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的電影《黃金時代》,講述的是作家蕭紅的人生經歷,上映後一度引起各方關注。片中出現的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丁玲、白朗、聶紺弩等很多文學界前輩,我都採訪過。看完電影,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些熟悉的面孔。

一天早上,我在家中整理材料,無意間翻到端木蕻良1985年送給我們夫婦的新婚題詞,內容居然是“黃金時代”四個大字!我一下愣住了。

凝望題字,我有了一種歷史“穿越”之感。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劇照

1940年,病重的蕭紅和丈夫端木蕻良來到香港,輾轉多家醫院治病。第二年,同為東北籍作家的駱賓基(本名張璞君)流亡到香港,投奔端木蕻良。一天,端木蕻良說要外出籌取醫藥費,拜託駱賓基代為照顧蕭紅。

誰也沒想到,他此後一去不復返。駱賓基獨自一人陪伴蕭紅走過了她人生中最後的44天。在生命垂危的日子裡,蕭紅向駱賓基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駱賓基第一次深入地瞭解蕭紅。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中黃軒飾演的駱賓基

《黃金時代》片尾,年僅31歲的蕭紅在殘破的臨時醫院病逝後,駱賓基失魂落魄地走在香港空曠的街道上,隨手買了兩角錢糖果塞進嘴裡,嚼著嚼著忍不住哭出聲來。

蕭紅在香港最後的日子,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恐怕不是我們這代人所能釐清的。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初到香港的駱賓基確實得到了端木蕻良的幫助。

駱賓基的兒子回憶:

1941年皖南事變後,駱賓基流亡到香港,開始寫作長篇小說《人與土地》。當時他帶的錢不多,過了些日子就付不起店錢了。只得請求同是東北流亡作家的端木蕻良協助。端木委託別人為他付清了店錢,安置了住處,還在自己主編的《時代文學》上刊發了他的長篇小說《人與土地》,使得他能夠憑稿費維持生活。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中黃軒飾演的端木蕻良

1946年,蕭紅離世4年後,在內地安定下來的駱賓基為蕭紅寫下第一部紀實性傳記。一方面“為了擺脫由於她的巨星般的殞落而在精神上所給予的一種不勝悲愴的沉重負擔”,同時也出於對蕭紅獨特精神世界的景仰和惋惜。

駱賓基最著名的作品是長篇小說《邊陲線上》,講述了東北邊陲一支抗日遊擊隊阻擊日軍的艱難歷程。他還寫過《年假》《山區收購站》等反映東北農村生活的短篇小說,表現出濃郁的黑土地情結。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1984年初,我認識駱賓基時,他已半身不遂,住在北京前門西大街的一幢臨街高樓裡。雖然行動不便,他仍堅持親自為我沏茶。

那時,原本寫小說的蕭軍、端木蕻良都已經遠離了小說。蕭軍整理蕭紅與他的往來書信,出版了《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端木蕻良把目光轉向《紅樓夢》,撰寫曹雪芹傳記。駱賓基則走得更遠,對幾千年前的金文走火入魔般地著迷。他對我滔滔不絕地談論研究古金文的體會,堅信自己的研究是對中國最古老文字的最新解讀,我則如聽天書一般。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端木蕻良

採訪歸來,我寫了一篇“作家近況”,題為《駱賓基:抱病鑽研古金文,艱辛撰文五十萬》,發表於1984年4月27日的《北京晚報》:

一沓厚厚的書稿放在桌上,這不是小說,而是一般人難以欣賞的學術著作——《金文新考》;坐在桌邊的作者,恰恰是以寫小說著稱的作家駱賓基。

如果是小說,50萬字對他來說,並不為多;可如此枯燥、繁瑣的考古著作,這個數字確實令人驚歎。更何況,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半身不遂已有6年!這50萬字是他的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結晶。

……在一些問題上,駱賓基針對歷代金文學家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他身體恢復尚好,但走路仍然不便,每日拄著柺杖散散步,算是他的鍛鍊活動。他說自己腦子還算清醒,只是眼力欠佳,精力不夠,容易疲倦。但他不願寂寞下去,手中的筆還要寫下去。

他陪伴蕭紅走過人生的最後44天,走完那黃金時代

駱賓基作品《北望園的春天》

駱賓基的金文研究成果頗豐。1972年,他先後完成了《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左傳新解與古史新辨》兩部著作。1973年,他把《左傳新解與古史新辨》寄給周總理,一個星期後上面傳下來兩條意見:一是駱賓基可以不坐班,二是建議他把此書改成白話文。這對他是莫大鼓舞,於是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艱難考證,完成了50萬字的《金文新考》。1987年,《金文新考》出版,駱賓基晚年的心願終得實現。

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改革剛剛起步,許多國營服務行業發展緩慢。我負責的《北京晚報》副刊開設了一個名為“居京瑣記”的專欄,收到不少在北京居住的文人投稿,談的大多是在北京生活的難處。

蕭乾寫來文章《“泡”》,談他在三里河浴池理髮時,遭遇到一位傲慢理髮師的經歷。吳曉鈴寫來《諫全聚德》,講她在全聚德飯店用餐時,服務員臉色很難看,要點的菜這也沒有,那也沒有。董樂山寫來《問路》,談北京道路命名之亂。吳祖光寫來《洗衣記》,談洗衣店對不同顧客的種種刁難。周汝昌寫來《救救衚衕》,呼籲保留北京的衚衕。陳敬容寫來《綠色地帶》和《心遠地未偏》,談北京綠地建設和夜間汽車轟隆巨響……

駱賓基也曾寄給我一篇文章,談北京的出租車行業。或許因為患病,他的字寫得斗大,密密麻麻,看上去亂成一片,但其實每個字並不難認:

今年正月初二,夜晚有香港出版公司的編者朋友來訪,他年過60且有寒腿病,那晚飯後他有些醉意,臨走我請共餐的文友代我送別。

那位編者朋友住在華僑飯店,前門西口就是出租汽車站,我當會“照顧”。哪想到,一如往日,儘管場上停車密密麻麻,我詢問售票亭閒談的工作人員能否乘車時,他們的回答仍是“有車沒有人開”!後來,他們聽說客人住在華僑飯店,又改變冷漠的口氣,告以“等一個小時之後會有車開回來的”。數九寒天,我們要在街頭等候一小時啊!不過這已經是夠體貼人的回答了。難道三五十輛出租車閒置“待業”,僅一輛出租車輪班執勤嗎?

這篇文章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

不久,電影《兵臨城下》的編劇白刃先生也寄來一篇文章——《也向出租車開一炮》,開篇第一句就是:“讀了駱賓基同志的《談談出租汽車》,很有同感,覺得也有話要說。”他舉了不同例子,寫北京叫車難的問題。比如,即便託了熟人關係,還要付雙程車費,才有可能叫到車;他的海外親友來京,前往同仁堂買藥,出租車也百般刁難。

如今重讀這些30多年前談北京出租車的文章,又想到已遍佈北京的滴滴打車、首汽約車、攜程專車、神州租車……國家發展之快,真是恍若隔世。

今年6月中旬,我收到駱賓基女兒張小新寄來的請柬,才想到今年6月19日是駱賓基先生的百歲誕辰。

那天,中國作協在現代文學館舉辦了駱賓基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我走進現代文學館,迎面看見一個巨幅招貼畫。畫上,駱賓基先生拿著一沓手稿衝我微笑。座談會上,作家鐵凝發言,緬懷這位從東北黑土地走出來的作家。她說的一段話,我很欣賞,也很贊同:

在多種風格的探索中,他逐漸形成了鮮明的“駱賓基式”的特色:

抒情的、略帶憂傷的回憶性語調,北方壯闊寂靜的風景與樸實親切的世態人情。他是含蓄的、節制的,他的作品如引而不發的繃緊的弓,有著契訶夫式的沉著、幽默和微妙。

他追求幽默,但並沒有流於油滑;他直面殘酷的現實,但他的作品中少見血淋淋的場景,那些充滿了人生辛酸的場面,從未失去對人生的肯定。多少年來,他的創作中始終不變的是那份黑土地情結。

……他是一個有根的作家,他的根深深地紮在黑土地中,深深地紮在他的時代和人民中間。

作者: 李輝(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