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在世界文壇上,有一些作家一輩子只創作了一部小說。這其中,有些作品與作者的親身經歷高度契合,比如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都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則全然相反,譬如從未有過感情經歷的艾米莉·勃朗特,卻能在《呼嘯山莊》中把愛情寫得驚心動魄,在紙上填補自己蒼白、 貧弱的人生。 許多人會說,文學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情。但這些作家,有的體弱多病,寫完小說以後,便離開人世;有的是一朝成名,因為懼怕盛名之後的紛擾,而隱居山林。這一本書,就成為他們一輩子創作生涯的全部。他們用自己的寫作踐行著這樣一種態度:文學貴在於精,而不在於多,經典只需要寫出一部就夠了。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儘管也寫了幾個短篇故事,比如《弗蘭妮與卓埃》,但《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出版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憑藉《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舉成名後,卻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在鄉間買下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了一名地道的“隱士”。雖然他並沒有放棄寫作,但他極少再公開發表作品。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故事情節的時間跨度很小,僅僅框定在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學校開除後,到紐約遊蕩的3天之內。在意識流式天馬行空的敘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充分探索了一個少年的內心世界。霍爾頓的理想是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讓孩子們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則負責守護孩子的安全,防止他們跌落懸崖。但在現實世界中,滿眼的虛情假意卻讓霍爾頓鬱悶、憤怒,試圖逃離都市,去尋求純樸的生活。在他的迷茫和焦慮中,有著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動,但最核心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係、道德的墮落給青少年的內心所蒙上的陰霾。

一匹黑馬的“自傳”推動了動物保護法案 安娜·塞維爾《黑駿馬》(1877)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英國作家塞維爾從14歲起就落下了殘疾,必須依靠柺杖才能走路。為了更好地活動,她經常乘坐矮種馬拉的馬車出行,從此便跟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後7年,塞維爾身患重病,已經無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她把這部有關馬的小說一字一句地寫在小紙條上,再由她母親謄抄,就這樣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一部文學作品。

《黑駿馬》最終在她去世前5個月出版,立即引起轟動,這讓塞維爾得以親眼見到自己的成功。如今,《黑駿馬》已是19世紀兒童文學的暢銷經典。

斯嘉麗對愛的狂熱,傾注了米切爾的初戀情愫 瑪格麗特·米切爾《飄》(1936)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在辭掉報社記者的工作、全心投入《飄》的寫作時,26歲的瑪格麗特·米切爾應該想不到,完成這部小說將足足花去她10年的時間;更想不到,小說面世後會取得怎樣的成功、引起怎樣的轟動。1936年,小說出版後,橫掃美國書市,前6個月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次年,《飄》斬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1939年,斯嘉麗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這就是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它由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主演,幷包攬了奧斯卡10項大獎,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亂世佳人劇照

  《飄》的劇情,相信看過《亂世佳人》的人都不會陌生。作為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的女兒,米切爾從小就聽父輩們講述南北戰爭中的傳奇,還喜歡騎著馬與老兵們一同出遊、聊天,因此,她筆下南部種植園在戰爭前後的風雨飄搖,就顯得格外真實有力。

《殺死一隻知更鳥》 哈珀·李 (1960)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哈波·李1926年出生於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位律師,曾任州立法委員。哈波·李在當地的公立學校畢業後,進入阿拉巴馬大學學習法律,並曾作為交換學生到英國牛津大學學習一年。在還有六個月就要畢業的時候,她離開了學校,搬到紐約去追求自己的寫作夢想。她在紐約一邊做航空公司的訂票員,一邊寫作。後來受朋友和編輯的鼓勵,她返回阿拉巴馬的家鄉小鎮,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斷為基礎創作小說。代表作是1960年發行的《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直到現在都仍然很暢銷。40年來,儘管狗仔隊查到了她的住所———她跟她的姐姐阿麗絲一起住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門羅維爾市,但她從來沒有接受過訪問。她一直都是單身,也沒有子女。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1913-1927)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這本書雖然有300多萬字、被分為七大卷、在15年中陸續出版,但《追憶似水年華》只是一部小說。普魯斯特從1909年開始,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反覆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這部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劇情的鴻篇鉅著,是意識流寫作的代表,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敘事者“我”是一個患有重度失眠症、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馬塞爾。“我”對自己童年、婚姻一直到戰爭的漫長追憶,串聯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百態,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議論,則以一種紛亂、跳躍,接近於意識流動的方式向前蔓延。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1847)

這樣的書,一生只能寫一本,盤點那些一生只寫了一本書的作家

1847年,艾米莉以筆名埃利斯·貝爾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反響平平,不被當時的讀者所理解。第二年,年僅30歲的艾米莉死於肺結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傳記出版後,《呼嘯山莊》的價值才被重新發現。有不少評論家認為,《呼嘯山莊》的文學成就甚至在《簡·愛》之上。

嫉妒與仇恨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是《呼嘯山莊》一步步深化和確認的主題。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個吉卜賽棄兒,他被呼嘯山莊收養後,與山莊的小姐凱瑟琳朝夕相處,互生情愫。但凱瑟琳因為虛榮和無知,嫁給了畫眉山莊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憤然出走,數年後回來對凱瑟琳一家進行報復。但最終,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對年輕戀人身上,希斯克裡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與凱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漸消退,放棄了復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