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圖書賣出去的錢,都被誰分走了?

文學 市場營銷 文化 北京開卷 2017-03-29

本文轉載:出版試客工廠(ID:uniqueviewer)

轉載請標明出處

參與一本書的分成利益方,主要包括印刷方、作者方、出版方、渠道方。說的細一點那就比較複雜,例如印刷方的成本除了正常印刷外還包括設計、排版、打樣等費用成本。作者方也可能有代理策劃人參與分成。至於出版方那就可能分的更細緻了:策劃編輯、責任編輯、營銷編輯、發行人員、倉儲方,各司其職,各分其錢。渠道方也會不同渠道分到不同比例的利益。

簡單一點的估算,一本書賣出去的錢分成如下:印刷方(13%-15%)、作者方(6-12%,可能更高)、出版方(23%-33%)、渠道方(10%-40%)(波動最大的渠道方主要原因是線上和線下銷售的價格較大,在此不做討論)。

1、印刷方(13%-15%)

不要問這個指標13%-15%怎麼來的。我們曾經比對過一家出版社好幾年上千種書的印刷成本,無論是首印還是重印,只要你的工藝和用紙不是特別講究,其印刷成本與定價之間的關係大致就是這個比例。

在一定印刷量的基礎上,印一本書的紙質成本和工藝成本,相對會趨於一個定值。也就是說你印的少成本肯定高,但是到了一定印刷量以後,每本書的印刷成本幾乎是固定的(注意一定印刷量這個值並不大,如很多圖書在重印上就會有一個重印最小開機值,如1500-2000冊)。

當然,在定價策略上你可以做高溢價,也可以正常定價,也可以低定價。各家出版社的定價策略是不同的,銷售預估週期也不同(尤其在於一些公版圖書的出版上,很多出版品牌選擇高定價撈一把就走)。不同的定價策略實際上是針對不同階層的用戶。按照現在流行的話說,我們用付費篩選出了我們自己想要的用戶。

我們在這裡不去討論印刷成本究竟應該佔造貨碼洋的多少。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策劃的圖書在這個指標出現了較大偏離,那麼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

(1)單冊圖書印刷成本/定價偏高

造成偏高的情況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你定價定低了,相當於你用做時尚類圖書的做法做童書,在用較好的用戶體驗去做普通閱讀者對包裝不敏感的市場;第二種是你使用的印刷工藝成本對應的印數偏少:你用了四色設計,燙金燙銀好幾道工序,再加個鏤空封面,線裝,每個封面上還要手工印個藏書碼。開機只印1000冊。當然所有的費用都要分攤到這個單冊成本上。

出現上述情況,簡單的說就是暴露了定價者(不一定是策劃編輯)並不瞭解這本書投放的分類市場或者讀者對象。而這種情況出的書也在市場反饋都比較一般。唯一可能例外的分類市場是這種書擁有固定銷售渠道(如包銷圖書、系統教材等),圖書銷售利潤雖然在印刷成本上減少,但是在銷售渠道上會有所回補。

(2)單冊圖書印刷成本/定價偏低

價格偏低的情況也分為兩種:第一種較為常見的是出版方故意抬高書價,然後在渠道市場上用低折扣衝擊消費者心理和渠道認知。例如將一本定價30元的書抬高到50元,將渠道供貨折扣從6折降低到55折,對於出版商而言,供貨結算價格範圍反而從之前的18元升高到了27.5元;第二種不太常見的則是量大低要求圖書,如中小學教材教輔,大量印刷以及簡單的印刷工藝會拉低單冊印刷成本。

當印刷成本/定價偏低時,短期得利的是出版方,但是長期受損的是包括出版方在內的整個行業。因為你的價格是虛的,你的成本底線是虛的,你可以從6折到55折再到50折供貨,而渠道商為了流量會不斷的要求降低消費者購買價格。這樣給予消費者的印象是圖書根本不值錢,沒有最,還有更低(我們現存市場情況有部分與此相關)。

印刷成本對一本書來說屬於非常重要的成本。當圖書銷售出去時,這一成本稱為固定成本。但是當這本書沒有銷售出去變成了滯銷書時,我們不但需要將印刷成本計算為沉沒成本,而且要為了銷燬這批書額外增加化漿成本。

在未來,印刷成本屬於繼續增長的成本(霧霾的限產會縮小印刷廠的產量,提高單位產量的印刷成本)。儘管我們可以將成本通過定價轉移給閱讀者,可是至少需要在首印新書上開始執行,重印圖書將繼續面臨因為印刷成本上升帶來的利潤縮減問題。

2、作者方(6%-12%)

作者方的成本在這幾年來一直屬於水漲船高的範疇。在2008年之前,很多作者的版稅還是6%—8%時代。但是到了今天,少兒書、文學書等幾乎所有大眾市場的圖書,無論是本土作者還是國外版權,我們的版稅都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地步,10%-12%變的屢見不鮮。而且很多作者都提出來了多樣的條件:極高的首印量,大範圍的市場活動等。

雖然我們給予作者的直接成本是在6%-12%左右,但是如果首印量過高(銷售不完的話)以及預付版稅時間過早(帶來現金流成本),作者成本對成本的分擔還是相當可觀的。

鑑於作者成本與內容付費大環境的問題相對複雜一點,我們會單獨開一個話題來討論。

3、出版方(23%-33%)

請注意,出版方標註的23%-33%,是出版方的收入,不是出版方的利潤!

出版方在出版一本書的整個過程中,通常需要負擔人員成本、資金成本、出版業務運營成本。

人員成本:約佔出版方碼洋成本的3%,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10%以上

我們假設一個出版團隊的最小組合包含一個責編、一個策劃、一個營銷、一個運營、一個發行共5個人。再假設這個團隊一年可以出版的圖書大約在10-12種。這12種圖書的銷售碼洋我們預估3000-4000萬(12種圖書,定價約40元,在當年內實現6-8萬冊的實銷!),那麼這樣一個團隊在一線城市至少需要給出60萬的直接收入成本(包含全年整體稅前收入,人均12萬)。如果再考慮社保、公積金和福利成本,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80-100萬。這樣成本比例就達到了出版方碼洋成本的3%,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10%以上。

也就是說,出版社的收入中,要分出最少三分之一來提供給業務人員成本(在此我們還將行政人員成本計入運營成本)。所以說,出版行業,最貴的支出就是人的成本!

資金成本:約佔出版方碼洋成本的1%,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2.5%

由於出版行業的回款週期非常的漫,而我們付給印刷方、作者方、人員以及運營成本的成本費用週期一般短於渠道方回款。因此資金必然需要資金時間成本。按照上面的出版碼洋計算,當一個出版分社在3000-4000萬的碼洋規模時,最少其中30%的資金成本需要進入資金滾動週期。假設出版社運營的週期一年兩次,資金成本約在3%(1年3次,成本約在2%,1年4次,成本約在1.5%)。我們按照一年兩次計算,實際出版所需資金摺合的資金成本約佔出版碼洋成本的1%,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2.5%左右。

會不會有人覺得1%比較少?

那是因為我們無法計算購買版權的預付版稅!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一年一個出版社購買了100個需要預付版稅的版權,每個6000美金,這部分預付的人民幣是420萬。每年的資金成本實際發生25萬人民幣,但是我們多數購買的國外版權在一年內無法完成出版及回款,事實上預付版權的選題通常在2年內完成出版,我們的資金成本約在50萬。假設這部分圖書一年後產生的碼洋約在3000萬(每本書的銷售達到平均40元,7500冊的銷售水準),那麼這一資金成本比例在2%,摺合出版方收入會達到5%(出版社的積壓庫存越多,資金成本越大)。

運營成本:約佔出版方碼洋成本的2.5%,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5-6%

運營成本包含什麼?出版單位的運營成本相對是比較寬泛的,包含的內容也多少不一樣。大致內容包括:物業成本、行政成本以及業務運營成本。

這其中物業成本和行政成本的佔比預估約佔出版碼洋成本的1.5%,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3-4%左右。儘管有的出版單位自有物業(行政依然需要有物業投入),有的出版單位屬於租賃,但是物業成本必然發生,只不過比例不同。而運營成本還包含一部分行政的人力成本,例如出版社的行政人員成本以及行政事務所涉及的成本,都會發生。

這一部分的成本中,相對佔比較大的成本是業務運營成本。我們將營銷費用、倉庫管理成本以及物流成本都計入到業務運營成本中。在這樣的成本中,我們預估出版業務運營成本約為1%左右,摺合成出版方收入的約2.5%-3%(在這裡暫時不考慮參與渠道促銷活動所發生的利潤損失)。

因此在整個出版社的收入構成中,出版社的預估利潤僅為6%-15%(在預估235-33%收入中剔除以上預估成本之後)。如果你所在的出版社折扣發貨成本較低,那麼可能你的利潤值更低。如果你在上述任何一個成本中發生了偏高的費用,例如參加渠道的促銷,那麼可能你可能會發生虧損,賣的越多,虧的也越多。

總結

單純依靠圖書出版獲利的出版行業不是一個掙錢的行業。我們每賣出一本圖書,15%左右的收入被印刷廠拿走,10%左右的收入被作者拿走,10%-40%的收入被渠道拿走。留給出版社的整體收益只有25%-35%。

而在這其中,我們又拿出10%來要作為業務人員的人力成本,5%-6%的成本作為運營成本,3%左右的資金成本。剩下留給出版社的淨利潤,可能只有6%-15%。

在這6%-15%中,我們如果做錯一本圖書被下架(只考慮經濟損失),如果有一定比例的圖書印刷策略失誤,如果渠道要求參與促銷費用分擔,出版社的淨利潤可能會更少。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但凡效益好一點的出版社,幾乎都具備了相當的生產規模。只有規模上升,你所獲得的利潤才能支撐你下一年的生產。從這個角度看,出版並不算是一個文化內容行業,而更多的類似於一個重資產行業。

所以,從成本的角度看,現有的出版模式沿著傳統的路繼續走,生產與運營成本的壓力會導致整個生產上游的壓力都不好過:作者不會有較好的收入,編輯也僅能混個溫飽,出版方也只是在努力運營維持著這一行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