創辦人、被人們譽為“感恩天使”“湖南的張海迪”“中國的海倫•凱勒”的李麗,湖南湘潭花枝新天地旅行社青年導遊、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範導遊員、全國五一巾幗獎等多項榮譽稱號的2006年度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文花枝等作為嘉賓參加製作觀看節目,《雪凝•血熱》一詩作為“頒獎盛典”的第一個節目由湖南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李兵傾情朗誦,向全國播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那些天,電視上滾動播出的慘烈的畫面,讓我徹夜難眠,惦記著災區人民的生死難題,惦記著災區的親朋好友,惦記著災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幾天,我在飽蘸熱淚,創作出400多行的組詩《情暖中國:2008四川汶川大地震祭詩》的同時,作為一座城市作家協會這個群眾社團的負責人,又組織本地區的20餘名老中青三代作家上街進行個人專著簽名義賣,捐款支持災區。

文學創作是一條苦難而艱辛的路,僅僅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回首當年,一幫同學朋友十餘人熱衷於文學,可時至今日,能堅持下來的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怎樣,只要你還能寫,還靜得下心來寫,也算是人生的一種慰藉吧。這些年來,不論是在鄉鎮工作,還是工作調動到報社做了編輯和記者以及又因工作需要到了目前工作的宣傳部門,我都沒有停下自己那支創作的筆。1991年11月,我加入了中國散文詩學會;1995年1月,加入貴州省作家協會;1997年4月,加入中國詩歌學會;2003年11月,被選為貴州省都勻市作家協會主席;2006年9月,加入中國散文學會;2006年10月,加入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2007年8月,我被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批准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填補了都勻市長期以來沒有中國作協會員的空白。同時,也成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青年作家和第一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少數民族作家。這不僅是對我們都勻文學創作的一次鼓勵,也是對整個黔南文學創作的肯定。

回顧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繁忙的工作之餘,斷斷續續地寫下了100餘萬字的作品,結集公開出版了七部個人文學專著 (包括三部詩集,兩部文學評論集,一部散文集和一部散文詩集)。其中,評論集《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抒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散文詩集《低吟或晚唱》榮登中國散文詩研究會“2014年中國散文詩排行榜”;詩集《打馬跑過高原》2015年9月獲貴州省作家協會專業詩歌獎“尹珍詩歌獎創作獎”;詩集《落日越過群山》2018年12月獲由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中國詩界》詩刊、《特區文學》雜誌社等聯合舉辦的“和平崛起•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全國文學創作大賽‘十佳文學圖書獎’”。從這些作品中,也清析地看到了自己繁忙工作之餘文學創作的軌跡:就是從“小我”寫到了整個“大社會”,從“小情小調”的“小資情結”寫到了整個社會的重大變革和芸芸眾生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自己從中也一次次地得到了人生的洗禮。

個人創作之餘,我又主編了《內心傷重的河流》《劍江潮》《黔茶之魂》《都勻三線往事》《高原上的刺梨花》《黔南散文詩人十三家》等10部文學作品選集由出版社公開出版;10多年來,還先後推薦50餘位當地作者先後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等等,為繁榮當地的文學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文學即人學,一個作家,只有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之中,他的創作才會有生命力。一個真正的作家,還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文學創作的真正源泉。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楊啟剛——迎風而上的文學情結

作者簡介:

楊啟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詩刊》《星星詩刊》《中國詩人》《民族文學》《山花》《散文選刊》《詩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作家文摘》等報刊;入選《1949—1999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文庫》等選本;小說曾獲中國小說學會“中國當代小說獎”等獎項;散文曾獲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當代散文獎”等獎項;詩歌曾獲第十九屆“全國魯藜詩歌獎”等獎項;作品被翻譯成英文、韓文、蒙古文等多種文字對外推介。


《今日作家》關於編輯《文學照亮我的人生》一書徵稿啟事

近幾年來,隨著多媒體的出現,我國文學創作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不僅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同時湧現出了大量極具才華的作家。為了展示這一豐碩的成果,展示作家隊伍新的力量和新的形象,《今日作家》微信公眾平臺決定編輯出版紙質文本《文學照亮我的人生》一書。

現向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徵稿。

具體要求如下:

一、凡是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一定成績,比如在報刊網絡上發表過不少作品,出版過專著,或已成為市級以上作家協會會員的,均可參加此次徵稿。

二、所有徵稿要求作者以第一人稱“我”,講述自己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體會、感受和經驗,以及所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在生活逆境中奮發圖強,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成為作家的勵志故事,尤為歡迎。

三、所有徵稿一般要求字數控制在3000字以內,事蹟特別感人的,字數可適當放寬。

四、徵稿時間從即日起到2019年7月31日止。

五、來稿一律用電子文本,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發稿要求:

第一頁請在左上角註明“文學照亮我的人生徵文”字樣。

空一行,下面寫標題。

再空一行,寫作者名字(或用筆名)。

再空一行,寫約為100-200字的作者簡介,並附一張作者電子標準照片。

再空一行,以下為正文。

期待著各地作家、文朋詩友們的來稿。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經過專家評審,計劃編選100篇文章,約400個頁碼。成書免費贈送入選作者一冊,入選作者須另外訂購一冊(主要為保證印廠開機的基本印數),定價50元(含郵寄費)左右。如欲多購,另行商議。

歡迎關注今日作家公眾號:jinrizuojia00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