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臨終囑咐

文學 朱自清 抗日戰爭 聞一多 第一讀者 2017-04-05

朱自清的臨終囑咐

1948年初,北平文藝界籌劃舉行一個茶話會,紀念朱自清30年來在創作方面的成就及其50歲壽辰。

令人痛心的是,朱自清的健康每況愈下,在8月6日動了胃部手術,8月10日出現了尿毒症狀況。朱先生自感生命垂危,臨終前對妻兒說:“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決不買國民黨發售的美國麵粉。”

8月12日11時,朱自清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尚未滿50週歲。

永訣傷心恨長流

8月13日,北平城陰霧濛濛,細雨霏霏。朱自清的遺體在白塔寺以東的廣濟寺火化,由馮友蘭主祭。火葬的原因是靈柩太貴,也不便於運輸遷葬。8月15日,朱自清的骨灰從廣濟寺運回,供奉在他平日辛勤筆耕的書房。書桌的玻璃板下壓著他的手跡:“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書桌抽屜裡有他一篇未完稿《論白話》。書桌上有一張紙條,寫的是編輯《聞一多文集補遺》的資料目錄。物在人亡,倍增悽清……

8月26日早8時,朱自清家屬為他舉行了家祭。9時至12時,清華大學師生為他舉行了公祭。追悼會場設在校內同方部,這是清華校內一座樓的名稱。會場中央懸掛著朱自清的大幅畫像,四壁掛滿了輓詞、輓聯。夫人陳竹隱寫的是:

十七年患難夫妻,何期中道崩頹,撒手人寰成永訣;

八九歲可憐兒女,豈意髫齡失怙,傷心今日恨長流。

會場旁邊的第100號教室,陳列著朱自清的部分遺物,如《歐遊雜記》、《語文零拾》、《蹤跡》手稿等30餘種,近作有跟陸志韋合寫的《論白話》。身份介紹上寫的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蘇江都人,妻陳竹隱,北京大學文學士。”還有一隻煙盒,裡面還有七支香菸。

追悼會仍由馮友蘭主持。他說:“數十年來,朱先生對於中國文藝的貢獻,對於學術的貢獻,太大了!他的死,直接為生活的不良,間接受時局的影響。他一直在做研究工作,從不休息,下半年本該輪到他休假了,可是他竟未及休假遽爾長逝了!”

浦江清報告了朱自清生平。他說:“朱氏為浙江紹興人,生長在江蘇揚州,原名自華,取蘇東坡詩‘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意。他讀書時因家庭經濟困難,插入北大本科,希望提早畢業,改名自清。自清自華,正巧暗合清華校名,可見他跟清華大學緣分之深。朱氏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承審官。朱氏於1917年入新學堂,19歲在江蘇兩淮中學畢業,1920年在北大提前畢業。先後教過六所中學,在1925年進清華教國文,那時他才28歲。因為他的才學出眾,前輩對他都很重視。1930年,該校中文系主任楊振聲離職,即由朱氏繼任,直到現在。”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接著致詞,指出:“朱先生不僅是一位好教授,也是我們的好同事。他為學校努力工作,不計身體,不考慮困難。為學校,忘了健康,忘了自己。我不願想這些,想起了會更增加我不能補償的悲痛。”最後清華的學生代表和北京大學教職員代表羅常培也分別致了唁詞。

追思會上念“如在”

8月30日下午4時,上海文協和清華同學會上海分會聯合舉行了朱自清追思會。上海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和朱自清生前的好友紛紛發言。

葉聖陶先生說:“朱先生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對於中國文學極有貢獻,所以值得我們永遠追念。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不說靈魂、永生、來生,無非用一種‘如在’的意思追念。我現在不說頹喪傷感的話。只記得一位朋友的來信,可以說給未死者聽聽:倒下去的一個一個倒下去了。沒有倒下去的,應該趕緊做一點事。”

顧一樵先生說:“朱先生有胃病,夫人勸他不要多工作,但我到清華北院拜訪他時,他正忙著編教科書。我們不能忘記他,時代也不能忘記他,他是永生的,不朽的。”

李健吾先生說:“我是朱先生在清華任教時第一班的學生,讀一年級國文,我的國文卷子和舊體詩詞都是他改的。他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改,不敷衍苟且。後來我改入外文系,他也贊成。他原來白白胖胖的,又說又笑,抗戰時期人也瘦了,腰也彎了。”

魯迅夫人許廣平說:“我從追悼文字中,發現朱先生兩句話,一句是他死前說的:‘不要忘記,我是簽字拒絕美援的。’這表示他保持中國士大夫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風亮節。還有一句話是:‘我要向青年學習,但時間不許可。多給我時間,慢慢地來。’這是說,他並不誇張,切實,肯跟年輕人一起前進,是有前途的。”

熊佛兩先生說:“朱先生文稿筆致秀麗,一筆不苟。我在桂林辦《文學創作》雜誌,向他約稿,他寄來一篇兩千多字的稿子,但稿紙上最後一句話被排字技工搞丟了。校對人員無法可想,我想了半天,也無法增補,就這麼稀裡糊塗發表了。朱先生從昆明來信查詢此事,以為是被檢查官刪掉的。我將原委告知,他就來信要求補登這句話,可見他創作態度是嚴肅的。我覺得朱先生和聞一多先生的相契是在抗戰時期開始的。他們倆一同經歷過流浪、苦難、戰鬥的生活,他們倆對時代的看法相同,相互影響,現在卻相繼逝世,但他們在我們心中是不死的。”

陳望道先生說:“朱先生對語文教學的態度是穩健的。在中文系加強新文學課程,看來很平常,其實阻力大。現在還有二十來歲的國文教員看入學試卷,見到白話文就摔到地上,這就是所謂‘遺少’。現在遺老固然多,遺少也不少。聞一多先生曾主張將中文系與外文系合併,重新分為文學和語文二系,每系再分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這就使得遺老遺少無計可施。首先贊成聞先生這一計劃的就是朱先生。”

最後,朱先生的兄長朱物華和孩子朱採芷表示了謝忱。

晚年未遂心願

1948年9月初,朱自清的孩子朱採芷滿懷深情寫了一篇悼文《寄給爸爸》。文中除讚揚父親真摯、公正、謹嚴、親切、刻苦等美德之外,還提供了研究朱自清晚年思想的兩個重要史料:“一、朱自清在貧病交迫的境遇中一直隱忍,希望也許有一天情況會好轉。但在多年好友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之後,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開始向黑暗的現實反攻。二、他想用晚年改變後的新思想、新觀點寫一部《中國文學史》和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並且粗擬了大綱,但因病逝而未能遂願。”

1948年10月,上海出版的《文潮月刊》第5卷第6期刊登了朱自清的一篇遺作:《青年與文學》。這篇短文主要是回答文學青年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閱讀什麼?”他的回答是:“三十年來新文學作品可讀的不少,但是這裡先提出魯迅先生和茅盾先生,他們有《魯迅自選集》和《茅盾自選集》,可惜這兩本書現在似乎沒有重印,不容易得著。那麼,先讀魯迅先生的《吶喊》與《熱風》,茅盾先生的《蝕》(包括《動搖》《幻滅》《追求》三部曲)也好。”

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撰寫了《別了,司徒雷登》一文,用擲地有聲的語言讚揚了朱自清的錚錚硬骨:“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我們從這篇文章中可以認識到,朱自清不僅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學者,而且同時是一位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來源丨人民政協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